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吗?
作者: 胡运玲主持人语: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话题,我们已经讨论了两期。本期我们接着讨论另外两种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方法——
积极心理品质之五:积极的自我认知
一位宝妈曾向我咨询一个育儿难题:她5岁多的儿子经常表现很极端,比如一件事情做得好,或者被夸奖了,就骄傲自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天下第一;反之,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好,或者被别人指出了身上的缺点,就垂头丧气,全盘否定自己。她很苦恼:“这孩子咋回事,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走极端?如何引导他?”
现实生活中,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稳定的孩子不在少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积极的自我认知。
所谓积极的自我认知,是指个体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既看到优点,又看到不足,并愉悦地接纳自己。
具有积极自我认知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个缺点而全盘自我否定,不易被负面情绪裹挟,陷入沮丧难以自拔。而且,他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接纳自己,主动想办法提升自己。他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个优点而自满,盲目地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积极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自尊、自爱,胜不骄、败不馁,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反之,缺乏积极自我认知的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挫折就垂头丧气,全盘否定自己,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成长成才。因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认知。
一是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不过度批评,也不浮夸地表扬。
有些家长的教养方式本身就存在极端性,比如有的家长经常否定孩子,因为一点儿芝麻小事就批评孩子,而且一天会吵孩子无数次。而有的家长正好相反,倡导夸奖式教育,从来不敢批评孩子,哪怕看到孩子的缺点,或发现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说半个不字,还拐弯抹角地非要找出一两个优点夸孩子,颠倒黑白,是非不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容易影响孩子积极的自我认知,因为家长的过度否定或过度表扬,都会让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建议这类家长改变教养方式,做到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批评。发现孩子的缺点,就要指出来,并给予正确引导。发现孩子骄傲自大时,也要适当提醒,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学会谦虚。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批评的时候要委婉、巧妙,私下批评,柔声提醒,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夸奖要真诚,要符合事实,以夸孩子的主观努力与做事的细节为主,比如:“你专心做手工的样子真帅!”“你这次集中精力写作业坚持了30分钟,真棒!”不能只夸结果,更不能简单地夸:“你真聪明!”“宝宝是最棒的!”
二是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件事情没做好或被别人指出一个缺点就全盘否定自己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教他用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缺点,因为有时候缺点可能变成优点。比如有的孩子胆子小,可能被小伙伴嘲笑,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胆子小虽然看似缺点,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优点,能成为保护自己的屏障。生活中可举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孩子胆子大,过春节放鞭炮的时候,把鞭炮捏在手里放,结果炸伤了自己。胆小的孩子就不敢冒这种风险,自然就不会受伤。
也可以告诉孩子,缺点正是进步的空间,如果克服缺点,就会取得进步,引导孩子先接纳缺点,再努力提升自己。反之,也要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优点,不骄傲自满,谦虚待人。
三是提供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尽可能丰富孩子的成长经历。
正所谓见多识广,孩子见得多了,就会眼界大开,不再局限于对自己的狭隘认知。而且,孩子经历的事情多,就有机会暴露自己更多的缺点,就知道人外有人,不再满足于自身的优势而沾沾自喜,还能激发自己向更优秀的人借鉴学习,不知不觉中就能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因此,家长可以多带孩子旅游,在行走中增长见识;也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组织的环保服务、重阳节敬老院的慰问活动、植树活动等,在义务劳动中,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情心、同理心,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提升社交能力。总之,多带孩子到社会大舞台上见人、见事、见物,孩子才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积极心理品质之六:宽容
在很多人看来,宽容很难跟孩子扯上关系——小小年纪,孩子哪懂得什么宽容?因此,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不宽容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刻意引导孩子宽容待人。
其实,宽容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从孩子2岁左右就应开始进行培养。为什么呢?因为宽容心与同理心密切相关,而孩子在大约2岁时就有类似共情的行为,比如看到妈妈哭会抱抱妈妈。因此,从孩子产生同理心开始,就应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所谓宽容,是指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不对他人过于苛求的心理品质。宽容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一点儿过错而耿耿于怀;当别人“得罪”了自己时,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能够主动化解矛盾。
我们知道,幼儿期的孩子喜欢跟同伴玩,也需要跟同伴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如果孩子懂得宽容,在外,有助于减少冲突,改善与同伴的关系;在家,能跟家长更和谐地相处,亲子关系融洽。
有一天,我在电梯里遇到这样一幕:两个小男孩,穿着同一款式的幼儿园园服,既是同学,又是同一栋楼的邻居,按说应该能成为好朋友。没想到那天他们闹矛盾,杠上了,一个说:“你别跟我坐同一个电梯!”另一个说:“你别跟我上同一个幼儿园!”一个又说:“你别跟我住同一个小区呀!”另一个反击:“哼,我再也不理你了……”说着说着便你来我往地用脚相互踢了起来。两位家长在旁边连拉带劝都没用,最后不欢而散。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教育孩子:“对待同伴要友好宽容!”结果那个孩子连他妈妈也责怪上了。
在孩子之间,发生这类事情很常见:一个孩子不小心碰了另一个孩子,被碰的孩子就不依不饶;两个孩子同抢一个滑滑梯,抢不过的就推搡对方;兄弟姐妹间,天天因为一点儿小事掐架;有的孩子跟大人也是如此,爸爸无意间碰掉了孩子的玩具,摔坏了,任凭爸爸怎么道歉都不接受,有的甚至还上手打爸爸,半天不理爸爸……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品质呢?
创造宽容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犯错,不苛责孩子
通过对诸多孩子和家长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平时,家长不能宽容对待孩子的,对孩子的一点儿错误或缺点就大加指责的,孩子往往也不会宽容对待父母和他人。反之,那些常被家长宽容以待的孩子,对别人也很宽容。所以,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宽容品质,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容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犯错,不苛责孩子。具体可以这样做:芝麻小事上不跟孩子较真;小错小非不批评;理解并接纳孩子不完美的地方;出现了亲子矛盾,事后真诚地谈心,获得彼此谅解;等等。
利用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让孩子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
家长陪孩子读书或者观看影视剧、动画片时,看到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不宽容而给自己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可借机跟孩子探讨一下宽容的话题,分析不宽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这种反面教材,能给孩子以生动的警示,让孩子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
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宽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尊重。比如孩子吃饭时不专心,边吃边玩,家长让他好好吃饭他不听,甚至犟嘴,但如果是幼儿园老师提醒他,他大概率会乖乖听话。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对老师更尊重和敬畏,而对家长因为太亲近,少了一份尊重。因此,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可从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入手。要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体貌特征、智商情商、家乡习俗等都不完全相同,都存在各种差异,应尊重别人的不同,接纳别人身上自己看不惯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个子低,或者动作笨拙,有的孩子戴眼镜,等等,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都应得到尊重。要教育孩子尊重这样的小伙伴,不嘲笑,不比较,不打击。当孩子真正懂得了尊重,也就懂得了宽容。
多鼓励孩子主动化解矛盾
肯主动言和的人,一定心胸宽广,懂得宽容。所以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主动化解与他人的矛盾,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生活中的不愉快。当孩子不再斤斤计较,而是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变得宽容。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