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式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作者: 吴学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然而,当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归纳如下:一是评价导向有误。初中美术教学评价普遍只看课上表现和作业效果,忽视对情感、价值观以及文化理解等的评价,难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二是评价指标片面。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评价指标侧重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忽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三是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和教学评价者,囿于个人认知程度和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难免失之偏颇,导致评价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基于CIPP模式,尝试为初中美术教学评价实施提供创新策略。CIPP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在反思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以决策为中心,将背景、输人、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学评价只关注结果的片面评价方式,用更为全面、系统的方式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基于CIPP模式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将课堂视为系统性项目,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主要评估教学活动执行度、学生参与度、资源使用率、对学生的持续性影响等方面,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循环往复的评价中找到优化方向,最终形成实时、动态、科学的评价体系。下面笔者以苏少版美术教材八(上)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的教学为例试做具体阐释。
一、丰富背景评价,拓展育人功能
背景评价是对教学自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以便为计划决策导向服务,这是CIPP评价模式的起始部分。背景评价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整合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师结构等信息来评价课程的基础、目标、结构、知识、技能和条件。
“变迁中的家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建筑之美,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表现建筑,热爱家园,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其中对于家园变迁原因的探究明显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笔者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增加家园变迁的原因探究。首先引导学生收集并考察家乡不同时期建筑的自然结构与人文历史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先后展示了1949年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建筑面貌,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角度深入分析变化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
科学的背景评价能够助推教学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实现美术技能培养与课程育人的双丰收。
二、细化输入评价,助力目标达成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备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本质上是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具体包括对学生课前的准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资源的配置等的评价。
在“变迁中的家园”课程中,教师评价的是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包括熟悉教材,家园变迁的调研记录,表现家园的工具准备等内容。学生评价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包括上课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否灵活运用美术知识与技法充分表现家园的变迁;拓展内容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师生共评的是课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否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细化输入评价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空间,实现人与课堂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过程评价,激发学习动能
过程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贴合教学场景的一环。它强调评价的可持续性,凸显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实行全方位跟踪,使评价融人教学内容和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促使其不断成长。
在"变迁中的家园”一课中,笔者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任务设置,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围绕多种角度和评价方式进行全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让学生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其评价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师生共评中发现并改进不足,促进共同发展。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分析教学效能,通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掌握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并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评价过程科学和评价结果客观有效。
四、量化成果评价,聚焦综合能力提升
成果评价是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和核心能力进行定性的评价。量化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评价学生深人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评估相关教学设计的辐射效果和推广价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方法指导。
笔者围绕“变迁中的家园"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从评价的内容、目标达成度、学生体验与发展、教师的收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相较而言,学生在课前准备充分,目标达成度较高。这说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信任与空间,学生才能积极发挥主动性。而在课堂上,学生对家园变迁的过程、原因、保护与传承方式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挖掘家园变迁的原因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式,并结合课程育人功能,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加强互动。另外,课后手抄报的艺术表现形式单一,多以素描、色彩为主,这说明教师应当进一步拓展艺术表现形式的讲解与演示,同时鼓励学生自由表现,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基于CIPP模式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导向,通过全面的评价内容和多元的评价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以美育人、以美成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民族初级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