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回归自然
作者: 钟懿 孙贵香 提贵香 吕品“养生的方式千万种,最可行的是哪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养生热度居高不下。中医认为,养生要“因天之道”,即顺应天时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然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离“自然”的生活越来越远。因此,现代人养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回归自然。

饮食回归自然
《黄帝内经》指出,饮食的基本原则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养生,大家要做到营养全面均衡,少吃经过加工的高盐、高糖、高脂食物。
每日饮食以“上午养阳,下午养阴”为原则进行调配。早餐以阳性食物为主,帮助人体生发阳气,大家可以选择富有营养的粥类及奶、蛋制品,配以辛甘味植物性食物。中午机体阳气隆盛,阴气始生,宜将阳性食物与阴性食物合理搭配,最好包含五谷、肉禽、蔬菜、水产品等。夜晚阳气渐弱,阴气渐盛,因此,晚餐应以阴性食物为主,尽量素食,味以酸咸为主。
起居回归自然
起居回归自然即顺应天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与自然和谐交融,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长。此时大家应“夜卧早起”,即适当晚睡(晚上11时前入睡)早起,适当缩短睡眠时长;增加身体活动,注意保暖。
夏季入睡时间可较春季更晚一些,但不宜超过晚上11时,起床时间应更养生之道,回归自然早一些,以顺应自然界昼长夜短、阳气旺盛的特点。同时,夏季要注意防范湿热之邪,不能睡在潮湿、阴冷的地方,尽量不要贪凉打地铺。
秋季,大家要“早卧早起”,睡眠时间要明显长于夏季。此外,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冬季属于“ 闭藏” 的季节, 自然界阳气潜藏, 冰封雪冻, 万物呈现出生机潜伏的景象。冬季的睡眠时长应是四季中最长的,大家要适当早睡, 待太阳升起时再起床, 以顺应阳气潜藏之性,避免过度扰动阳气。冬季天气寒冷, 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 保护好头、颈、腰、足等易受风寒侵袭的部位。
行动回归自然
行走坐卧之中也蕴藏着自然养生之道。在很久以前,人们就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动物的行走坐卧姿态,来调养身心。
鹤步行走 吸气时一条腿抬起,大腿尽力上抬靠近胸口,小腿自然下垂,脚尖朝下,同时两臂上提,两掌心朝下,然后将抬起的腿与双手同时放下,另一条腿抬起重复上述动作。模仿鹤的步态行走,可调理气机、安定心神。
龟伏小坐 坐在椅子的中央,双脚打开适当的距离,身体前倾,将右手从右膝下方穿出,将左手从左膝下方穿出。小坐休息时模仿龟的蜷伏动作可安神调气、缓解疲劳。
犬卧休息 取右侧卧位,右手沿头顶方向伸直,左手微曲,打开腋窝,双臂贴近床面,颈部伸直,头部放于双臂之间,同时右腿伸直,左腿微曲。睡觉前采取犬卧姿势有助于疏通肝胆经,提高睡眠质量。
情志回归自然
情志回归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顺应天时调节情志。春季保持情志舒畅,多鼓励和赞美周围的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夏季保持精神饱满,避免发怒;秋季收敛神气,使情志安宁;冬季让情绪、精神沉伏下来,与此季节的闭藏特点相适应。
2. 平时多接触大自然,注意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恬淡虚无,及时疏解不良情绪。
夏季顺时调养有妙招
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至极,万物于此时达到繁盛的顶点。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与心相应。大家此时要将养心健脾、防暑湿作为养生重点。
饮食养生
夏季,人体“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容易出现食欲下降、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症状。此时,饮食以清淡为宜,大家可适当多吃健脾益气、解暑祛湿、清热生津的食物,如黄瓜、西瓜、木耳、薏苡仁、乌梅、山楂、柠檬、葡萄、番茄等。
下面推荐两款适合夏季食用的食疗方。
莲子芡实荷叶粥 取莲子50克,芡实30克,鲜荷叶15克,粳米60克。将莲子、芡实、粳米一同入锅煮粥,待粥快熟时,加入切碎的荷叶略煮即成。此粥可健脾益肾、养心安神。
五花茶 取金银花、菊花、玫瑰花、茉莉花、合欢花各5克。将上述花类药材一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头晕明显者可加桑叶10克,血脂高者可加山楂10克。此茶可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腧穴养生
阴陵泉 该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按摩阴陵泉穴可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按摩时,将两手拇指按压在两侧阴陵泉上,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保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对局部肌肉进行左右弹拨。每次按揉5 ~ 10分钟。
神门穴 该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按揉神门穴可起到宁心安神、定悸止痛的作用。
按摩时,用一侧拇指按揉对侧神门穴。每次按揉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