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该不该给孩子看?
作者: 李天飞这个话题,注定会很沉重。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觉得很奇怪:《水浒传》不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吗,不是四大名著之一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看?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只要你从头到尾通读过《水浒传》,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很残忍、血腥的场面。
比如说梁山英雄在江州劫法场这一段:
晁盖便叫背宋江、戴宗的两个小喽啰,只顾跟着那黑大汉走。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翻的,不计其数……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第四十回)
所以,有敏感的同学问我:“李逵这样滥杀无辜,难道也算英雄?”
不只李逵,很多梁山好汉都有“杀得性起”的时候。
武松为了报仇,血溅鸳鸯楼,杀了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可也杀了无辜的丫鬟、马夫、仆人等,制造了一场灭门惨案,后来在蜈蚣岭又杀了个无辜的小道童。菜园子张青夫妇开黑店,把过往的客人用药迷倒,制成包子馅卖。
宋江更狠。他在江州被下狱,是因为黄文炳告状。为了出气,他叫弟兄们连夜进入无为军,杀了黄文炳全家,还把黄文炳割碎了烤着吃了。为了逼秦明落草为寇,他竟然用栽赃的手段,派人假扮秦明,去青州城外杀了许多老百姓。
这难道不是反人类反社会的罪行吗?
所以,有人说《水浒传》是中国人的“精神地狱”,是本很坏的书,甚至有把《水浒传》再列为禁书的提议。
其实,《水浒传》的命运一直是非常坎坷的,明代就被一些卫道士看着不顺眼,列为禁书,清代也经常进入禁书的名单。原因是“诲盗”——教年轻人不学好,做强盗。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
也有人主张给《水浒传》动动手术,把血腥场面、不人道的描写都删掉,做成节选本,再给孩子们看。事实上真的有人这样做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曾经出版过一部“洁版水浒”,把原著里很多残酷场面都删去了。
《水浒传》难道真是一本不该阅读的坏书吗?当然不是。也许有老师会说,这是古代小说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样说未免太简单,说服不了口味越来越挑剔、思考越来越深入的孩子。至少,我就遇到过几个初中生问我:“《水浒传》这么残忍,为什么我们要看它?”
实际上,如何评价《水浒传》里的“负能量”,涉及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
你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水浒传》的作者,虽然写了无数的凶杀场面,却只当是很寻常的事。他并没有刻意地说这种行为多么正确,也没有为这种行为辩护。
这其实涉及第二个问题:《水浒传》对普通人的生命,是漠视的、“无感”的。这种“无感”,普遍存在于古代社会中。
今天的很多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并没有意识到:古代与今天比起来,是非常残酷和不安全的。古人见到的死亡太多,生存也太过艰难。
造成大量死亡的首先是疾病。你可能从来没见过家里有人去世,但在古代,医疗条件很差,因一场小病死亡是太常见的事。今天的剖腹产只是个小手术,古代难产可就十有八九要了产妇的命。而且,新生婴儿很容易死亡。一对夫妇生五六个孩子,有一两个养不活的情况非常常见。
即便是条件比较好的文人阶层,你去翻翻他们的文集,差不多都记录过孩子夭折的事。平民百姓更不用说了,死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如果闹一场瘟疫,更是经常夺去几千几万人的生命——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中原文化发达的地方还好些,北方有些少数民族,老人生病了直接丢掉;南方一些偏僻的村寨,都有“弃老洞”,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被送进去活活饿死。别的国家也一样,有一部日本电影叫《楢山节考》,就是讲“弃老”这个风俗的。还有,生了孩子养不起或者为了要男孩,亲生父母就把婴儿(女婴)按在水盆里活活溺死。这些在今天看来不都是蓄意谋杀吗?
除了疾病还有饥荒。古代饥荒爆发的频繁性、严重性,是今人很难想象的。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宋代,也出现过多次“人相食”;元代更多,短短九十七年,见于史料记载的“人相食”就有几十次,几乎年年都有。所以,《水浒传》的创作者多次写吃人肉,今天的人惊呼好残忍,但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下不去笔。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当然不觉得死个人有什么了不起。换句话说,在古人那里,人命不如现代值钱。
其次是国家法律也支持或默许屠杀无辜。统治者自己也杀,而且杀得比梁山好汉多得多。
商周时期是有殉葬制度的,奴隶在贵族眼里不被当人看。奴隶主或贵族死后,都要杀很多奴隶,埋进墓里,叫殉葬。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上百个。所以,你熟悉的历史英雄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齐桓公,差不多都曾经杀害过无辜的奴隶。
这种习惯甚至延续到了明代。明代皇帝死后,伺候过他的妃子、宫女就被逼着上吊殉葬,一次也有几十人。清初也有殉葬制度,到康熙年间彻底废除。
古代的法律,都是有株连的条款的。所以你经常会听说“满门抄斩”,一人造反,全家都被杀。
《水浒传》出版时的明代,是出了名的用刑残酷。明初光胡维庸案、蓝玉案这几起大案,就满门抄斩了好几万人。这在纸面上只是一个数字。
宋代刑法算宽松的了,但也有“族诛”的刑罚。一个叫杜延进的武官谋反,被“夷其族”,就是把他整个家族都杀了。一个叫田忠霸的人当了贼寇,地方官彭乘“夷其家”。还有一个叫李飞雄的人(这个人名字很像我),假冒钦差,占了秦州造反,也被“夷其家”,就连给他提供马匹的马夫也被“夷其族”。
如果说蓝玉、杜延进、李飞雄等人犯了法,该杀,那他的家人,操持家务的妻子、未成年的孩子、上了年纪的老人,又有什么罪过,要被拖到刑场上砍脑袋?这还是“合法”地杀戮无辜,那些被冤杀了的,不知该有多少。
宋江为了逼迫秦明上山落草,叫人假扮秦明,去青州城外杀人,给他栽赃。这一招够狠毒。然而守青州的慕容知府的反应呢?却也令我们现代人惊讶:他不问青红皂白,把秦明全家老小抓起来杀了,还把秦明妻子的头挑在枪尖上给他看。说实话,在杀人这件事上,梁山好汉和官府的做派是半斤八两。
即便是童话一般的《西游记》,猪八戒、沙和尚都曾经做过吃人的妖怪。猪八戒甚至还笑着说“常把此物当饭”。沙和尚也经常到岸边抓个单身旅客来吃。算下来猪、沙两位也吃了几百年的人。这些人也有妻儿老小、美满家庭,难道皈依佛门之后,这些罪恶就一笔勾销了?
黄袍怪和百花羞公主生了两个孩子,只有十来岁。孙悟空为了激怒黄袍怪,就叫猪八戒和沙和尚拎着两个孩子,把他们活活摔死。《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拿着乾坤弓玩,随便一箭就把碧云童儿射死了。这三个人都是儿童,有什么罪过?然而创作者似乎不觉得有什么,随随便便就写出来了(甚至百花羞公主孩子被摔死了,竟然也没什么悲痛)。这些事在今人看来,都是极其“暗黑”的。
第三是战争。你从小到大一定没见过打仗,你的爸爸妈妈也一定没见过打仗。但这不等于说没有战争。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是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难以想象的。
宋朝到明朝这几百年间,爆发了无数场战争,死的人不计其数。
先是宋辽打仗,然后是金灭了北宋,再然后是蒙元灭了金和南宋,最后又是朱元璋灭了元。战争直接杀死的人、战后流离失所冻饿而死的人、战后疾病流行病死的人,不知该有多少。元军攻陷现在的北京、成都、银川等地时,都曾经屠城,一次就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命。
所以并不独是《水浒传》对生命“无感”,整个古代社会对生命基本上都很“无感”,尤其是平民百姓。文学是反映人心的。科技没那么发达,社会没那么安定,法律没那么有人性,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普遍心态。影响到文学上,就是拿人命不那么当回事。作者就那么写,读者也就那么看。这种心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了,社会稳定了,才慢慢消失。其实你看早期武侠小说,也还有一些无辜路人被随意杀害的情节,后期才越来越人性化,笔下越来越有节制。
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一切都是秩序井然的。同学们闹矛盾,有老师、家长解决;在街上出了交通事故,有警察解决;起了法律纠纷,有法庭解决。人民向政府纳税,政府保护人民……但是,今天的秩序井然是何等的珍贵,人类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贫困和战乱,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今天我们不会冻饿而死,不会因为亲戚犯法无辜地被拖去砍头,不会因敌人侵略惨遭屠城。今天的我们更关注法治、自由、爱心,而在古人尤其平民那里,这三样实在是太奢侈了,他们拼命要抓住的前三样是生存,生存,还是生存。
读古代文学作品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时时刻刻拿着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这样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愚昧,古人野蛮,历史上一片黑暗,这些文学作品毫无价值——但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种是尽量站在古人的立场和背景上了解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写。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古人的苦难和无奈,从而报以“同情之理解”,而不是指责某个具体的人物灭绝人性——当然,我们并不知道,一千年后的人看我们现在的文学,会不会也觉得反感或厌恶?(比如如果他们知道我们每天有许多人填鸭似的挤在地铁里,会不会大呼灭绝人性、惨绝人寰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主张,文学一定要传播道德,弘扬正气。诚然,有些文学作品是可以充当道德的教科书的。比如说,看了《西游记》,可以学到坚韧不拔的精神;看了李白的诗,可以激发对祖国名山大川的热爱……文学当然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然而思想品德课本岂不更有效?
还有些人走向了反面,认为文学只是给人娱乐。看书只是图个乐呵。但是,乐呵之后呢?会不会觉得少了什么?
文学当然有许许多多的种类,但最顶尖的作品,都是在深刻地描写人性。弘扬正气还是娱乐大众,只是它的副产品。
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好的作品,一定不会无视、回避,而是如实地书写。《水浒传》里的残酷,不是因为创作者嗜血残酷,而是人性中就有这样的残酷,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残酷。写出来之后,创作者的任务就已经完成。该思考的,是我们自己。
所以,当你看到《水浒传》里各种血腥描述时,如果感到不舒服,这就对了。如果用现代道德去批判,反倒成了迂腐的卫道士。
我们获得今天良好的社会秩序,获得对生命的普遍珍视,是经历了多少杀戮才总结出的经验,经历了多少科技发展才拥有的条件!这是你接触世界应该懂得的第一课。
第一章说过,水浒英雄的很多原型来自南宋时的忠义军。他们曾在金兵占领的地区打游击。但是,人马需要粮食草料,置办兵器需要钱财,没有怎么办?只能抢,只能夺。所以忠义军的纪律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很好,有的很坏。这和梁山好汉的行事也正相似。他们中有的固然不错,如鲁智深、林冲,有的像穆弘、张横几乎就是恶霸。
老实说,我听到你们质疑《水浒传》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十分开心的。因为我知道,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已经在你们善良的心中生根发芽,你们不再是冷血的看客。然而也是遗憾的,因为你们离开那个时代太远了,所以也难理解他们真实的处境。你是不是真的以为,古代社会都是白衣飘飘,轻歌曼舞,行走江湖不用带钱,千军万马打仗不需要粮草?皇上弹琴喝酒,和妃子们谈谈恋爱就算宫廷生活?
你越是善良,就越应该有勇气正视《水浒传》里的残酷。这是极其真实,所以也极其宝贵的东西。对待残酷的态度,是人性的试金石,也是理性的反光镜。它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就要从你面前消失。事实上,它一直萦绕在所有人上空,甚至悄悄潜藏在你的内心深处。只有了解到危险在哪里,长大后依然善良的你们,才会有能力保住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葫芦摘自天天出版社《为孩子解读<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