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在高中历史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岑嘉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工业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在直观性、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有诸多优势,能反映工业发展、城市变迁、社会演变等多项历史进程。将其开发利用于校本活动课程之上,是对国家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和践行,也是对历史教育教学相长的良好探索。
一、工业遗产应用于高中历史校本活动课程的情理依据
(一)践行课程标准的理论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六章节“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实施的支撑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的展开条件”,[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积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资源”。[2]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合,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符合课程标准中校外课程资源利用的范畴。同时,工业发展是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发展的见证与记录,具有历史、科技、社会、艺术等多样价值,具有纪念、象征和教育的潜在作用,与历史教学有不少可以联结应用的空间。将其开发利用于校本活动课程之中,能切实拓展历史教学资源,能在常态课程外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丰富学生历史教学的体验感,顺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知识拓展与素养成长的需要。
(二)落实国家保护方针的政策要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工业遗产管理和保护利用工作,力求在全社会弘扬工业精神,发展工业文化,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17年工信部下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份文件,带动2017年到2023年六批近两百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认定。2021年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联合教育部提出要鼓励利用和共享馆藏资源,举办各类工业文化主题展览、科普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2023年2月工信部完善既有方针,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通知,强调“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培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3这为工业遗产资源融入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工业遗产应用于高中历史校本活动课程的案例探讨
将工业遗产开发和利用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中,就场景而言,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类。考虑到一线教学的实际,课堂教学会占据较大比重,但是出于工业遗产的特殊性,要么是文物保护建筑,要么是老旧工业器件,若想真切感受工业遗产的历史印记,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相对更有教育的意义。笔者曾根据所在的东莞地区设计了八课时的校本课程,呈现如下。

在课程构建中有两个活动课,其中最后一项是社会调研,是以“踏寻工业印记,触摸时代脉搏”为主题,指导学生外出实践并最终完成课堂汇报的设计,在此以活动案例加以说明。
(一)主题确定
东莞市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这为社会调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组织学生围绕工业遗产进行社会调研,通过资源背后的时代变迁以及相关企业、人物的故事挖掘,可以有效地感知东莞历史进程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变迁,提高对家乡、国家的情怀认同和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因此本次活动主题确定为:踏寻工业印记,触摸时代脉搏。
(二)具体环节设计
1.社会调研之前 (任务布置)
活动的参与者为高一学生。教师在社会调研前先向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分成两个,一是以小组为单位在东莞市内找寻有历史价值的、保存较为良好工业遗迹、遗址进行社会调研。二是根据前期资料收集和社会调研所得整理成果,在期末进行一次汇报分享课。具体组织形式为将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在本学期内通过资料搜寻、实际调查等方式确立一处工业遗迹或遗址。在明确选址后,请学生以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单为主要依据展开社会调研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创新内容。在社会调研结束后,学生需将内容整理为成果,形成报告,在学期末课堂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
表2《踏寻工业印记,触摸时代脉搏》调研活动任务设计单


2.社会调研之后 (课堂汇报)
学生将调研活动任务设计单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汇报成果,在课堂展示环节以文档、幻灯片、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展示汇报。每组汇报限时八分钟之内,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同学可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汇报人以及成员需进行回答。在每组汇报和回答提问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小组将对本次活动的表现按照所设计的评价表进行评定。其中调研环节的内容学生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各占百分之五十,汇报环节的内容学生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各占百分之五十。最后两部分进行综合评价的统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ls20250221.pd原版全文
表3《踏寻工业印记,触摸时代脉搏》调研、汇报活动评价表


3.活动总结
在全部小组完成汇报以及评分统计结束之后,教师围绕本次全部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对过程中学生展现的优秀成果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加以说明,并适度对评分最高组别的学生进行奖励。总结之时要注意回扣整个活动的主题,通过演说、举例、渲染等方式,让学生再度加深对工业遗产背后价值的认识,感悟家乡、国家在时代发展中走过的进程,培养历史情怀,也加深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意识。
三、工业遗产应用于高中历史校本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协同共育,馆校共建
实地参观是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最显而易见的方式。教师可以立足于课程内容和所在城市区域的资源情况,带领或指导学生参观工业遗产建筑、遗址、博物馆、创意园区等等,让学生亲身走进工业发展的历史,感受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但考虑到一线教学实际,个人力量往往有限,大型活动需要借助科组、学校甚至社会的力量。教师可以与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创意园区沟通进行馆校合作,让工作人员配合相关要点进行讲解和文物展示,以更专业的方式授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深入社会,调研考察
社会调查是指根据一定的主题或者任务,以搜查信息、实地走访、调研考察等方式完成实践活动。结合使用工业遗产资源来说,其一,教师可以选择在学习压力不重的假期,组织社会调查或者研学活动,规划好方案、路线、学习任务等等之后,全程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后一起梳理总结,形成记录。其二,教师如前述案例一样,选定主题后设置任务清单,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之后,引导各组学生整理调查材料,形成报告,回到课堂进行展示与分享。两种调研的方式,根据具体实施情况的条件加以开展,以此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历史细节,传承工业精神与文化,在实际自主行动中加强保护意识。
(三)传承故事,口述史学
工业遗产作为社会遗存,其背后相关的人物和历史是多样而丰富的。按人物群体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其一是亲历者,如旧工厂企业曾经的管理者、劳动者、附近生活的人民等,侧重于了解工业遗产过去的真实故事,挖掘工业遗产与人的互动关系以及更多的历史细节;其二是保护者,如旧工厂企业改造创意产业后的园区管理者、落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政府部门人员、致力于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专家学者或者社会人员等,侧重于了解工业遗产现在的保护利用情况,取得的经验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有主题、有意识、有层次地进行人物的采访,记录口述资料,完成材料报告,以此加深对家乡工业故事的了解和史料搜集、实证的能力。
(四)寓教于乐,剧目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学生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历史剧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演员演绎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剧目,具有直观、强烈、丰富的特点。结合工业遗产资源应用来说,可以精选所在城市中重要的、有典型价值的工业遗产,根植于时代变迁,挖掘其中工业发展关联个人成长、企业变革、城市变迁的各类故事,对情节进行基于事实上的合理编排,创作出丰富的历史剧目。
综上,本文专注于工业遗产在校本活动课程之中的开发与利用,旨在更深入地推动学生以主体的身份,以直接的方式增强遗产保护意识,参与保护利用工作,也借此呼呼更多一线教师关注所在城市的工业文化与工业遗产,将之应用在历史教育教学上,让学生感受历史是多样而鲜活的,就在他们的身边。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7页。[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68页。[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的通知》,2023年3月14日,https://www.miit.gov.cn/jgsj/zfs/gzdt/art/2023/art_b8053640781e485c8940f284835c062e.htm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ls202502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