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说 | 为什么要重读穆旦?
作者:苗炜各位好,我是苗炜,我这期封面故事写的是《诗无济于事:重读穆旦》。
穆旦生于1918年,1977年去世,是一个现代主义诗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里面引用了穆旦的两句诗当材料,可能让大家对穆旦也多了一些了解,那是他《赞美》这首诗里面的两句话。
在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穆旦跟着清华大学转移到长沙,然后又转移到昆明,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他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但是战事不利,很快就撤退到了印度,是一个当过兵、打过仗的诗人。他的诗其实受另一位英国诗人W·H·奥登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当年在遣词造句方面,跟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这些诗人是很不一样的。
其实在那个年代,西南联大的这帮学生都是有些精英主义色彩的,特别是学英语的这些学生,比如说王佐良、袁可嘉、巫宁坤,他们都是穆旦的同学,算是师兄弟的关系。穆旦在1977年2月就去世了,但王佐良、巫宁坤和袁可嘉几位先生都活得比较长,活到了80多岁,像巫宁坤活到了90多岁。
我们肯定都受过这些人的教诲,比如说袁可嘉先生编过《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那是八十年代大家趋之若鹜、视若珍宝的一套丛书。王佐良线上写过《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文学史》,他也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系教书,为英语教学和英国文学写过很多东西,比如说《英诗的境界》这样的小书。所以只要大家对英美文学感兴趣,肯定都知道王佐良、袁可嘉,也知道巫宁坤。
巫宁坤先生翻译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翻译了迪兰·托马斯的诗,像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大家可以去读一读这首诗。你可以对照着迪兰·托马斯的原文,巫宁坤先生基本上是逐字翻译,而且在音节上都配合得特别巧妙,是翻译中的杰作。巫宁坤先生在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后来住在美国的养老院里面。在90多岁之后,何伟还去养老院里面采访过他。
这些老头,实际上是跟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是有联系的,写这个封面故事能够让我了解到,袁可嘉、王佐良,包括穆旦他们年轻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他们当年也是读艾略特、奥登,读一本书叫《阿克瑟尔的城堡》的书,然后喜欢上了现代派。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也是通过这些诗人和作品来了解现代派的。有意思的是,他们是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接触的,我们是1984年开始接触外国现代派作品的,中间隔了40年,是断片的,这期间大家不知道现代派是什么东西。
所以我这次重读,也是想把我年少时候的阅读经历,以及这些老头们还年轻是是怎样的状态重新做一个梳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这些诗人和他们所经历的这段历史。———编辑/一丁剪辑/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