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小国之力应对海平面上升挑战
作者: 万维桢 韩志立3月19日,新加坡遭遇持续48小时的强降雨,导致全岛17个区域发生水患。这是该国近三个月内第三次遭受季风潮袭击,极端天气发生频次打破历史记录。据新加坡气象署统计,过去十年该国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增加62%,去年11月单日降雨量达108.4毫米,创46年来新高,今年1月的季风潮给全岛带来四天累计突破320毫米的降水量。
新加坡作为热带小岛国,其92%的国土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洋极端天气增多等挑战,显得十分脆弱。新加坡气象署数据显示,过去40年该国年均气温每十年升高0.24℃,2014年至2024年连年刷新高温纪录。新加坡环境部长傅海燕发出警告,在现有防护标准之下,如不加改变,新加坡被系统性淹没的风险将在2100年左右成为现实。新加坡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预计,2100年平均海平面或上升1米,更极端的情况可能达4至5米,届时三分之一新加坡或被淹没,而模拟显示当海平面上升超过0.8米时,现有排水系统失效风险骤增78%。
“三位一体”的海岸线防御体系
严峻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挑战对新加坡这样的小岛国来说堪称生存危机,该国正通过韧性城市建设防灾体系防患于未然,其努力为全球沿海城市提供了重要样本。
新加坡的主要策略是,引入城市韧性政策框架,提高对气变影响的适应能力。城市韧性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关键理念,其核心要义是确保城市在各种自然灾害冲击之下,可以维持基本功能与结构稳定,灾后迅速恢复,从而构建起适应气变的长期能力。新加坡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构建水文循环再造、海岸带防护体系、水资源多元供给网络的“三位一体”防御体系,有关技术模块通过实时监测数据中枢进行联动,形成系统性风险的防控网络。
水文循环再造系统将全国的排水设施与集水区有机结合起来。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据显示,目前该国拥有17个水库和总长8000公里的排水网络,组成高效蓄排水体系,雨水收集区覆盖三分之二国土,取得显著成效。新加坡的洪水易发区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3200公顷减至如今的28公顷,收集处理后的雨水能满足全国20%的供水需求。
海岸带动态防护体系是抵御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的关键防线。新加坡建筑和建设管理局通过海岸适应研究项目精准识别出23个脆弱节点,采用“硬体防护+生态缓冲”策略,在东海岸等重点区域部署智能海堤,在全国70%的海岸线形成物理屏障,部分海岸保留红树林作为天然消浪带,兼顾海岸防护与生态保护。
水资源多元供给网络是气候防御体系重要部分。滨海堤坝工程将海水拦截和淡水蓄积结合,有效防止海水倒灌并蓄积淡水。受制于国土面积过于狭小,新加坡淡水自给率虽已提升至70%,但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年均6.4亿立方米用水需求的矛盾持续加剧。为此,新加坡政府推行“四大水喉”战略(集水区供水、新生水、海水淡化、进口水),通过立体式开发实现土地复合利用。预计到2060年,新加坡海水淡化水供应占比将达30%。不过,新加坡单位面积产水成本较2003年已上升47%,深化空间日益有限。
新加坡海水淡化技术领先,鸣春海水淡化厂采用的第三代反渗透技术将制水能耗降至3.5kWh/m3,成本降低70%。最新第五代淡马锡海水淡化厂的建设成本较2013年上升62%,主要源于膜材料进口依赖(87%来自日美企业)和能源价格波动。水务部门研发投入强度(2.1%)虽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但在纳米材料、生物脱盐等前沿领域仍存在技术储备缺口。
依托国际合作提升自身应对气变能力
新加坡政府认识到韧性城市建设只是应对气变措施的一小部分,单靠此远不足以化解系统性风险。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大国领导意愿缺失、发达国家资金承诺不足、多边协作机制效能下降的背景下,新加坡正逆势而上,以《巴黎协定》全球盘点机制为抓手,通过完善碳市场跨境链接、深化气候技术转移等国际合作路径,构建多层次风险共担机制,以小国之力务实推动应对气变国际合作。
一是坚定履行《巴黎协定》承诺,更新国家自主贡献与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以及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主导的减排行动,在全球气候治理舞台扮演积极角色。新加坡还秉持规则导向,全方位参与东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国际和区域平台事务,为推动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议程出工出力。在区域合作层面,积极践行《巴黎协定》与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助力全球减排与环境改善;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高级别政策论坛、商业合作、研发交流等形式,与各国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贸易协定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强化气候行动与绿色经济合作。
二是与跨国企业、学界及民间组织紧密协作,通过国际合作计划构建技术转移网络。比如,依托新加坡合作计划(SCP)等,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15万名专业人员,强化碳市场运营、可持续基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通过国际水周和清洁环境峰会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促成众多环境技术解决方案落地。高校科研聚焦实用技术突破,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南洋理工大学研发的台风路径预测算法,相关技术已被整合进城市排水系统数字化管控平台。
在多边主义遭遇挑战的当下,新加坡通过“技术+外交”双轨策略,试图在气候治理中扮演桥梁角色,有关行动体现了应对生存威胁的紧迫性。中国与新加坡是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双方在应对气变领域拥有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和绿色金融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新加坡则在金融、科技、城市规划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双方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交流,协同创新,合作提升区域气候治理效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
(万维桢为外交学院国家安全学院研究助理,韩志立为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研究员、亚太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