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导读 科举制度,如一颗种子,在历史沃土中扎根生长,历经 1300 余年风雨,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标识。美国汉学家卜正民认为:“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道破了这一制度的世界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制度如铁幕般笼...
视点 | 科举废止后,传统读书人都去哪了? 1905年9月2日,在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督抚的强力要求下,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颁布谕旨: “着即自丙午科(1905)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自此,在中国推行了12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自隋炀...
视点 | 科举制度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 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耶鲁大学的中国史教授芮乐伟出版过一本书,叫作《开放的帝国》(The Open Empire)。这和我们所了解的古代中国是“封闭的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度,给下层人留下了上升的空间,这与封...
视点 | 十三不靠的科举作文题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考试就是高考。而对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科举算得上是他们的高考—不过科举没现在这么多科目,考的只是八股文,应该算是古代高考作文。 和现代作文不太一样的是,八股高考作文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设有专门模板,一共八段:破...
视点 | 八股文前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固定下来的文体形式,主要是必须有两两相对的八“股”,也就是八段文,成为四对,前面有“破题”一句,接“承题”一两句,再加“起讲”几句,总之是固定的“破题”“小讲”加八“股”四对。这是明朝中叶大约十五世纪时才确定的。那...
视点 | 清代科举考试有多难? 清代科举考试之残酷,与今天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拿会试来说,一是科次少,常科三年一科,加上恩科、加科,平均两年多才考一次。二是每科录取人数少,多则400人左右,少则不足百人。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一旦踏上科举之路,其艰难程度...
视点 | 科举悲喜录 自科举创立以来,其中不乏此悲彼喜的事,尤以明清为多。本文撷取其中数例,以飨读者。 姓名的悲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主考官孙家鼐等人,为讨好慈禧,决意在进士中找一个祝寿的名字做魁首。殿试之后,原拟一甲第一...
大学之大 | 在民国上大学要花多少钱? 民国时期大学的学费是不一样的,从几十块大洋到二、三百块大洋不等。 1932年,北京颐和园附近挂甲屯的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最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块大洋,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 ...
大学之大 | 大学给了我一生中最充裕的自由时间 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令人厌烦的中学的大门终于在我们身后关上了。我们勉强通过了结业考试——究竟我们从数学、物理和经院哲学中学到些什么?——很荣幸地穿上庄重的黑礼服,聆听校长激昂慷慨的演说,说我们已长大成人,今后就应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
大学之大 | 读AI的二本生毕业了,但没上桌 在AI行业春天到来之前,国内各类院校便开始布局开设AI专业。超过500所高校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其中包括了许多二本院校。随着二本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走到就业季,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自己处于尴尬的位置。毕业后,他们难以进入行业的核...
美育 | 茫茫这个美丽的词 茫茫,意指广阔,深远,空旷。一个如此美丽的汉语词汇,我非常喜欢使用的形容词之一。“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白云何渺渺,天地何茫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天...
美育 | 文字 我父亲教我认字的招数极多,我不知道将来是否应该照样移植到你的身上。这一点着实令人困惑——我猜想我能够认得的字都与一连串定型定性的故事有关,这于是形成了我对个别文字的成见。如今我看见“信守”二字,总会想起黑社会、帮派、械斗,还有跟长相凶恶的人...
美育 | 用一碗鱼丸汤来换 当我还是小孩时, 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是牯岭街一间小面店的福州鱼丸。 吃鱼丸汤, 从来都是舅舅带我去的。外公外婆生有二女一男, 长女是我娘, 长子是舅舅。舅舅的生活不算稳定, 总让外公外婆发愁。每次他回外公家, 二老总要苦口婆心地训勉一番...
美育 | 商青铜立人像 1986年盛夏,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考古队员在灰烬中发现一截断裂的青铜手臂,臂膀长达50厘米, 手指以夸张的弧度环握。当专家们将 100多片碎件拼接复原,一尊高达2.62米的青铜巨人赫然矗立:他头戴日月星辰冠冕,身着三层华服,赤足踏在四神兽...
美育 |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菱格纹” “菱格纹”首创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以其流行的广度和极高的辨识度,成为半山类型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纹样。 菱格纹有多种形态,经典样式以竖向分割带作为中心线,切出左右两个完全相同的矩阵,分割带统一使用红色,矩阵清一色黑色,形成红黑分明、对应平衡的...
美育 | 北宋·瑞鹤图 瑞鹤图 北宋 赵佶 绢本设色51cm×138.2cm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幅作品是中国绘画历史中的名作,作者是宋徽宗赵佶( 公元1082一1135年)。赵佶治国昏庸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但在艺术上却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即位时年十八岁...
美育 | 背影 几乎在每个起雾的清晨, 我都会想起在云台山的那个午后。山雨诡谲,我和父亲上山的时候还晴空万里,中午时分,我们快要爬到山顶了却突然下起雨来。我和父亲一起在山中的亭子里避雨, 一直到下午两三点, 雨才停。收拾好东西下山,浓雾已经灌满了山谷。 来...
美育 | “从零到一”才是最难的一步 第一步总是最难的,害怕失败,感觉任务重,需要得到激励,其实我们不需要想太多,只需要数1 2 3 开始做就行,而且只有做了,才会产生反馈:也没那么难嘛。然后激励推动进一步行动,反复如此。 “从零到一”才是最难的一步。遇到难办的问题时,不要只是...
美育 | 为自己建一个“场”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并且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 试问有几句话是说得特别好的? 我们对人家说话, 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 我们对人家办交涉, 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占得了胜利?“ 辩士的舌锋”“ 三寸...
美育 | 停止内耗的方法 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停止内耗的方法, 那就是不去分析对方的动机。 成大事前, 你研究自己就好了: 你想要什么, 你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 你愿意拿出什么交换, 付出什么代价——你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就可以了。所以, 你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美育 | 我们不是跳羚 在非洲生活着一种羚羊——跳羚, 偶尔可以看到它们成群狂奔,一起掉下悬崖摔死的场面。 它们往往数千只生活在一起,如果前面的羊把所经之地的草都吃光,后面的羊就没有草吃了。所以后面的羊总是往前挤,前面的羊被挤着挤着就跑了起来。 这时,后面的羊本可...
美育 | 良知是什么颜色 “ 良知” 一词出自《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后来, 王阳明继承孟子的良能良知学说, 将其发展为良知之学, 即良知与致良知。他认为, 人的是非之心, 无须思虑便可知道, 无须学习便能具备, 这就是...
美育 | 美丽的水 美丽的水,泛着白光而又显得蔚蓝的水,唱着往昔的歌, 源源不断从棕色的山间潺潺流淌出来。灌木丛中到处是成群的山雀, 远处的军号声已传不到这里。那充满魔力的白昼和黑夜、清晨和傍晚、晌午和黄昏在这儿又重新组合成伟大庄严的时间, 善于忍耐的世界的心...
美育 | 效率陷阱 你有太多做不完的事,于是就尝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做一些,但结果却很讽刺,有更多的事情向你扑来。 你越是拼命安排时间想做完所有事,越是发现自己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最没意义的事情上。 你越是坚信能找到时间做完所有事,就越是感觉不到有审视自身, ...
生涯 | 陪读的日子 一推开门,闻到一股白菜叶子的腐烂味。门窗紧闭,略为腥酸的腐败味充斥了整个屋子。在屋子的东墙角,一张铺开的编织袋上码着一堆白菜,这是一个月前我从百里外的老家,用摩托车捎来的一捆白菜的剩余部分。上面的一层,叶子已泛黄,因为缩水而紧紧地抱在一起,...
生涯 | 厚朴 厚朴是“我”的大学室友,也是“我”的好兄弟。他来自农村,有着娃娃脸和酒窝,对一切充满热情,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与厚朴相反,“我”是一个务实、有规划的人。在其他同学努力学习、打工实习的时候,厚朴参加各种社团,如街舞社、跆拳道社、诗歌社...
生涯 | 归园田居后的辛酸 我们知道,当一个度假的旅客,会觉得田园很美、很浪漫,但要靠田园生活,却是很辛苦,甚至很辛酸的。试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哪一种农务不用大量劳动?哪一个季节没有天灾的威胁?一旦遇到旱灾、水患、病虫害,几个月来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辛苦白费的痛心当...
通识 | 地图为什么总是上北下南 墨卡托投影地图从开始接触地理,我们就接触了地图,记住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么,地图就应该上北下南吗?这是又一个约定俗成、极少有人会质疑的惯例,现代地图几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极少有人挑战南北方向。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吗?似乎是这样。古代...
通识 | 清朝满族亲贵如何习得汉语 《御制增订清文鉴》书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以“国语骑射”维护民族性,又通过“尊儒崇经”实现满汉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治国方略下,清朝满族皇亲贵戚是如何研习汉语的呢?这段独特的语言学习史亦如一面镜子,从中能窥见满汉民族文...
通识 | 天气塑造着你我 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的四州交界地区,10个纳瓦霍印第安人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肺部积液并最终死去。得病之前他们都是健康的年轻人。这样的致命疾病对于纳瓦霍部落来说不是第一次,1918年和1933年也有过类似事件的报道。这些怪病困扰了医学界...
教与学 | 老师记 我的初中班主任當年是全校出了名的毒舌。我们班八十多个同学,没有不被他挖苦过的。还给每个同学都取了外号。比如说李娟,他管她叫“猪头小队长”。据同学燕子回忆,他有一次表扬班上一个小个子男同学:“李某某啊,你千万要自信啊!其实你真的还是可以(不错...
教与学 | 当海子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也许是海子的诗里面流传最广的一首。有人为它谱了曲,唱成了歌;它被选进几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有的人只读了海子的一首诗,就是它。 这个秋季,我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讲课,其中一门是“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专门讲一次海子的...
教与学 | 《水浒传》该不该给孩子看? 这个话题,注定会很沉重。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觉得很奇怪:《水浒传》不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吗,不是四大名著之一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看?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只要你从头到尾通读过《水浒传》,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很残忍、血腥的场面。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