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后的辛酸
作者: 欧丽娟我们知道,当一个度假的旅客,会觉得田园很美、很浪漫,但要靠田园生活,却是很辛苦,甚至很辛酸的。试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哪一种农务不用大量劳动?哪一个季节没有天灾的威胁?一旦遇到旱灾、水患、病虫害,几个月来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辛苦白费的痛心当然是不必说了,家里的生计顿时无以为继,那种无依无靠真是令人无语问苍天。
陶渊明归去来兮、归园田居以后,必须为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负责,于是他当起了农夫,扛起以前从来没有拿过的锄头,到农田里插秧、除草。而且他还要面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压力,这可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所以说,田园牧歌很悠扬动听,但其实充满血汗,一不小心遇到水灾、旱灾,那一切心血就要付诸东流,甚至沦落到乞讨度日的窘境。你可能不知道,陶渊明真的要过饭呢,他有一首《乞食》诗,说的就是这段辛酸的经历: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一开始就赤裸裸地说“饥来驱我去”,因为饿火中烧,饥饿得太痛苦了,于是驱使他出门去乞讨,但天下之大,世态炎凉,要到哪里才能找到贵人的帮助呢?何况一个读书人,居然沦落到去沿街乞食的地步,那种羞愧又让人怎么迈得开脚步?所以陶渊明“不知竟何之”,虽然走出了大门,但眼看茫茫人海,却不知何去何从。
但陶渊明还是得往前走,否则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鼓起勇气“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一路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处的乡里,或许是凭着灵感或直觉,或许也是没有别的选择,终于选中了一户人家,然后上前去敲敲门,这时候门打开了,主人看见陶渊明这个陌生人,当然会有疑惑,也一定会问他是谁呀,有什么事啊,这一类的问题。可这个时候陶渊明却说不出话来了,言辞笨拙了起来,支支吾吾、期期艾艾,原因当然不是陶渊明口才不好,而是他内心的羞愧,让他没办法把要饭的来意说出口。
幸亏陶渊明遇到了一户非常宽厚的人家,“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意思是说,主人眼看这个陌生人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就明白他的来意了,也无须再多说,直接就把这个不速之客请进来,拿出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他。这一下子,陶渊明的困窘也解除了,扫除心理的沉重难堪,又恢复了轻松健谈,他像遇到了善解人意的老朋友一样,一起喝酒聊天,彼此非常投机。最后,陶渊明也深深表示对这个恩人的感激,这一双援手是多么地温暖啊,他不但挽救了陶渊明的饥饿,也挽救了陶渊明的自尊,于是他很想感恩图报,即使今生今世无法像韩信报答漂母的恩惠一样,但他会永远记在心里,来世相报!
在这首《乞食》诗里,描绘出人世间最美善的一幅图画,那位主人在帮助受苦的人的时候,是那样的亲切温暖,完全没有施舍的傲慢,反倒体贴被帮助的人那脆弱的心,让受苦的人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获得情感的抚慰,维持了人的尊严,这真是人性里最高贵的表现!可以说,陶渊明这一次是非常幸运的,在无比艰困的情况下圆满善终,关键就是遇到一个温厚善良的人,所以他才特别写下这首诗,表达对那位主人的敬意,而不惜暴露出自己的羞耻。但这首诗也记录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以后最彻底的辛酸,令人万分不忍。
这么说来,陶渊明在辞官退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一点?他当然知道,虽然也许没有料到会穷困到这样的程度,但他还是决定要归隐田园。在这里,我们要先澄清一个很大的误解,《晋书·隐逸传·陶潜传》中记载,陶渊明在辞官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其中说,郡守派遣一位督邮来到彭泽县,这位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是一个很重要的官员,所以小官吏说应该要束上腰带,郑重地见他,陶渊明就感叹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就辞官了。
对于这两句感叹,一般人都误会了陶渊明真正的意思。因为大家大多只注意到前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就误以为陶渊明不想为了五斗米而受委屈,于是率性地挂冠求去。其实,这并不是任性。试想,每一个人本来就应该为自己的生活去奋斗,那是一个成熟的人该尽的责任,你不为自己的生活折腰,难道要别人为你折腰吗?更何况,陶渊明哪里不折腰了?他辞官以后躬耕田园,一年四季插秧、施肥、除草、收割,哪一件事不用折腰呢?不但每天都得弯腰,甚至有时候还得跪在田里面工作!所以说,每个人为自己的生活去奋斗,弯下腰来,滴下额头上的汗珠,得到一份糊口的工资,这是光明正大、值得骄傲的事!
何况,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还发生过一次讨饭的情况,前面讲到他写了一首《乞食》诗,记录他去向人要饭的心情和过程,这不是比折腰更难堪得多吗?那陶渊明为什么又愿意忍受了呢?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这一段话的关键并不是“折腰”,而是“折腰的对象”,如果对方是圣贤君子,是伟大的大自然,那他就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折腰;可如果对方是小人、伪君子,那他就无法忍受了,忍耐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宁可挨饿。因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一段话,应该重新标点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意思是说,我才不要因为五斗米的薪水,拳拳(也就是殷勤)向乡里小人鞠躬哈腰!陶渊明称那位来到当地的督邮为乡里小人,可见是很不屑于他的品德,所以,要向他们鞠躬哈腰,就让陶渊明觉得非常痛苦,认为这是对自己节操的羞辱,以致宁可辞官回家,不要这份薪水了。
因此,陶渊明绝对不是一个任性的人,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逃避职场上的辛苦,任性地不去工作,这就完全误会陶渊明了。其实,折腰本来就是应该的,但假若是要殷勤地向乡里小人折腰,那陶渊明就忍受不了了。可见对陶渊明而言,高尚品格的君子要屈服于没有品德的小人,那才是最不能忍受的事,他宁可辞官,去过一种比较辛苦的田园生活,至少可以保全内心对品格的坚持,这就是所谓“但使愿无违”的“愿”。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愿呢?一般人都以为,陶渊明是为了追求自由、反对官场的虚伪才辞官的,但我认为,这个“愿”就是陶渊明真正的自我,经过千锤百炼之后,那是一种融合了儒家理想和道家精神的人生境界。
我们都没有注意到,陶渊明为了找到这个“愿”,究竟花费了多长的时间!请大家注意他所写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一,这首诗说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一般的读者通常都只注意到第一联以及最后的两句,用以解说陶渊明喜爱山林、追求自然的性格。第一联是陶渊明的自我反省,说他“少无适俗韵”,从年少的时候就没有那种迎合适应世俗的心志,因为他“性本爱丘山”,本性一直都是热爱自然山林,因此,他身处滚滚红尘中就好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第三联是比喻自己像被羁绊的鸟,对以前栖息的旧林恋恋不舍,又像困在池塘里的鱼,思念着过去优游的深渊,最后终于选择了归隐田园。
接下来这首诗中间的一大段便描写田园生活的简单朴实,这里远离人烟,却有许多榆柳、桃李的树荫,还点缀着一声声的狗吠鸡鸣,这才是陶渊明最喜爱的生活,于是最后两句很欣慰地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告别了尘世的樊笼,又再度回到自然的环抱,可以尽情地展翅飞翔、自在优游。
以上的看法当然是很正确的,不过我要进一步指出,这只看到了整首诗最明显的一部分,让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诗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两句有的版本是作“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数目虽然不一样,但意思是相同的:“三十年”是从少年时算起,到他挂冠求去的年纪,差不多就是三十年;如果是“十三年”,那指的就是开始进入官场,到辞官归隐的时间。无论哪一种,指的都是“误落尘网”的岁月,那可是人一生中最精华的阶段呀!
换句话说,陶渊明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发现自己做错了选择,走上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于是过了三十年像笼中鸟、池中鱼的日子。想一想,实在令人不得不深深地感慨:以陶渊明这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竟然还会缺乏足够的自知之明,将三十年的时光都用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等到苦苦挣扎、不断地反复探测之后,才终于发现自己真正的道路,那算是后知后觉吧!这时才毅然决然地做出归去来兮、归园田居的行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觉今是而昨非”,也是指这一段误入歧途的漫长时光。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是多么艰难的功课!在这个过程中,要遇到多少的迷惑,得走多少的冤枉路?连陶渊明都深深感慨“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三十年的努力和信念都被今天的我给否定了,那该是多么痛苦的自我归零?其间的进退挣扎又是何等的煎熬?所以说,陶渊明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豪华落尽”的过程,忍受了拆肌裂骨式的精神疼痛,然后才达到“真淳”的平淡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两句诗里所蕴含的意义,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也难怪,陶渊明居然为自己写了一篇《自祭文》,把自己当作死者,为人生做了一个回顾和总结,可叹的是,对于这一段人生,陶渊明终究还忍不住感慨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原来,人生太艰难了,死比起活着还轻松得多呢,可想而知,陶渊明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内心煎熬和痛苦。但也正因为陶渊明历经了这样的挣扎,才能锻炼出坚忍又宏大的心胸,让他可以在“人生实难”的旅程中,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以及“欲辨已忘言”的超然。即使活在东晋这样一个历史分合、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仍然可以开创出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远古时代的羲皇上人,窗边的凉风就可以让人神清气爽,那不也就活成了桃花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居民了吗?
所以应该说,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得道高僧,高高在上地给我们指点迷津;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嘲笑世人的庸俗,事实上,陶渊明刻画出的是一个极力思考人生意义的勇士,在漫长又艰难的自我追寻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陶渊明也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深刻的启发,试想:连被后人敬佩的陶渊明也会做错了选择,走上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那我们一般人又怎能奢望,一开始就做得完全正确呢?所以,后知后觉并没有关系,只怕终身不知不觉。我们也要不断地给自己机会,努力去了解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样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活得坚忍、尊贵而无私。
至于第二个启发,就是当陶渊明到中年以后真正找到自己,以及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时,也愿意为了这样的选择付出惨重的代价都在所不惜,毅然决然、没有后悔,这又是多么大的勇气!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都可以悬崖勒马,急流勇退,全力改造自己的人生。因此,对于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话,陶渊明恐怕会嗤之以鼻的。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伟大不在于做出归园田居的选择,而是在做出这个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一个灵魂是怎样千锤百炼地打造自己。陶渊明没有因为挣扎太痛苦,而选择随波逐流;也没有因为选了一条隐居的道路,而自命清高,对世人冷嘲热讽。相反地,我们总是看到陶明有血有肉的苦苦思辨,一会儿无比的平静淡泊,可一会儿又开始自我质疑;有时候他非常豁达地超越了生死,可有时候又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但,就是这样才能锻炼出真正的大智慧。
陶渊明大智慧的来源在于“豪华落尽见真淳”,那是一种长达数十年的努力。因此陶渊明绝不是一个任性、不负责任的人,所谓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关键在于“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目的还是为了追求高洁的品格。最后,我们发现陶渊明原来一开始也不是那么了解自己,也会误入歧途,所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但他努力找到真正的自我,更勇于面对中途转弯的风险,这种智慧与勇气,才是最令人敬佩的。
(乐乐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欧丽娟品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