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帼奋斗者”黄红缨:茶海逐梦,田野追光
作者: 吉意艰苦创业13年,黄红缨建起1800亩全国规模最大的黄金芽种植基地,推动1.26万亩茶园向集约规模化生态农业转型发展,年销售精制茶叶800吨,营收达2.5亿元。依托产业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超2400万元,实现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黄红缨在她的第二故乡创下了荒山变茶海的奇迹。2025年,黄红缨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并入选“最美巾帼奋斗者”名单。
拓荒开山,
向不毛之地索取春天
2025年3月,一批批来自上海、山东、河南、深圳、陕西等地的游客,在贵州黔南州黄红缨的万亩欧标茶园游玩。春风吹拂,遍山翠绿,金黄的茶叶比花香更令人陶醉。茶山上,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茶树宛如亮丽的风景线。“啊,太美了!天呐,太壮观了!”游客们发出阵阵赞美声。黄红缨作为向导,嘴角上扬,笑靥如花。
时间追溯至2010年,黄红缨在老家湖南醴陵经营多年的生态立体农业项目因修建高速公路被征用。团队成员跟随她10余年,眼看着要各奔东西,都很不舍,便对她说:“红姐,团队不能就这么散了,我们还想跟着你搞农业!”这几句话触动了黄红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于是,本可以享受人生的她决定开启二次创业。
为了寻找合适的项目,黄红缨不辞辛劳,历时两年半,跋山涉水,驱车12万公里,辗转14个省份,中国的大部分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区和茶叶主产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足迹。最终,她落脚在北纬27度的贵州黔南州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如此偏僻落后的山村,在常人眼中并非创业佳地,但黄红缨不这么认为。经过检测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条件,她认定这个常年云雾缭绕、年均气温为15.2摄氏度的云贵高原过渡阶梯地带非常适合种植茶叶。
2013年初,黄红缨和团队成员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活动板房,购置了几台挖掘机、推土机等农用机具设备,开始在荒山上发展茶园。在湖南老家住着别墅的她,为了拓荒开山,住进了既不遮风也不避雨的竹木楼,顶着骄阳烈日,冒着寒风苦雨,指挥队伍平土地、筑梯田,晒得蜕了几层皮,一个月瘦了6公斤。
兴建茶园,
给百姓带去致富希望
一个湖南女子在建中圈了这么大一块地,到底能不能干成事?当年,建中镇的村民们心存疑虑。看着这个泼辣的异乡女子白天开着推土机上山平整场地,晚上住在活动板房里,村民们心中渐渐有了底。
2018年,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自主开山修路30余公里;疏浚旧有沟渠埂10余公里;挖掘水井3口;架设灌溉管道20多条;安装灌溉泵送设备10余套;安装高压变电器6座;架设信号塔一座,荒山上部分实现4G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就这样,上万亩绿油油的茶园在荒山上建成。
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回想当初,村民们对黄红缨这个外地来的女老板不信任,纷纷要求她日结工钱,拖一天都不行。她知道,当地村民对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农业产业的认知几乎空白,害怕上当受骗,害怕白干活。这份戒心让黄红缨哭笑不得,更让她的心隐隐作痛。之后的数月,黄红缨频繁往返于果水村和建中镇,在银行提取现金、兑换零钱,每天一分不少地付清茶农的工资。


“黄总,今后工钱按月结算吧,我们相信你!”一次,当20多名茶农找到黄红缨,主动要求按月结账时,黄红缨的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这片茶园终于“种”进了村民们的心里。他们不仅成了茶园的建设者,更成了茶园的守护者。随着茶园的扩大,修路需要大量劳动力,茶园管护需要大批专业茶农,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3年时间,黄红缨流转建中镇果水村、太文村、凤凰村的40余座荒山,种植茶树1.26万亩。
常规茶园3至5年成园,而黄红缨打造的有机茶园则需要近7年时间才能成园,她坚信有机茶园有优势赢得未来。黄红缨带着团队钻进灌木林拓荒平整梯田,不远千里从内蒙古原生牧场拖运羊粪,在每亩茶地里装上3盏诱捕灯、120张粘虫板,每年300天进行人工除草……有人笑她傻,但她坚定地说:“我要让那些爱喝茶、追求健康、热爱自然的人,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庄,喝上一杯好茶。”
2021年,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年提供1900个就业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1300余万元,实现企业所在村人均年增收8000元。上千名员工常年在种植基地打工,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绿了荒山富了民”。“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不比外面差,还能陪在父母身边。”果水村村民李美坤笑着说。李美坤大专毕业后在外漂泊,2022年返乡,在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做仓库管理员,月薪5000多元,日子安稳。“村里有个家,县城有住房,两个孩子在城里读书,每天从县城开车半小时到公司上班,下了班还能陪孩子。”凤凰村村民肖留艳在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务工6年,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2021年4月,黄红缨把户口迁至瓮安,决心扎根于此。“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为故乡做事,我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果水村老支书热泪盈眶,拉着黄红缨满是老茧的手,激动地说:“黄总,你作为一名他乡女子,呕心沥血,改变了我们这个穷山村的面貌,非常了不起啊!我代表父老乡亲真心感谢您!”
建高标准茶园,做干净好茶,这是黄红缨追求的目标。为了做品牌、拓市场,黄红缨不断参加各种茶叶展会。2022年,在广东举办的国际茶博会上,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黄金芽拍卖了25万元,一时引发轰动。
匠心躬耕,
解码乡村振兴进行时
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才能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面对村民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的情况,黄红缨十分注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一次次组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她聘请的授课老师既有国家级专家,也有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博士,还有常年服务在基层的技术人员,培训既接地气,又能让农民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8年来,黄红缨累积组织培训100余场,共培训一万余人次。她还在茶山、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活动,真正把村民培养成职业农民。同时,黄红缨还联系相关机构给其他中小茶企和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金融担保等便利服务。
“现在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村民张贵萍高兴地说,“现在有了技能等级证书,工作好找了,收入也增加了,靠所学的技术脱贫致富不成问题。”凤凰村村民胡学英两次参加茶叶技能培训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她和婆婆经营自家5亩茶地,一年下来也有2万多元收入,婆媳俩笑得合不拢嘴。
瞄准电商,实行多渠道、多方位宣传销售,这是黄红缨的另一个高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黄红缨秉持科学态度与奉献情怀,带领团队在深化产学研、贯通产加销、融合茶文旅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茶类与茶品的开发,取得累累硕果。
“企业只有自己发展起来,才能帮助更多群众。”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长期与多所高校合作,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目前,公司已建设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和6条工艺生产线,获得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生产的“绿红白黑”四大类200多个茶叶产品,内销全国25个省份,远销欧洲、北美洲、非洲。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欧盟有机、中国有机认证及SC外贸备案,选育的“黄金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茶园从最初的1000亩发展到1.26万亩,望不到尽头的茶山上,一片片黄金芽、白茶、绿茶被林带隔开,这一路走来,黄红缨历经风雨。随着贵瓮高速公路的开通,在黄红缨的带动引领下,建中镇发展成为茶叶种植3.5万亩、入驻茶企14家的茶产业大镇。建中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这全靠黄红缨啊!如果没有她,建中不会发展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她,也不会有瓮安茶产业的今天。”瓮安县建中镇党委书记李昌茂说道。
如今,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拥有1.29万平方米的精制茶加工厂,是“瓮安黄金芽”“贵州绿茶”“都匀毛尖”“瓮安欧标茶”等商标授权使用单位和重点生产企业,年生产精制茶800吨,产值超2.5亿元。依托产业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超2400万元,实现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黄红缨笑着说:“公司下一步将在国际市场发力,助推贵州茶业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黄红缨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殊荣。尽管荣誉加身,但是56岁的黄红缨仍步履不停。当下,她正在加快新项目“‘茶博士’茶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加紧推动茶旅融合、茶酒融合等,实现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