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湿地的生命密码
作者: 张新和编者按:拉鲁湿地——青藏高原的生态明珠,是红脚鹬等夏候鸟的家园。为进一步研究红脚鹬的繁殖生态和迁徙之旅,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欣教授团队的同学们深入拉鲁湿地,从观察红脚鹬求偶、搜索隐蔽的巢址,到捕捉标记亲鸟、记录繁殖阶段状态,逐步揭开红脚鹬繁殖生态的神秘面纱。同时,他们利用技术手段“追鸟”,追踪红脚鹬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往返于繁殖地与越冬地的迁徙壮举。研究团队的工作为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鸟类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让人们看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为生存与繁衍演绎着精彩的篇章。

当海拔的刻度从100米骤升至3650米,布达拉宫的金顶在稀薄空气中愈发璀璨,我们踏入了一片被雪山环抱的翡翠——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生态明珠,是全球罕有的城市湿地,也是高原生命律动的核心舞台。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属于高寒草甸类型,主要优势物种为华扁穗草,伴生植物种类包括矮生嵩草、鹅绒委陵菜、西藏报春和具槽秆荸荠等,这样的植被为在此区域的夏候鸟们提供了重要的繁殖生境。红脚鹬便是拉鲁湿地常驻的夏候鸟,它有着橘红色的长腿,体长在27到29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滨鸟。红脚鹬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鸟类,目前关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青藏高原湿地与高纬度湿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其繁殖季窗口较欧洲而言更短。此外,高原环境的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特点也给红脚鹬的繁殖带来了挑战。目前尚无系统研究报道高原红脚鹬的繁殖生态。
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我们课题组于2023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前往拉鲁湿地开展红脚鹬繁殖生态研究。我们的研究将为深入了解高原红脚鹬的繁殖策略和适应机制提供宝贵数据,并将为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鸟类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刚踏入湿地的大门,我们便被远处布达拉宫雄伟的身影所吸引。巍峨的布宫与近处的湿地湖泊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夏季的拉鲁湿地生机勃勃,漫步在湿地的栈道上,极目远眺,湖面上倒映着布达拉宫的倩影,偶尔被一圈圈的涟漪打破。定睛一看,原来是凤头鸊鷉驮着它的小宝宝们在休闲地晒着太阳;赤膀鸭妈妈身后则跟着一连串毛茸茸的小鸭子。走到芦苇丛边时,我们听到深处传来“咔、咔”的鸣叫声,那是白骨顶(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带着它的孩子们在芦苇丛中觅食。继续前行,终于听到了响亮的“Teyuu - Teyuu - Teyuu”的鸣叫声。两只红脚鹬正从空中飞速划过,成双结对的身影让我们对接下来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此时正值5月,是红脚鹬准备繁殖的时期,在拉鲁湿地的滩涂上时常能看见单身的雄性红脚鹬高高地扬起翅膀,通过展示羽毛来吸引雌性,在展示过程中常常还伴随着连续响亮的鸣叫。那些“牵手”成功后的红脚鹬们便会在湿地内寻找合适的巢址进行繁殖,它们的巢址主要分布在草地中或是沼泽地中凸起的土堆草丛中。它们的巢呈碗状,巢四周通常有用以遮蔽的草本植物,隐蔽度非常高,使得我们很难通过肉眼发现。为了能够尽快找到红脚鹬的繁殖巢,我们在拉鲁湿地开展了地毯式搜索,通过行走惊飞亲鸟(鸟类在孵化和育雏期间,相对于幼鸟,双亲被称为“亲鸟”)或跟踪观察亲鸟回巢来确定巢的位置。
找到巢址后,我们会在APP上进行打点标记,并且在离巢1米、5米的位置分别放置标签以确定巢的位置,避免后续误踩。此外,我们还会定期进行查巢,及时记录红脚鹬不同繁殖阶段的状态。
红脚鹬属于雌雄同型鸟类,雌性与雄性在外观上并没有明显差别。有研究表明,红脚鹬雌性在体重上比雄性重,但难以用肉眼进行区分。为了能够更好地辨别红脚鹬个体,我们只能通过捕捉标记的方法。但由于红脚鹬属于早成鸟,雏鸟破壳后不久便会离开巢址,所以我们捕捉红脚鹬进行标记的最佳机会便是在其孵卵后期。在这一时期,红脚鹬父母往往不愿意抛弃已经快要破壳的宝宝,因此在被捕受惊后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弃巢的几率。
然而,捕捉红脚鹬并非易事。我们通常需要在烈日下等待30分钟以上,才能有机会成功捕捉。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红脚鹬父母的影响,我们会在捕捉后尽快完成环志(鸟类环志是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鸟环上刻有环志的国家、机构、地址和鸟环类型、编号等)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干扰,确保它们的繁殖顺利进行。
根据已被环志红脚鹬父母的不同标记,我们发现红脚鹬为双亲孵卵,即由红脚鹬爸爸、妈妈双方共同承担孵卵任务。它们通常采取“轮班制”,一方坐巢孵卵时,另一方则前去觅食补充体力,为接下来的孵卵“换班”补充体力。在红脚鹬父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约24天的孵化,红脚鹬卵上开始出现细小的星状裂痕,这代表着红脚鹬宝宝即将破壳。这时,我们会密切关注那些卵壳具有较多星状裂痕的巢,以便能在雏鸟全部破壳但尚未离巢时对其进行标记。这时,红脚鹬父母往往会焦急地在我们的头顶上盘旋并发出警示性的鸣叫声,表达着对雏鸟的担忧。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完成对雏鸟的测量工作,尽快让红脚鹬父母带着红脚鹬宝宝探索巢外的世界。
除了红脚鹬外,我们还调查了拉鲁湿地其他的夏季繁殖鸟,如凤头鸊鷉、白骨顶、赤膀鸭和黄头鹡鸰等。拉鲁湿地广阔的芦苇、香蒲以及其他水草,也为凤头鸊鷉与白骨顶等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生境。
5月份的拉鲁湿地湖面热闹非凡,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凤头鸊鷉的求偶行为。它们求偶时好似在跳交际舞,首先由雄性主动游向雌性,并用喙为其梳毛,有时雄性则会在雌性身边拍打翅膀,为雌性献出一场舞蹈演出。雌性接受雄性后便会加入这个舞蹈,双方开始相互梳理羽毛,并且交叉游动。完成“舞蹈”仪式后,双方就正式形成配偶,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繁殖。我们在湿地找到了众多凤头鸊鷉与白骨顶的巢,它们的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在芦苇枯枝上增加苇叶、蒲草等植物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巢。凤头鸊鷉每巢通常产3~5枚卵,白骨顶每巢为4~8枚,这两种水禽的孵化期都在23天左右。此外,赤膀鸭与黄头鹡鸰的巢多建在湿地草甸的灌丛中,隐蔽性较高。赤膀鸭每巢约为7~12枚卵,黄头鹡鸰每巢约为3~6枚卵。

这些繁殖鸟类为夏季的拉鲁湿地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同时也意味着除了红脚鹬外,拉鲁湿地还有许多奥秘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我们与拉鲁湿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保护这片宝贵的湿地生态系统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