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妈妈”如何生育健康宝宝
作者: 马晓鹏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今,我国已从乙肝高流行区转变为中流行区,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仍维持在5%~6% 的水平,母婴传播依然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途径。部分女性在孕育新生命时难免会产生焦虑:病毒会传染给孩子吗?在备孕、怀孕、分娩及哺乳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确保孩子健康?
科学备孕
奠定健康孕育基础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女性如果计划怀孕,完善的孕前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与普通人群相同,这类女性也需要进行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检测及心电图检查在内的基础体检项目,全面评估机体是否具备妊娠的条件。同时,从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4毫克叶酸。这一措施对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具有明确效果。
作为特殊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女性还需要增加专项检查,比如肝功能评估、病毒载量(HBV-DNA)检测、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等,以评估乙肝病情及母婴传播的风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HBV-DNA的数值高低并不是判断能否怀孕的依据。这项指标主要用于评估母婴传播的风险等级,为孕产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即便病毒载量较高,只要肝功能保持稳定,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这类女性仍然可以考虑妊娠。
妊娠期管理
双重监测保障安全
确认怀孕之后,就要建立系统、规范的产检档案。正常情况下,整个孕期需要进行7~11次规范的产前检查。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适当增加孕检次数。
在常规产检的基础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肝功能监测。基线水平正常的孕妇每2~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如有不适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就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缩短复查间隔。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需要每月定期监测。二是HBV-DNA 动态监测。对于HBV-DAN水平< 2×105国际单位每毫升的低风险孕妇,建议在早、中、晚孕期各检测一次病毒载量。HBVDAN水平≥ 2×105国际单位每毫升的高风险孕妇,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后要每月复查。
选择固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连续性随访,对于这类特殊孕妇非常必要。这样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使医生全面掌握孕妇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孕妇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过度焦虑不利于母婴健康。
病毒阻断策略
精准抗病毒治疗
阻断病毒母婴传播,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进行孕期管理的核心环节。母婴传播风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孕妇HBV-DNA水平的高低,所以,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就在于降低孕妇的HBV-DNA水平。
妊娠24~28周是关键的评估节点, 当检测发现HBV-DNA水平≥ 2×105国际单位每毫升时,就要从妊娠28周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孕期抗病毒最常用的药物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它不易产生耐药性,对母胎的安全性较好。如孕妇出现肾功能受损或其他原因的不能耐受时,可以考虑使用丙酚替诺福韦替代。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孕妇要每月监测肝肾功能及HBV-DNA水平。

当HBV-DNA水平≤ 2×105国际单位每毫升时,新生儿出生后只要进行正规的免疫预防,就几乎不会发生母婴传播。所以,这类孕妇在孕期不需要使用药物,只要定期孕检即可。
关于停药时机,传统方案建议在分娩当日停药,产后每2 ~ 3 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HBV-DAN 水平,直至产后6 个月,以观察肝损害及肝炎活动情况。根据最新指南,符合长期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孕妇可以考虑延续治疗。孕前就已经在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的孕妇,需要及时更换为替诺福韦酯继续治疗。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孕妇需要请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再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分娩方式选择
科学决策助恢复
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剖宫产不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而阴道分娩也不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实际上,自然分娩对母亲产后恢复和新生儿健康更有利。所以,不建议单纯为了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风险而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无论对母亲还是孩子,阴道分娩都是最佳分娩方式。
在分娩过程中,医疗机构会采取专业的防护措施,包括分娩后立即彻底清除新生儿体表的污染物、规范进行脐带消毒处理,以及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流程,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产后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在常规护理方面,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需要密切观察恶露变化及子宫复旧情况,并在产后42天返回医院进行系统检查。由于分娩过程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产后需要特别关注肝功能的变化。如果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或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在产后康复期间,合理休息与营养补充对肝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新生儿免疫防护
阻断传播的最后一关
现有的医学证据表明,无论母亲的病毒载量高低,或是“大三阳”“小三阳”状态,母乳喂养都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新生儿接受规范的免疫预防后,可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即使在哺乳期间出现乳头皲裂出血及婴儿口腔黏膜损伤等情况,仍可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感染力,且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的婴儿已经具有免疫力。
新生儿免疫预防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必须完成两个重要预防措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后续,新生儿还需要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剂和第三剂乙肝疫苗。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后1~2个月,孩子要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评估抗体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加强接种。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家庭成员都要接种乙肝疫苗,做好个人用品的消毒隔离工作,同时,为孩子建立长期的健康档案,定期检测抗体水平。通过规范的孕前评估、科学的孕期管理、精准的病毒阻断和系统的免疫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女性完全能够生育健康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