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边女警吉雅:马蹄声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 张德强 

在零下39摄氏度的酷寒中,吉雅骑马在边境线上艰难前行。厚厚的护耳棉帽和面罩挡住了她大半张脸,只露出双眼。她呼出的热气凝结成冰晶,裹在眼睫毛上,像化了“冰雪妆”。网友看了这段视频,感动得流下眼泪,称她为“护边女英雄”。她曾迎着暴雪夜巡,被困在界河附近的断崖处。尽管多次历险,但吉雅依然无怨无悔。她说家是最小国,而国是千万家。2025年4月下旬,她和父亲又一次骑马走向界碑巡逻……

草原家庭的戍边基因​

今年25岁的蒙古族女孩吉雅,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牧区深处。一座用红砖砌成的矮房旁,拴着两匹枣红色马驹——那是爸爸巴特尔每天放牧的伙伴。

吉雅的爸爸是退伍军人,曾在新疆阿拉山口当过8年边防军。妈妈斯琴是当地牧民心中的“百事通”,既能驯烈马、修蒙古包,还通晓蒙汉双语。“我爸总说,边疆的每一粒沙子都刻着中国的名字。”吉雅摩挲着爸爸退伍时带回来的搪瓷缸,杯壁上“卫国戍边”四个红字早已斑驳,却在她记忆里烙下最初的理想印记。

每年冬季转场前,巴特尔都会带着吉雅骑马穿越乌拉盖湿地,教她辨认界河的走向。“界碑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爸爸的话深深地楔进她的心里。

2017年吉雅高中毕业,怀揣着对戍边英雄的敬仰之情,毅然报名参军。妈妈连夜缝制了一双羊毛毡靴塞进她的行囊,靴筒内侧用蒙文绣着“平安”——这是草原母亲对女儿最深沉的牵挂。

在前往阿拉善的军旅列车上,吉雅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用心锤炼自我,成为一名戍守边疆的‘花木兰’。”然而新兵连的第一次体能考核,便给了她沉重一击:3千米跑成绩比及格线慢了整整3分钟。面对战友的质疑,吉雅选择用凌晨4时的加练回应。在零下20摄氏度的戈壁滩上,她一圈圈地奔跑,呼出的白雾与汗水结成冰碴。新兵下连时,她的3千米成绩突破15分钟大关,总评优秀。

2019年,吉雅随公安边防部队转制,成为第一批移民管理警察。后来她主动申请调回家乡锡林郭勒工作。2023年秋,吉雅正式入职内蒙古边检总站乌拉盖管理区边境大队。起初,她只是一名普通警察,但她很快就“盯”上了单位的“马背警队”。

原来,乌拉盖边境管理支队辖区地广人稀,60%的地域都被湿地、丘陵覆盖。有的地方人迹罕至,连车辆都无法通行,民警需要骑马执行任务。鉴于牧区地理位置偏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几年前,一支由16名精干队员组成的“马背警队”应运而生,成为这一地区的守护者。

吉雅第一次见到警队队员策马巡边的场景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那正是她脑海里戍边卫士的样子!她暗下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而,加入“马背警队”并非易事。尽管吉雅也会骑马,但警队要求的骑术远超日常放牧水平。第一次上马时,因为马鞍距地面很高,吉雅尝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最终被队长阿其图一把推上马背。

巡边女警吉雅:马蹄声中的家国情怀0
吉雅在极寒天气中巡逻
巡边女警吉雅:马蹄声中的家国情怀1
本文主人公吉雅
巡边女警吉雅:马蹄声中的家国情怀2
吉雅与队友在骑行巡逻

吉雅是个意志坚强的姑娘,面对挑战从不服输。工作之余,她除了每天加练5千米负重跑,还不断研究马匹习性,甚至用棉被自制训练道具模拟雪地颠簸。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12月,吉雅终于以全优成绩通过体能、骑术和应急考核,成为“马背警队”年龄最小的队员,这让吉雅颇感骄傲和自豪!

巡边路上的生死考验

吉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爸爸巴特尔乐得合不拢嘴,表示会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妈妈听后却皱起眉头说,加入“马背警队”太辛苦了,尤其是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到边境上巡逻很危险。但看到女儿谈起巡边时,眼睛里的亮光,妈妈没说阻拦的话,只是反复叮嘱她注意安全。

吉雅所在的“马背警队”,常年驻守在乌拉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离边境线只有17公里。吉雅和队友们,担负着边境巡逻和区域排查等工作。

巡边时,民警们骑马行走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上,踏查、走访牧户、联络护边员,每一次路程有80多公里,最少要走2天。

第一次完成外出巡逻任务已是凌晨4时,吉雅在日记本上写道:“今日里程38公里,发现2处围栏破损,救助1只被困羊羔。”后来,她养成了每次外出都要写一篇“巡边日记”的习惯。翻开吉雅的记事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爸爸骑在马背上咧嘴大笑,妈妈身后是成群的绵羊,而16岁的吉雅站在蒙古包前,眼神里全是倔强。

这张照片是吉雅外出巡逻时唯一的慰藉。她把家人的笑容藏在心底,却把思念化作巡逻时坚毅的脚步。

当地牧民说,夏天草原有多美,冬天就有多冷。2024年初,按照惯例,“马背警队”要进行新年首巡。出发前,队长反复向吉雅叮嘱突发情况的处理经验和注意事项。当天气温骤降至零下39摄氏度,吉雅与队友们背着20公斤的装备,跟随马匹“飓风”踏上边境线。

当时,“白毛风”不停地刮着,带着尖锐的呼啸声,令人恐惧。能见度不足十米,大家只感到天地间一片混沌。

由于天气太冷,加之马背上的颠簸,刚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吉雅的左腿突然开始抽筋,她强行绷紧双腿、勒紧缰绳。“坚持住,考验意志的时候到了!”她极力调整状态。

吉雅的脸被风雪冻木了,眼睛无法睁开,呼吸也不通畅,感觉大脑缺氧了。她咬牙骑马在茫茫雪野中勇毅前行,厚厚的护耳棉帽和面罩挡住了她大半张脸,只露出眼睛。其间,吉雅呼出的热气在极寒天气中凝结成冰晶,裹在长长的睫毛上,扑闪扑闪着,像化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冰雪妆”。

当晚,吉雅在巡边日记中写道:我们上午10时出发,下午4时返程,巡逻20多公里,差点被冻成冰棍,堪称生死考验。

巡逻期间,队长阿其图给她拍了个短视频作为纪念。没想到,队长刚把这条短视频发到网络上,就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

吉雅飒爽的身姿、坚毅的眼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短短数十秒的视频,展现出一位新时代青年警察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奋斗身影。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致敬中国警察!这才是守卫祖国边防的忠诚卫士!”也有人称吉雅是“美丽的白眉侠”。

其实这次巡边还算不了什么,最让吉雅难忘的是那次暴雪夜巡。当时气温骤降至零下42摄氏度,吉雅和队友阿木古楞被困在界河附近的断崖处。两人被冻得浑身麻木,下马后手脚不听使唤,只能拼命活动暖和身体。

回到住处后,吉雅在日记里写道:那晚我突然明白,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驯马和放牧,更是如何在绝境里守住心中的光。

巡边期间,尽管吃尽了苦头,也多次历险,但吉雅无怨无悔。在她心里,守卫好边境线是头等大事,即使哪天自己不幸牺牲也值得。

马蹄声中的家国情怀

很多人对乌拉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不够了解,有网友疑惑:“现代交通工具如此多样化,为什么还要骑马巡边呢?”吉雅解释说,由于这里是草深林密的湿地,春夏季节泥泞翻浆,很多地方巡逻车根本无法通行。而到了冬季,大地会被积雪覆盖。尤其在极寒天气下,就连高科技的无人机设备都很难正常运转,骑马反而是最实用的方式。

吉雅和队友最担心的就是强降雪天气时会发生车辆和人员被困的状况,这就需要警队带着工具马上赶赴现场,展开紧急救援,还要给被困群众送去食品和御寒物资。

2024年3月,当地发生极寒天气,风力超过八级。有5辆车和18名群众被困,接到求救电话后,“马背警队”民警立即赶去救援。他们使用铁锹清理积雪,救出被困人员。民警们的脸都被冻得通红,队长阿其图录了一段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这些“红脸警察”令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除了最重要的巡边工作,平时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牧民家的牛羊丢了,他们帮忙寻找。2024年11月30日,“马背警队”联合舍佰尔图边境派出所,顶风冒雪8小时跑了40多公里,最终将牧民走失的19头牛全部找了回来。一句“你就放心吧,在家等着就行”,是移民管理警察对辖区牧民的郑重承诺。

一次暴风雪中,吉雅和队友们顶风冒雪为牧民加固被吹倒的围栏,当时,她的双手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仍死死拉住绳索。最终,围栏被重新竖起,并得到加固,没有一头牲畜跑掉。

春天来临时,牧区进入了繁忙的接春羔时节。吉雅和“马背警队”的队员们就成了“奶爸奶妈”。他们去牧民家帮忙为母羊接生、为小羊喂奶、给牛羊们喂草料。

尽管平时的工作很忙,吉雅仍会抽空回家看望父母,陪父母聊聊工作情况,帮家里干些活儿。吉雅每次归队时,妈妈总会塞许多风干牛肉;爸爸则会用铅笔在地图上标注,向她反映一些情况。一次,爸爸告诉她西边30公里的白音敖包,出现了盗猎者踩过的脚印,这些口耳相传的情报,比任何卫星地图都精准。吉雅正是根据爸爸提供的线索,协助警方查获了20余张非法捕猎的雪豹皮。

乌拉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大批野生动物,其中还有不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所以,反盗猎也是吉雅和队友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任务如何艰巨,吉雅都没退缩过。

而在巴音呼热嘎查,吉雅的另一个身份是“牧区女儿”。她帮独居老人朝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教牧民乌云其其格使用微信视频通话,联系在城里打工的儿子。甚至自费给68岁的孤寡老人巴德玛家的蒙古包加固防风绳。还有几位老人感激地说,吉雅每次来,包里都装着治风湿的药和奶粉,还给他们送过羊毛毡靴。

近几年,爸爸的腰伤愈发严重,却仍坚持每周骑马去界碑旁巡视一番,发现情况就及时通知女儿。吉雅称父亲是“没有编制的戍边人”。爸爸笑着说:“你巡逻时踩过的雪地上,有我年轻时的脚印。”

吉雅的巡边包里,始终放着三件“传家宝”:爸爸退伍时的搪瓷缸、妈妈缝的羊毛毡靴,以及自己用界河鹅卵石磨成的平安符。当她在星空下为迷路的牧民点燃火把时,火光里跳动着两代人的守望——“我们的根扎在草原,我们的魂系在界碑。”

在这片6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吉雅与无数个“吉雅”正用青春书写着:家是最小国,而国是千万家。这就是她马蹄声中的家国情怀!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