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
作者: 杨梅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学科基础。同时,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列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其中文化自信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审美创造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都与情感教育紧密相关,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重要目标维度。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素材,如爱国情怀、人间真情、自然之爱等。在这一阶段推进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 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主题精髓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感教育价值。教师应当仔细研读教材,梳理每篇课文蕴含的情感线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分类挖掘,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相应情感因素。
1.研读文本主题,把握情感教育脉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主题精髓。例如,针对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通过分析文中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多处描述,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惋惜之情,教学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情感脉络去深入体会,课后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拓展此类话题,让情感教育从书本理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更加确切地感受到时光匆匆之感,进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勿蹉跎岁月的励志精神。
可见,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一篇课文进行细致研读,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等方面,梳理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应深人剖析主题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积淀,进而落实情感教育。
2.剖析创作背景与意图,体验深层次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析文本创作背景是打开情感体验教学的关键手段。通过深入剖析创作背景,能让学生真切体验情感教育,使语文学习从文字表面走进情感与思想的深邃殿堂。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许多经典篇目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例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篇文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彼时中华民族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躁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教师在教学时,若能详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人民面临的生死存亡危机,学生便可深刻理解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壮举。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能迅速把握文章慷慨激昂、悲壮豪迈的情感基调,体会到五壮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种情感认知并非简单的说教所能达成,而是学生在时代背景的烘托下,自然生发的内心触动。
3.基于作者经历,感悟文本深层意蕴
每一位作者的创作都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以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应介绍鲁迅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在成长过程中,既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又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成年后的鲁迅,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以笔为武器,批判社会现实。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鲁迅的这些经历,学生便能理解为何鲁迅在文中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闰土来自农村,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纯真质朴的性格,与鲁迅所处的“四角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作者经历的剖析,学生能体会到鲁迅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批判。这种基于作者经历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情感和社会意义。
二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生活情境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仅凭说教传递情感教育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反感,也会使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可立足不同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贴切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生活情境人手感悟与理解,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整体效果。
1.引入生活场景,将教材内容还原生活
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课文,从中提炼出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元素,然后通过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道具布置、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等方式还原生活场景。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位贫困却全力支持孩子读书的母亲形象。为让学生体会文中深沉的母爱,教师可创设相应生活情境。在教室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如昏暗狭小的工厂,摆放一些简易道具代表缝纫机。分组合作,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在模拟环境中重现母亲辛苦工作、毫不犹豫给儿子钱买书的情节。学生在表演中,能直观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到母亲挣钱的艰辛,从而深刻理解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如此,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真正走进文本世界,触摸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2.引导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够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诸葛亮、周瑜等角色,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冲突,在对话与互动中体会古代智谋之士的智慧与情感纠葛,增强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与理解。这种角色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情境之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当学生能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情感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他们的内心深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8.pd原版全文
3.创设问题,以生活情境启发思考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写信格式时,创设一个给远方亲人或朋友写信诉说思念之情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思考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写信的格式规范,还能真切地体会到书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所承载的深厚情感,提高对语文知识的重视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问题情境并尝试解决,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语文相关的问题,如在商场看到不规范的广告语等,然后一起探讨如何纠正、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对生活的情感关注度都会得到提升。
三、组织情感体验活动,拓展延伸阅读
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有力途径,通过精心组织各类情感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参与中,深刻领悟文本情感,升华内心感受,实现语文素养与情感认知的协同发展。
1.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相关课文后,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开展“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探寻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然后以作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人了解家乡文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在传统节日期间,结合相关课文开展情景模拟活动。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时间恰好在端午节前夕。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室营造端午节氛围,摆放一些粽叶、糯米、红枣等食材,让学生模拟包粽子的过程。学生们分组合作,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的温馨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家庭团聚的快乐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2.设立语文教学主题活动日,加深语文学习认知
定期开展语文主题活动日活动,如“诗词大会”“童话节”等。在“诗词大会”上,设计并开展诗词接龙、诗词填空、诗词赏析等环节,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感受诗词的韵味和情感;“童话节”时,鼓励学生自主改编童话、表演童话剧等,使他们沉浸在童话的美好情感世界里,拓宽文学视野,增强对不同情感类型的把握。同时,推荐与教材情感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宣扬爱国教育主题的《红岩》等。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阅读心得,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爱国、坚韧等情感的理解与感悟,拓宽学生的情感视野。
3.组织开展朗读比赛,自然融入情感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如通过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停顿的把握等,将课文中的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竞争中更用心地揣摩情感,在互相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与表达,使课堂充满情感氛围。
以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分组朗读《从军行》,组织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边朗读边体会爱国爱家的价值观,理解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将逐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并收获更多情感教育体验。比如在朗读“青海长云暗雪山”时,学生逐步读出了壮阔之感,而对“黄沙百战穿金甲”则使用坚定有力的语调,展现了成边战士的决心,对“不破楼兰终不还”重点展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经过相关比赛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落实了情感教育。这种基于课文主题的演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情感洗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立足文本,从剖析文本内容、挖掘内在情感认知,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最终再回归到实践体验,拓展延伸,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各方面能力基础和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性教学工作,还应重视情感教育,将其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遵循人文主义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贴近生活原则等,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万事万物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谭天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深刻体现[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4(01):78-80.
[2]胡苏儿.基于具身认知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12):81-83.
[3]丁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小学班主任,2022(20):67-69.
[4]梁雪.情感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19-21.
[5]徐美琴.小学语文互动式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50):45-4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