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聊性不“翻车”的策略
作者: 童立在山东省枣庄市某小学的课堂上,张老师正用幽默的语言讲解身体隐私保护。当屏幕上出现卡通人体图时,原本低头窃笑的学生们逐渐挺直腰板,专注地聆听这个曾被视作“禁忌”的话题。这段教学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逾百万次转发,折射出新时代的家长对科学的性教育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开展性教育的重要性,网上也流传着一句话:“你嫌性教育太早,但坏人不会嫌孩子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更是将性教育列为儿童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大众认知和需求层面,大家都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但调查显示,仍有超过半数的家长坦言“知道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实施”。这种认知与实践的断层,确实需要科学方法论来弥合。
破除羞耻感构建科学认知的基石
发展心理学指出,3~6岁儿童进入“性蕾期”,开始注意到性别差异,需要性别认知和自我保护的有关知识;9~12岁前青春期的孩子,会在荷尔蒙的驱动下产生更明确的性好奇,需要了解青春期身体变化和卫生保健知识。这些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需求,可能被成年人标记为“禁忌话题”。
性教育一方面要传递科学的性知识,另一方面要传递积极的性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强调,成年人的态度决定着儿童对性的认知基调。所以,性羞耻感是家长和老师需要突破的重点。
首先,觉察生理信号。比如在讲解生理知识时,发现孩子低头不语、视线回避,此时,讲解者不妨深呼吸,大大方方地承认我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会比较害羞,接着引导孩子坦坦荡荡地面对这些知识。当老师和家长能以讨论消化系统一样的平常心对待生殖系统时,孩子也能建立健康的性认知框架。
其次,通过脱敏练习切入主题。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课题组通过追踪研究发现,接受系统脱敏训练的家长,其子女性知识的掌握度较对照组提升42%,性态度健康指数高出31 个百分点。比如,在讲授或分享生命诞生过程时,可以通过观察蚕蛾交配、青蛙产卵,过渡到人类生殖原理。
最后,建立科学的话语体系。比如,对学龄前期的孩子,我们要使用“阴部”或“阴茎”等规范术语取代“小鸡鸡”“小妹妹”等日常用语,一方面提高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去羞耻化和污名化。国际性教育联盟的研究证实,使用规范术语的儿童遭遇侵害时的准确表述率提高5 倍,往往成为司法维权的关键证据。
有问必答打造开放的沟通场景
“妈妈,精子是怎么遇见卵子的?”面对8岁儿子的提问,这位妈妈没有慌张。她取出科普绘本《生命的奇迹》,用细胞旅行的故事解答了儿子的疑惑,继而延伸讨论了身体边界。
这种应答艺术,正是《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倡导的“问题即教育契机”理念。
建构高效对话需要把握三个维度,首先是即时性原则。比如,当孩子提出“为什么女孩会来月经”这个问题时,回避可能强化性羞耻感。性教育专家建议采用“肯定- 溯源- 延伸”模式:“这个问题很棒(肯定),让我们看看身体如何工作(溯源),其实男孩也会有生理变化(延伸)”。
其次是真实性原则。遇到未知领域时,父母可以坦承“我需要查资料”,这比随意给出错误解答更可贵。
再次是主动性原则。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要防止孩子沉迷于性,就要尽可能告诉孩子关于性的一切。所以,不仅仅是有问必答,家长和老师也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体上有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家庭、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主动开展性教育。比如,通过性侵害的新闻事件,告诉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拒绝不喜欢的身体接触。
家庭共学为孩子披上理性铠甲
多年的一线性教育经验和有关调查都显示,参与式的性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南京市某科技馆的青春期教育展区,14岁的小林在虚拟现实设备中目睹了胚胎发育全过程,母亲轻声讲解道:“这就是你最初的样子。”这种亲子共学模式,正是参与式教育的典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家庭共学可使性知识留存率提高至76%,远高于单向传授的43%。
青春期性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角色进化,从“教导者”转型为“成长伙伴”。在青春期的孩子遇到跟同性、异性交往的问题时,成年人切忌“一棍子打死”,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交往的边界、内容,以及如何平衡情感和学业。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早恋率,同时提升群体责任感。
性教育需要多元载体,比如北京市某社区开设“父子生理课堂”,通过实验了解荷尔蒙的作用;上海图书馆推出“青春书岛”,精选读物配合老师导读。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成年人不必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吃晚餐时讨论社会新闻,散步时分享青春期困惑,闲谈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甚至教训,就是把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对孩子可能就有启发和帮助。
性教育本质上是关于身体、爱、生命尊严的教育。当少女从容选购卫生用品,当少年懂得尊重情感边界,这些成长瞬间就都在构筑文明社会的基石。每次科学对话都在为孩子披上理性的铠甲,每次坦诚交流都在为民族播撒文明的种子。这需要我们以知识为舟,以共情为舵,在生命长河中为孩子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