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治愈循环”
作者: 李妍在血液科病房的日日夜夜,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疾病与治疗的博弈,更是一个个关于勇气、温暖与生命韧性的故事。其中,赵阿姨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急诊处理“发热谜团”
“快安排输液!”轮椅的碰撞声刺破了医院走廊里的宁静,65岁的赵阿姨蜷缩在轮椅中,她枯瘦的手背上扎着留置针,额头上贴着退热贴。家属递过来的急诊病历显示,赵阿姨已经持续发热38天,最高体温达40.2摄氏度,一个月内体重骤降6千克,CT 显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
在更衣室为赵阿姨更换病号服时,她突然抓住我的手腕,问:“大夫,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她凹陷的眼眶里蓄满泪水,指尖传给我的是一片冰凉。我轻轻帮她整理已经汗湿的鬓发,说:“您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体温降下来,看这个体温曲线,不发热的间隔时间是不是比昨天延长了两小时?”
持续发热是淋巴瘤患者的常见症状,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因子,会导致体温调节异常。世界卫生组织将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体温超过38.3摄氏度,并持续3 周以上,常规检查未明确病因。这类患者中有7%~12%最终被确诊为淋巴瘤。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瘤患者发热常呈现“峰谷波动”特征——午后至夜间体温攀升,清晨自行下降,这种特殊的热型表现与普通感染性发热不同。赵阿姨的发热症状,就具有这个特征。
等待确诊的“煎熬期”
确诊前的等待无疑是最煎熬的。等待病理报告出来的14天里,赵阿姨仿佛变成了一尊冰冷的雕像。每天清晨查房,我总能看见她面向墙壁侧卧着,任由床头柜上的小米粥从温热放到冰凉。监测记录显示,赵阿姨连续48 小时饮水量不到200毫升,夜间睡眠碎片化,累计不足3小时。

“这是典型的诊断性抑郁。”主治医师在晨会上分析道,“淋巴瘤患者确诊前焦虑发生率高达68%,比确诊后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立即启动了多学科协作:营养科配置肠内营养剂,心理医学科启动渐进式暴露疗法,护理组则要帮助患者化解心结。
那天换药时,我看到她床头有张全家福照片,里面有一把跳广场舞用的扇子。我借机说道:“赵阿姨,您的舞姿一定很漂亮。等您好了,能不能教我们跳《茉莉花》?”我看到她的睫毛颤动了一下,这是3天来她首次对我的回应。
我赶紧将温热的营养米糊递到她嘴边,说:“您得储备体力,等能下床了,我们就在活动室里开个舞蹈班。”赵阿姨若有所思地咽下了一口米糊,终于不再抗拒进食。
“剥洋葱式”病情告知
病理报告出来了,赵阿姨被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Ⅲ期。那天,会议室里笼罩着凝重的阴云,赵阿姨的儿子攥着报告单反复追问:“大夫,淋巴瘤是不是就是绝症?我妈妈还能活几年?”主治医师找出最新诊疗指南,告诉他:“没有那么悲观,淋巴瘤早已不是不治之症,像赵阿姨这种情况,5年生存率接近80%。”
赵阿姨的儿子接受了现实,可该怎么告诉赵阿姨呢?我们决定采用“剥洋葱式”告知法。
首次谈话聚焦发热机制:“您体内有些免疫细胞‘叛变’了,像野草一样疯长,导致免疫系统超负荷运转,所以才持续发热。”第二次解释治疗方案:“我们需要用‘特种兵药物’精准清除坏细胞,这个过程可能会误伤好细胞,所以您会出现脱发、乏力的症状。”可是,赵阿姨始终有一个执念:“这就是癌症吧?”
真正打破坚冰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意外”。放疗科主任查房时,“恰好”与住院医师讨论起来:“上周出院的23床患者,滤泡性淋巴瘤Ⅲ期,PET-CT代谢活性降了70%……”赵阿姨突然把身体转过来,嘶哑着嗓子问:“那患者……现在怎么样了?”整个病房瞬间变安静了,主任顺势坐下,说:“那位大姐现在每天走一万步,正在筹备合唱团呢……”
输液港“攻坚战”
赵阿姨接受第一次化疗前,我们需要帮她建立长期的静脉通路。“您见过三峡大坝的船闸吗?”我举着输液港模型讲解道,“这个钛合金小装置就像迷你船闸,能让化疗药物安全通过‘危险水域’。”赵阿姨摸着锁骨下的凸起,笑道:“这么说来,我还是个‘基建达人’呢。”
这一刻起,我们终于可以坦诚交流了。我告诉赵阿姨,这个钛合金小装置能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至上腔静脉,避免外周血管损伤,维护得当的话可使用10 年以上。为了避免导管相关性血栓,我还教她做起了“输液港保健操”:每天3 次,用温热毛巾敷贴,配合手指按压,促进血液循环。
赵阿姨学得很认真。一次,她发现敷贴边缘翘起,立刻按培训流程处理,这种规范操作的意识让她成功避免了一次严重感染。
治疗期间,我们见证着赵阿姨的点滴变化:第1 周期后,体温恢复正常;第3 周期后,PET-CT显示病灶缩小40% ;第6周期结束时,她已能完整跳一支广场舞。当标志性的酒红色舞鞋出现在病房里时,所有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那鞋面上手工缝制的亮片,是赵阿姨用她化疗期间收集的药瓶铝箔制作而成的。
“滚蛋吧,肿瘤君”
赵阿姨出院那天,阳光格外明媚。她将手写的《抗癌日记》赠予我们科室,里面工整地记录着体温曲线图、血常规变化折线图,甚至还有“药物反应表情包”。最令人动容的是末页的“感恩清单”:“3月12日,张医生跟我多解释了10分钟。”“4月5日,李护士深夜给我热了牛奶。”“5月20日,跟病友分享了猕猴桃……”
我们感谢赵阿姨如此用心,她却说:“有你们这么优秀的医护人员在,我心里踏实多了。滚蛋吧,肿瘤君,我可不怕你!”病房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饱含着对赵阿姨的鼓励与支持,是对她心态转变的高度赞许。从最初的悲伤、恐惧,到确诊时的焦虑、烦躁,再到如今的坦然面对,赵阿姨的转变着实令人钦佩。
如今,赵阿姨还是定期到医院做志愿者,用亲身经历安抚新的患者。有一次,我看见她握着一位年轻妈妈的手说:“别怕,我第3 次化疗时,血小板低到了20,看现在,我不照样跳广场舞?”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患者康复后回馈的温暖,正在形成生生不息的“治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