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抽动症当“捣蛋”

作者: 焦辉

想象一下,你在咖啡厅里享受静谧时光,邻座的孩子突然不受控制地发出“吭吭”声,还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或许你会以为,这是孩子在调皮捣蛋,家长也可能因尴尬而大声斥责孩子。而实际上,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是抽动症的症状——一种被严重误解的神经发育障碍。这种神经发育障碍让很多孩子陷入“想控制却控制不了”的痛苦漩涡,那些重复的肢体动作与异常发声,可能正是孩子大脑神经传导失衡发出的求救信号。

生物学密码大脑的“电路故障”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反复、快速地抽动。这些动作往往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患儿即使主观上努力控制也难以控制,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究其本质,抽动症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电路故障”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1.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的“信号紊乱”。

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γ- 氨基丁酸(GABA)等。研究发现,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与大脑边缘系统——皮质多巴胺系统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当多巴胺系统功能失衡时,大脑对运动和语言的控制能力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抽动症状。同时,多巴胺、谷氨酸、γ- 氨基丁酸等其他神经递质的失衡也会干扰神经元之间的正常信号传导。我们可以将大脑比作一个精密的电路系统,神经递质就是其中流动的电流。当某种电流强度异常或比例失调时,就可能引发短路——那些不受控制的抽动症状,正是大脑神经环路异常的外在表现。

2. 关键脑区异常:失控的“指挥中心”。

正常情况下,大脑负责运动控制、行为调节和情绪管理的区域,如基底神经节、额叶皮层等,能够协调人体的运动和语言功能。当这些脑区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不自主的抽动症状。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就像一个“过滤器”,帮助人体抑制不必要的运动。当这个“过滤器”功能受损时,就会让一些本应被抑制的运动冲动释放出来,表现为抽动症状。额叶皮层负责行为的计划和调控,其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对抽动症状的抑制能力下降。

3. 遗传与环境交互:触发“故障开关”。

研究表明, 抽动症与DRD2、DRD3、DAT1、DBH等多个基因显著相关。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血清素、组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参与抽动症的发病过程。

然而,基因并非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如感染、心理压力、围产期损伤等刺激,都可能触发这些易感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抽动症的发生。这就像是在电路中埋下了潜在的故障点,当遇到特定的环境因素时,就可能引发系统故障。

走出传统认知误区从责备到共情

抽动症状的特殊性,常常会导致公众甚至家长产生误解,所以,我们需要澄清以下两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抽动症状是孩子在故意捣乱

很多家长和老师会将孩子眨眼、耸肩、发声等抽动症状,误认为是故意捣乱或吸引注意的行为。这种误解往往会导致孩子频繁受到批评和指责,甚至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事实上,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儿根本无法自主控制这些行为。过度指责不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他们还可能因焦虑情绪加重抽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孩子长大,症状会自然消失

一部分人有“抽动症随年龄增长会自愈”的侥幸心理。确实也有部分轻症的孩子在青春期后症状逐渐缓解。但临床数据显示,5% ~ 10% 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甚至伴随终身。若不及时干预,抽动症可能引发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自卑心理等共病,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交发展。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对改善抽动症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拖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增加孩子成年后社会适应的难度。因此,家长应该摒弃“等等看”的侥幸心理,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评估。

干预策略修好“电路”的两把钥匙

对于抽动症患儿来说,早期科学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常见的干预手段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

1. 行为干预:重塑大脑的“行为模式”。

对于轻度抽动症患者,行为干预被临床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常见的行为疗法包括习惯逆转训练和综合行为干预。

习惯逆转训练是核心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识别预警信号:帮助患儿觉察抽动前的身体感觉,如肌肉紧绷感。

学习替代动作:教患儿做一些动作,预防抽动动作的发生,如抽动前快速握拳。

强化新习惯:通过自我监督和奖励机制,巩固新建立的行为模式。

例如,频繁眨眼的患儿接受训练时,可以在感到眼部紧张时用力闭眼,然后缓慢睁开眼睛,通过反复练习建立新的行为反应。

综合行为干预通常会采取更全面的干预策略,除习惯逆转训练外,还包括以下训练方式。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情绪。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儿应对同伴的误解和异样的眼光。

家庭指导:教家长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而应采用“忽视症状,强化积极行为”的策略。

2. 药物治疗:调节大脑的“化学平衡”。

症状严重的抽动症患儿需要合理接受药物治疗。作为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药物干预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不仅要精准把握应用指征,还需在药物选择上充分权衡疗效与潜在的风险。临床常用药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等,使用时需依据患儿的具体症状类型、严重程度及体重进行精细化剂量调整,以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

给家长的科学建议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抽动症干预的黄金阶段,此阶段患儿的大脑可塑性强,及时采用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有望重塑神经通路,提高治疗效果。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改变认知。了解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而不是孩子“捣蛋”或某种坏习惯。

2. 细心观察。注意孩子是否出现面部抽动如频繁眨眼、努嘴、扭脖子、耸鼻等,发声抽动如清嗓子、不自主发声或咳嗽等,肢体抽动如耸肩、伸脖子、踢腿等。

3. 及时就医。发现孩子有异常,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

4. 营造支持环境。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症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