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

作者: 王笛

科举制度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0

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耶鲁大学的中国史教授芮乐伟出版过一本书,叫作《开放的帝国》(The Open Empire)。这和我们所了解的古代中国是“封闭的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度,给下层人留下了上升的空间,这与封建制度的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是“开放”的。

科举制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不仅是教育制 度,还是官员选拔制度,两者合二为一,为接受教育的学子指明 了一条道路:学得好,考得好,便拥有了成为政府官员的通行证。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呢?

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掌握着教育资源和官员升迁的“垄断权”,世族子弟的父亲或兄长已经在朝为官,通过结交引荐,这些世族子弟很容易获得政治地位,贫寒子弟毫无“上升”的可能性。

为了打破这样的垄断,隋唐以后,科举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考试制度。这个制度不仅可以教育学子,更重要的是可以选拔政府想要的人才。不论社会上的读书人出身如何,科举考试都为他们社会地位的上升提供了一条通道。

比如唐朝诗人、剧作家、《莺莺传》的作者元稹,他幼年丧父,母亲和兄弟靠行乞维生。但元稹少时聪明过人,发奋读书,15 岁便通过明经科取士,后来成为官员以及文学大家。科举制度成为改变元稹人生轨迹的重要途径,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科举制度其实比较复杂,虽然从隋唐至明清,每一个朝代都 沿袭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是每个朝代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下面, 我们以清代的科举考试为例来看看。

清代的科举考试要考三场。考试试题主要选自儒学经典中的议题。以 19 世纪的试题为例,第一场考四书文和试帖诗,第二场考经文,第三场考策问。

作文必须遵循确定的八股格式,字数也是限定好的。皇帝的名讳不可以使用,还要另起一行抬写,以表示对提到的人物的尊敬。违反此类规定的考生,不仅不能中举,还要惩罚他不能参加后面的考试。

试帖诗要讲究格律,考生抄写诗作的书写也很重要,小楷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尤其是在殿试当中,要呈给皇帝阅览的。诗词要华丽,卷面要整洁,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策问考一些现实的政治、社会治理问题,比如吏治、河工、赈济等等,可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探讨,也有可能是讨论哲学问题。

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是层层递进式的考试,一般分为县试(即考生员)、乡试(即省试,考举人)和会试(即全国统考,考进士)。学子首先要通过考试成为最低一级的生员,也就是官办学校的学生,比如州学、县学、府学里的学生。生员是进入更高层级考试的通行证。我们可以从应试考生的人数来看最低等级的生员有多难考。19 世纪的清朝,河南南阳的县试中,将近 2000 名考生竞争 16个文生员和 16 个武生员的名额,可谓是“百里挑一”了。

此后,生员要准备乡试。过了乡试,考生就有了举人的士绅 身份。乡试每隔三年于同一日期在省会举行,不中就得等下一个 三年,许多人屡试不第,这也难怪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发疯了。

乡试过了之后还有会试,会试一般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会试及第即为“进士”。获得进士头衔的学子社会地位就很高了,凭借这个功名,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官场,被授予官职。以 1889 年会试中额来看,全国只有 318 人通过了考试。一个学子从生员升到进士,平均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这个头衔。清末状元张謇,花了 35 年读书才荣登科举考试的顶端,前后在考场里就共计度过了 160 天。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即便花费半生的时间寒窗苦读,也不敢奢望能获得科举的最高荣誉, 可见科举考试是残酷且艰难的。

坐到科场里考试是什么感受呢?明代文人张岱曾经记载过一个叫艾南英的考生在贡院考试的详细情形。

天刚破晓,一群年轻学子挤在贡院门口签到。这些学子一手拿着笔砚,一手托着床被。监考官要一个一个搜身,以防考生夹带小抄。搜身检查过后,考生就可以进去找自己的考棚。考棚一般都很简陋,夏天尘土飞扬,考生挥汗作答。碰到突降大雨,简陋的屋顶可能抵挡不住大雨,考生就要拼命用衣服护住试卷。连续几天的考试,考生要一直待在考棚中,无故不得离开。数千考生如厕就成为一大难题,更别提洗澡了。这么多考生浑身汗臭,挤在贡院里,气味浑浊,甚至恶臭难散,考试环境十分恶劣。

科举考试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了解这些细节可以让我们对科举考试有更深的理解。按照传统,父母去世,考生必须要守丧两年三个月。守丧期间,既不能做官,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无形中延长了考生获取功名的时间。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朝廷还想出了多种方法。比如将考卷糊名密封,这样主考官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只能通过他们的试卷内容来评定;或重新誊录考卷,让主考官认不出考生的字迹,从而公平判定。为了防止作弊,朝廷可谓煞费苦心。

为了回避朝廷官员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可能会产生的不公平,清朝时还有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官员的儿子即使考中,也不能放在榜首。

在这方面,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应该是宋徽宗的三皇子赵 楷,假托其他名字参加科举考试。放榜之后,赵楷把自己夺得状 元的事情告诉了宋徽宗。为了避免全国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觉得 不公平或者包庇,宋徽宗最后还是决定把当时的榜眼提为状元, 而赵楷只能屈居第二名了。

从关于科举考试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结构、成千上万人的日常生活、文化和教育。可以这样说,不了解科举制度,就不了解传统中国。

金榜题名时:那些赶考的书生

中国传统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层级制的,从生员到举人, 再到进士。传统社会流传一句谚语:“子午卯酉,辰戌丑未。”

按照次序来说,前面四个字代表乡试的年份,后面四个字 代表会试的年份,在十二年的轮转之中,除去乡试、会试的八年, 剩下的四年就是小考(考秀才)的年份。可见在传统中国,每一 年都是要举行科举考试的。

虽然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产物,但到明清时期,它的考试形式、内容才固定下来。所以,我们还是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主要探讨象。

小考是国家在民间选拔人才的第一步,非常慎重。考生考中后便得到生员的头衔,也就是我们更熟悉的名字“秀才”。参加小考的考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当然,他要找到一个“廪生”来作保。“廪生”就是在过往的小考中成绩最优秀的生员, 可以凭借成绩获得政府的津贴。有了保人,考生就有资格参加考试了。

因为清代中国在治理上实行县、府、省三级,所以最低层级的选拔考试也是跟地理空间有关的。考生要先参加本县的县试,由知县来主持考试。考试通过之后,他们就可以获得“童生”的资格,进而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同理,通过府试的人,才能进一步参加院试。院试是最关键的一场考试。

前文我们提到科举考试都是关于儒家经典的考试,那我们 就来看一个府试的题目。因为府试会有三四个县的考生一起参加, 所以即使每个县的题都不一样,也要考虑到题目的难易不能相差太大。

比如这个考题:“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今天的人看到这个考试题目,大概是不知其所以然的。题目出自《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作文难的地方在于,考生即使知道题目的出处,也不能带出原文,在作文中更不可提及,但是还必须表现出原文的意思。

县、府、院考试,都要封门进行。早晨天不亮开始点名,落日之后必须交卷,不允许点灯答题。那些提早交卷的,要凑够十个,才能开门放出。

考生离开考场,门口有吹鼓手,吹打恭送。天黑之后所有考生交卷离开考场,那些没有做完试卷的,监考官就放弃了。

每一场放榜只张贴前十名的名字,放榜之后,还要派吹鼓手前去吹打报喜。通过小考获得生员头衔的考生要继续参加乡试。乡试一般在省城的贡院举行,主考官有时是皇帝钦派的大 臣,有时是某个翰林。在文风较盛的省份,会派三品以上的大员。考官虽然官位不高,但因为是皇帝钦派,所以到省城之后,全城 的官员都要出来迎接,并且恭请圣安。

明清的乡试按例在八月举行,所以也称秋闱;会试在春天举行,所以称春闱。考生进场之前,必须要准备足够三天的吃食,以及锅炉、碗 筷、木炭等等,被褥衣服也不可少。到了考场门前,经过点名, 得到一支签,这支签叫领卷签,拿着签进入考场,找到自己的考号,再经过点名,凭借领卷签,就可以领到试卷了。

贡院的考场是专为考试服务的,条件极为简陋,屋子都是“立着不能直腰,躺着不能伸腿”,考生便在这样不方便、不舒适的环境中考试。点完名,进完场,便要封门。夜晚的子时,每个考生都会得到一张写有题目的纸,之后开始作答。考试内容是三篇文章一首诗。答得快的考生第二天的半夜就可以做完,这样第三天一早就可以出考场,答得慢的考生第三天日落之前也可以做完。草稿纸最后也要附在试卷的后面,方便考官稽查。

乡试有三场,上面描述的是第一场的考试内容。为什么还 有第二场、第三场呢?就是为了那些在第一场中出现错误的考生, 不至于因为一点错误再等三年。通过了第一场考试的,就不允许 参加后面的考试了。后两场考试其实就是第一场的“补考”。

举人放榜更加隆重,要在公堂之上进行,既有主考官,也 有其他同考官,从第六名开始拆起,拆完把姓名写在一张纸条上, 然后交给榜吏写到榜上。依照惯例,前五名也要有人去报喜。需要注意的是,“举人”这样一个学衔并不是只能通过乡试获得,也有一些是皇帝“特批”的。比如乾隆皇帝有一次巡幸天津,贡生王苏、生员吴镕在御前献赋,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被授予举人衔。不过,这种事情很少见。

获得举人的头衔之后,士子将进入“鲤鱼跃龙门”的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全国各地的举人都要到京城参加考试。由于有较高的科举“身份”,他们可以受到政府的优待,从家中到京城,沿路都有公家的车船供应。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即 1895 年以康有为为 首的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马关条约》的活动, 这里的“公车”就是负责接各省学子进京参加会试的车。所以, 举人参加会试也叫“上公车”。这些车、船上面都会高挑一面黄旗,上面写着“奉旨会试”四个字。

会试的题目往往会风靡全国,因为是全国学子都“期待”的 题目。会试和乡试一样,也有三场,第一场的考试内容是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一首。林则徐在他的日记中曾多次提到会试的考题, 我们来看一下道光十八年的题目。

三篇八股文的题目分别是:“言必信、行必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三个题目分别从人的品格、人生哲学、交友方式三个方面考察考生的论证能力,文章的形式是八股文。会试之后榜上有名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进而选出三甲来。

纵观中国的科举考试,既有在考试中一帆风顺的,也有一 再蹉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 可谓“年少得志”。而《越缦堂日记》的作者李慈铭,二十一岁成秀才,直到第十二次乡试才考中举人,之后又经过五次会试, 前后历经四十年,中进士时已经六十一岁了。

科举考试的坎坷与执着,是传统中国社会士子必经的人生历程。我们今天重新回顾科举考试的详细经过,不免去思考科举考试的影响和作用。

书生治国:科举制度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吗?

科举制度的产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和官员上升路径的“垄断”,贫寒的子弟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从而实现阶层的跨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