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问学互进
作者: 王雳【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整体感知《朝花夕拾》叙事框架,探究文本间的逻辑关联。2.系统梳理书中鲁迅“童年一少年一青年”三个年龄段的成长轨迹脉络3.深入研读文本,理解鲁迅的爱憎观,体会鲁迅新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绘封面,明文脉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后,我们一起阅读了《朝花夕拾》,初步消除了与经典的隔阂。经典常读常新,今天我们将再次深入文本,走进鲁迅先生的回忆,聆听他的精神回响。
师: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设计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设计作品。
(屏显鲁迅先生设计的猫头鹰图案、民国国徽及图书装帧作品。)
师:欣赏完鲁迅先生设计的作品,是不是该展示一下自己的了?上节课的作业是为《朝花夕拾》设计封面并阐述设计意图。
许多同学以“花瓣”为设计元素,展现了丰富的创意。
(屏显学生作品。)
师:除了这些以花瓣为主要设计元素的作品,老师在大家的作品中还发现了一个很抽象的封面设计,这个设计有什么样的寓意呢?大家来猜一猜。
(屏显阶梯状三色柱形图封面设计。)
生:我觉得这个设计中绿色象征童年,褐色象征少年,红色象征青年。
师(询问设计者):这位同学的解读是否准确?
生:他说得很对。
师:设计匠心独运,解读也精准,三种颜色代表了鲁迅的三个成长阶段。那么书中的十篇文章分别对应哪个年龄段呢?请同学们进行归类。
(学生进行归类。)
师:同学们的归类很准确。鲁迅的回忆就像朝阳中带着露珠的花瓣,散落在他成长的小径上。请同学们再回到书中的这些篇目里,去品读不同成长阶段鲁迅的经历,思考你分别读出了他什么样的形象。
生:我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冬天捕鸟的一段文字。从动词连用中,我读出了童年鲁迅的童真与无忧无虑。
师:很好!除了捕鸟,童年鲁迅还能做些什么呢?
生:还能养隐鼠。
生:还能在百草园中观察各种动植物。
生:还能听长妈妈讲各种离奇的故事。
师:是的,还未上学的童年鲁迅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那上学后的少年鲁迅呢?
生:我从《五猖会》中“伸出许多铁钳”“急急”"发抖"等词眼,读出了少年鲁迅被封建教育压制的焦灼。
生:我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的许多规矩中,读到了一个思想与行为被逐渐束缚的鲁迅。
师:少年鲁迅仅仅是苦于枯燥的封建教育吗?我们来看《父亲的病》中的一段文字。
(屏显相关文字。)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们读到了什么?
生:我从六次“问药”中读出了少年鲁迅为父亲求药的茫然无助。
生:我还读出了文章暗讽庸医害人,读到了鲁迅的痛苦。
师:是的。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陈,“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少年鲁迅面对父亲离世、家道中落的痛苦,还有那不公和腐朽的社会,选择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生:我读了《藤野先生》。青年鲁迅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文化,但在求学的过程中明悟了“学医救不了中国”,我读出了一个爱思考的青年鲁迅。
生:我读了《范爱农》,读出了一个志向逐渐明确的青年鲁迅
师:是的,说到这里,老师似乎看懂了刚刚这位同学的封面设计,中间的褐色柱形图要比两边的柱形图低许多,我想这代表着少年时期是鲁迅人生的低谷,却也是他生命的拐点,他毅然冲出那片他深爱却感到无奈的故乡,外出寻找新知,放眼看世界,从而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问学互进 知人事,感爱憎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封面设计很有深度。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同学的设计,这个封面上只有一红一黑两片花瓣,大家猜猜这两片花瓣指的是什么?
(屏显封面。)
生:红与黑代表对立,我想这个设计可能是在暗示鲁迅性格中爱与憎的两面
师:是的,鲁迅曾说,“人在天性上不能没有憎,而这憎,又或根于更广大的爱”。那么,请同学们回顾鲁迅的成长经历,思考他爱哪些人和事物,又恨哪些人和事物
(学生分享心得并上台板书。)
师:很好,同学们罗列了不少鲁迅爱与恨的对象。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人和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鲁迅爱的是温暖、有人情味的世界,是正直、公正的世界,是充满爱的世界
生:鲁迅恨的是虚伪、狡诈的世界,是欺负弱者、暴虐横行的世界。
师:没错,正是这个温暖、充满人情味的世界,给予了鲁迅治愈苦难的温暖,也带给了他与虚伪、狡诈、欺压弱者的黑暗世界抗争的勇气与希望。这也造就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的性格。
三、学用达理 品设计,悟精神
师:1926年,鲁迅在北京写下控诉北洋政府暴行的《记念刘和珍君》后,辗转至厦门避难。在厦门大学,鲁迅完成了《朝花夕拾》的其余五篇散文,和在北京时所写的五篇构成了全集。此时,鲁迅的思想已从淳朴的爱憎转变为理性的思考,从个人的立场上升到民族的高度。他已从少年成长为民族的火焰。他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就寄托了自己的期望。同学们,你们能解读出其中的含义吗?
(屏显北京大学校徽。)
生:我看到了校徽中变体的“北大”二字。
生:我觉得“北大"两字形似一人背负两人,象征三人成众。下面的这个人肩负着民族重任。
师:你的解读很到位。鲁迅借此校徽寄托了对北大学子的期望,希望他们能成为民族的栋梁。而此时的鲁迅,已成为北大学子的楷模,用文字唤醒了民众,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接下来,我想展示两个寓意深刻的封面设计,请这两位同学分别来解读一下。
(屏显两名学生设计的封面。)
生:我的设计中,少年鲁迅坐在青年鲁迅的肩头,与中年鲁迅一同扶起倾斜的红旗,象征着鲁迅成为民族的旗帜
生:我的设计中,黑色底色代表沉睡在黑暗中的中国人,而红色的巨人鲁迅已觉醒,渴望唤醒民众,为孩子们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学生自发鼓掌。)
师:相信这两位同学是真的读懂了《朝花夕拾》。同学们,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读懂鲁迅,更需要大量光阴。今天,我们向鲁迅又靠近了一些。经典不厌百回读,希望鲁迅书中的微光与火焰能常伴你们左右,照亮前行的道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朝花夕拾》阅读推进课。此前,学生已阅读完《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但尚未系统归类内容和深人理解思想。笔者以封面设计为主线,将抽象的文学理解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实现了“以美启真”的教学目标。
“问学互进”环节,笔者既注重引导学生细读单篇文本,又注重让他们通过互文性阅读建立文本网络。学生在梳理鲁迅成长轨迹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个体记忆与时代语境的关联,实现从“读故事"到“读思想”的认知跃迁。“学用达理”部分,笔者通过让学生解读北大校徽的设计意蕴,引导他们理解鲁迅的文化担当;通过让学生解读自己的设计作品,启发他们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既传承了经典文本的精神内核,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应设计任务评价量表,增设“意象选择”“色彩象征”“构图逻辑”等维度量表,并进行分级评价,这样就可实现“教一学一评”一体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