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思政育人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马莹莹 王慧芳 黄静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087-04

Abstract:Thisstudyfocuses onthe Partybranches ofuniversity teachersinthenew era.Through aquestionairesurvey, thecurrentsituationofPartybranchconstruc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monguniversityteachersinthenewera isanalyzed,andthereasonsfortheproblemsareanalyzed.CombinedwiththepracticeofteacherPartybranchconstruction,the effectivepathofteacherPartybranchconstructionlead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exploredwhichhasiportant practicalsignificanceforimprov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bilityofuniversityteachersandenhancig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andpiticaleducation;newerauniversities;teacherPartybranch;constructionpath;questionairesurvey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而高校教师群体是进行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育人方面,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的建设路径对实现高校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从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突出抓好党支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件的发布为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目前学者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研究主要从“双带头人"作用发挥-、全面从严治党、“三会一课"落实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角度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进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基本的执行单元和组织单元,教师党支部书记是落实上级党委决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由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中心工作的具体落实和实施也是由系所和教师等为主体完成,因此,党建能力和业务能力都强的“双带头人”在党建和业务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党支部在发挥引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纵观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史,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二者在根本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互为一体。冯雪益等认为支部党建可以推动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发展,丰富课程建设内涵。周兴从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优势层面出发认为,教师党支部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在师生群众中的辐射能力较强。赵巧琴从宏观视域层面、中观视域层面、微观视域层面分析了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的密不可分关系。徐婷婷等[认为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均以人为中心,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可见,高校教师党组织建设与思政育人关系紧密,相互促进。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党建工作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自身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由于思想认识的原因还有相关机制的缺失,这些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虽然高校对党建工作和思政育人都极为重视,大力推进并积极落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高校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些实践路径和引领成效方面的现实困境,需要构建完善顺畅的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党建工作机制,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以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教师党支部建设和高校思政育人的现状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教师党支部建设引领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对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党支部建设及思政育人情况调研

为了解党支部建设及思政育人基本情况,本研究面向某高校党员师生群体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教师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委员和学生党支部委员。全篇调研问卷共分为26题,观测项目54个,通过线上、线下获取有效调查问卷204份,其中教师党员68份,学生党员129份,其他7份,被调查人员结构中,教师党支部书记占比 17.65% ,学生党支部书记占比 40.2% ,教师党支部委员占比 15.69% ,学生党支部委员占比 23.04% ,其他人员占比 3.42% 。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经统计分析,问卷回收结果信度为0.940,符合分析要求。

问卷整体内容分为两部分:党支部建设现状分析和思政育人现状分析。其中党支部建设现状部分包括党支部在引领、联系示范方面的工作,党支部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党支部在组织、引领、凝聚和服务师生方面的工作,每个维度采用五分制计分。思政育人现状主要从教师党员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党员思政教育能力评价和教师思政育人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

从调查结果来看,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做得比较好,有 99.02% 的被调查者表示每月在支部党建工作投入时间足够。大部分党员对党建业务比较熟练,“三会一课"和党员的思想与发展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在支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方面, 86.28%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党支部的党员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较好。约有 80% 的党员认为支部在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做得好或比较好。对于大部分的工科或理科专业,在专业研究的投入程度相对比较大。绝大部分的党员认为党支部组织、凝聚、宣传和服务师生方面做得好或比较好,对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党支部党员发挥了联系群众的作用,有81.70% 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支部党员与群众、老师与学生、支部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都是较强或很强的。但由于支部在理论知识学习存在薄弱环节,重专业、轻育人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因此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21.pd原版全文

二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对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不够

党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党课学习还不够主动,党支部成员引导示范作用发挥的辐射范围较小,部分党支部虽然设置了党员先锋岗,但由于缺乏长效运行机制,没有真正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时效性较弱,作用发挥上尚不尽如人意。党支部在调动支部支委、党员的党建育人积极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一半左右的党员是在被动参与党建工作或党建活动。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创新的驱动力不足,高校教师党支部创新的主动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投入力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大部分任课老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仍停留在课堂层面,投入力度比在课堂外的投入力度大一些,但专业课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责任意识不强,在实际实施中随机展开一些思政话题,缺乏系列的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在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反馈也不够。大部分党员认为推动思政育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难度高,因此,党员对推进思政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重视实践“硬教学”,轻视人文精神、道德素质“软引导"现象比较普遍。

(二) 教师党员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党员的思政育人能力是决定能否实现高质量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在思政育人基础能力方面,对于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教师来说,大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在理论引导方面稍显不足。党员所在单位在党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投入精力更多,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相关的培训较少。大部分党员缺乏将思政育人工作与本人专业紧密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三)高校教师思政育人方式创新性不足

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创新性表现方面,虽然部分支部通过师生支部共建,丰富交流内容,加强联动,使得师生能够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增进师生联系,增强支部创造力,增强教师育人效果。但是,支部整体的思政育人创新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部分党支部的思政育人工作载体或途径比较单一,目前主要局限在志愿服务、参观交流、谈心谈话方面,育人机制创新能力不足。教育内容偏老套,没有紧跟时事、与同学们关心关注的时事热点相结合。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认知度、认同度与践行度不高。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党支部的理论素养与育人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教师党支部的理论素养是实现思政育人的基本素养。发挥教师党员的思政育人价值需要将自身的理论素养转化成现实的育人能力,教师党支部只有用扎实的理论功底锤炼良好品格,才能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使学生立志于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有近一半的党员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导致党支部建设工作中遇到难题,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难度较高。

教师党支部的理论素养与育人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党支部的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也给当前教育党支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找到关键突破口,那就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育对象的政治理论能力与人格魅力,从而判断其输出话语表达的信服力与权威性。因此,教师党支部需要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党支部教师的育人效果。

(二) 教师党支部思政育人的投入力度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教师党支部思政育人的投人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教师党支部对于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堂内与课堂外思政育人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对教育对象知识点的传输,更加凸显在在课堂外进行的思想引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思政育人作用,不仅仅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也应当贯穿在课堂外,在课堂外的育人场所不断提升育人成效,达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发挥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协同育人作用。

(三) 教师党支部思政育人的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之间存在矛盾

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性构成了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内生动力,教师党支部思政育人的外在压力指的是外界对于教师发挥管理、组织、凝聚、宣传和服务师生等方面的期待。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创新性表现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内生动力不足。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主体,外界对于教师党支部在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性能力期待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教师党支部思政育人的外在压力。因此,教师党支部应当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将提升思政育人方面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党支部工作的重点,从而不断建立起教师党支部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

四教师党支部建设引领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

高校党建工作是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落实的组织保障。高校教师党支部与思政育人融合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师党员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在校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从而更加有利于高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从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与思政育人工作的实际来看,两者融合的主要障碍是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工作机制不完善、不顺畅。围绕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育人工作,构建完善顺畅的教师党支部建设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需要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强化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机制、政治引领机制、思想建设动力机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纪律管理机制与育人评价机制六种机制,实现党支部的建设引领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

(1) 强化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机制,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2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