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手指“减负”,试试五个动作
作者: 石小潮 姚子明“医生,我孩子的手指突然伸不直了,一掰就会‘咔哒’作响!”诊室里,一位母亲焦急地说明了情况。她的孩子被确诊为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事实上,这种疾病并非儿童专属,程序员、家庭主妇、乐器演奏者等群体,也常因手指频繁活动而中招。若不及时干预,手指的症状可能从“隐痛”发展到“卡死”,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什么是狭窄性腱鞘炎
手指的灵活运动依赖两个关键结构:肌腱(拉动手指的“绳索”)和腱鞘(包裹肌腱的“润滑管道”)。当手指被过度使用时,腱鞘因反复摩擦而发炎、增厚,就像给“绳索”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可导致肌腱滑动受阻。此时,手指屈伸困难,甚至可能卡在弯曲位,需要借助外力才能伸直,并伴随“咔哒”声。因此,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也被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这种病多发生于拇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婴幼儿一般为先天性腱鞘狭窄。

在疾病早期,患者表现为手指根部掌侧疼痛,晨起僵硬,活动后即可缓解。至中期,手指屈伸时( 握拳、伸指)疼痛加重,严重时可放射至手腕,患者感觉就像被针扎了一样。伴随“弹响”或“咔哒”声,活动手指会出现类似扣动扳机的感觉。而到了晚期,手指会卡在弯曲位无法自行伸直,需要另一只手辅助掰直,严重时,关节完全僵硬。
部分患者会在自己的拇指根部摸到一个小小的硬结,按压时有疼痛感,还可能伴有轻微肿胀。这种状况倘若放任不管,患者的病程可能从数周延长至数年,甚至导致永久性活动受限。
追寻“幕后黑手”
究竟什么原因会导致狭窄性腱鞘炎呢?
头号元凶是慢性劳损。长期、反复使用手指进行重复性的高强度活动,比如频繁打字,用拇指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长时间做家务等,都会使屈指肌腱与腱鞘过度摩擦,让腱鞘出现充血、水肿、增厚等炎症反应,导致狭窄。研究表明,每天手指重复动作超过4 小时,患病风险就会增加3 倍。
其次是急性损伤。手部发生拉伤、扭伤等或做手部手术,会破坏腱鞘的正常结构,让腱鞘形成瘢痕,导致肌腱滑动不畅,形成狭窄性腱鞘炎。
疾病与激素因素也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原因。类风湿关节炎和糖尿病患者容易继发腱鞘炎;女性在孕期、哺乳期, 因体内激素变化等, 会影响腱鞘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此外,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腱鞘发育异常、腱鞘较正常人狭窄的情况,更容易发生狭窄性腱鞘炎。
易被忽视的高危人群
“拇指族”:长期刷手机、打游戏的人群。
新手妈妈:抱婴儿时过度依赖手指发力。
手工从业者:裁缝、木匠、陶艺师等。
给高危人群的预防建议
避免长时间重复手部动作,工作或玩手机一段时间后,注意放松一下手指和手腕。每用手30 分钟,可以做一套手指保健操。若出现持续疼痛、弹响或卡顿,患者要尽早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套简单的手指保健操。
第一节:手指屈伸
手指张开,放松,再张开,再放松。每只手重复10次。

第二节:手腕拉伸
一只手放松,掌心向下,另一只手握住这只手的四个手指,向上扳动。重复5次。

第三节:前臂屈腕
手掌向上握住一瓶矿泉水,向前臂屈腕。重复5次。

第四节:触指滑行
拇指从食指指尖划到指根,然后,其余四指依次划过。重复5次。

第五节:手指张力练习
手指并拢呈向上抓捏状,套一个橡皮筋,再向外扩张。重复10次。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虽不致命,但却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手部功能。记住,手指“罢工”前必有预警。合理用手,及时干预,才能避免从“弹响”走向“僵直”。若您或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尽早咨询骨科或手外科医生,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科学治疗和日常防护,重获灵活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