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智动”方略下培养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梁韵茹

组织引领,统整平台,落实“三全智动”方略

1.组织引领:作为三全育人“网络思政”试点学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小学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牵头组建成立“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小组。依据创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学校的工作标准、工作重点与工作难点,学校确定创建实验校的骨干教师团队初步名单,确保队伍成员的相应素质。

2.制度完善:学校把网络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制定学校网络安全发管理制度及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网络安全权责,从制度层面杜绝学校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学校定期与网络设备维保公司联动,确保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做好校内办公及教学电教设备的监管,做好校内防火墙和病毒库的定期更新和维护,保留工作日志。学校网站及智慧校园网址做好网络备案,及时与网安部门沟通定期维护,确保日常运营不出安全事故。

3.优化智慧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做到“带心而来、强化意识、知行合一、自律自觉”;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智慧”联动,达到“不忘初心、慧眼洞察、明辨方向、全面方略、智慧生成、尽展特色”的育人途径,整合学校现有网络平台为“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学校不断优化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环境,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逐年加大投入,优化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学校还以“校园智慧服务平台”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下的育人工具,细化平台管理栏目。以组织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侧重点与关键点,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巧用大数据分析结果,建构学校思政引领的长效育人体制机制,达到组织、管理与系统的精准定位。此外,我们定期通过电子屏、家校互联平台等阵地,广泛宣传网络安全常识和禁毒安全知识,也通过讲座、沙龙访谈等多样化形式的校内研讨活动,让师生、家长筑牢网络安全第一道防线。

二、提升核心网络素养,践行全员育人

1.专家引领: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意识与认知、网络适应与发展、网络参与与互动三个方面。为进一步践行“网络思政”,提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践行全员育人的理念,在每年的安全教育月,学校邀请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学校还开展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化研学活动、网络安全成果制作活动等。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家长网络素养课程。

2.校内研讨:校内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氛围浓厚,加强教师网络安全相关知识,设立专职的网络安全教师团队,根据不同网络安全主题,开展校内信息技术文化节、学生讲座、观看视频、沙龙访谈、辩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竞赛等多样化形式的校内研讨活动,实现对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

3.课程构建:学校重视网络安全知识的渗透和教育,借助3D安全教育平台和教材多媒体资源,构建学校《网络素养课程》,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心理课以及主题班队活动开展课程,就预防沉迷网络游戏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同时就网络传播基本途径和原理作专门教授,让学生动手搭建局域网,了解网络知识,认清网络安全防范手段。

4.学科合力:学校运用学科整合,渗透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如在语文课中,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撰写《第一次上网》等主题作文,渗透网络安全素养的知识。同时,根据学段设计不同的活动,如低年段可以在美术课中画漫画,在语文课中讲网络安全故事;中高年级可以从情景剧表演、电子报刊等方面渗透网络安全知识

三、家校筑网,践行全方位育人

1.活动保障:学校通过网站、公众号推送、线上线下家长会、亲子沙龙以及家长经验分享等方式,向家长提供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的方法,引导学生上网行为。

2.法规保障:学校聘请了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公安网警等定期到校对家长和教师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监管网页的安全性、规定上网的内容合理性和上网的时间。制定规则,教会自我管控。

3.心理保障:学校心理科积极探索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家长开设了预防网络成瘾心理咨询热线,随时采取信接或热线电话咨询的方式接待学生及家长,为学生健康上网提供有效保护。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心理讲座,让家庭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孩子多样兴趣,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分散注意力。

四、探索网络综合评价体系,践行全程育人

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校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基于大数据构建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尝试,探索“互联网+”的育人评价方式。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大数据系统,如以国家体质测试、心理评估测试、国家安全学习平台等原始平台数据作为基础,加上学校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币争章、五星班级评比、智慧阅读系统等的网络大数据管理,以及学业反馈、劳动实践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的数据,构建起网络综合评价体系。依据互联网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甚至依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并倚重区块链技术增强评价的可追踪性,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发展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坚持创新,收获成效

1.建立了网络育人环境:学校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将“互联网 + 教育”理念全面融合教育领域,打造智慧校园;加强网络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手机管理教育、预防学生欺凌教育,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的同时,促进家校互动,营造教学、管理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互联网 + 物联网”技术实现学校、教师、家长之间三者沟通的数字化平台。

2.推进了网络思政融合: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下推进网络思政的主要抓手为网络素养的培养。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从网络意识与认知、网络适应与发展和网络参与与互动三个维度揭示网络素养的构成要素。而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健康行为、网络自我管理是小学阶段学生在网络思政上核心培养的素养。提高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是小学阶段网络思政融合的重要手段。

3.建立了网络育人评价体系:学校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网络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平台评价体系,后台大数据智能分析学生实际网络学习、网络阅读、网络品行情况,实现了校园环境的即时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反馈给教师、家长,让教师家长在课堂内外共建共管,协同培育。强化家校联动,强化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力量对学生心智发育的共同作用,真正体现平台实际效能,以全面信息化手段助力学校培育现代君子。

4.学校的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成果得到广泛的认同: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网络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信息化中心校”“巴蜀成果应用学校”等称号,开展广东省教育事务中心以及广东省电化教育馆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基于大数据技术下构建智慧型教育治理模式研究》成功结题。多篇信息技术论文发表;获得番禺区教育局网络安全绘画一、三等奖等奖项。2023年3月,苏干佳校长在重庆以主题《基于信心技术支持下精准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国家教育成果奖“学科+”巴蜀成果应用交流会上做报告,推广网络思政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网络育人实践与思考[J].教师,2021(15).

[2]周靖.“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20(3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