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支教人朱超敬:六年耕耘,让爱在旋律中传递
作者: 熊科走进一间乡村音乐教室,朱超敬看到讲台下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便想起自己学习音乐时的情景,以及恩师的指引,更坚定了她每周义务为乡村孩子们上一节音乐课的决心,希望以此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音乐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朱超敬以支教形式,每周带着乐器往乡下跑。她说:“这段双向奔赴的音乐奇缘,本身就是一部彼此成就的动人乐章。”
6年间,朱超敬的音乐课堂成为孩子们的热切期待。她自费购置钢琴、非洲鼓、口琴等多种乐器,援建音乐教室。她因坚持与付出,被评为2024年第三季度“西安好人”。近日,央视《遇见你》栏目对她进行了报道。
音乐梦想,筑梦音乐课堂
朱超敬1988年6月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广济镇东欢乐村。小学三年级时,她爱上了弹奏电子琴。
母亲察觉到她对乐器的喜爱,便给她买了一个玩具电子琴。后来,她发现同学买的卡西欧电子琴外包装纸壳上有与真琴一样大小的键盘,便偷偷把外包装纸壳带回家,在上面练习指法。
见此情景,父母特意花1300元为她买了一架真正的电子琴。每周六,她骑自行车把琴带到另一个乡镇,再转乘大巴车,最后步行到专业琴行学琴,单程需要1.5个小时。风吹雨打,寒来暑往,路途艰难,但她对音乐的热爱从未减退,坚持学琴5年多,她终于考过了专业八级。
2019年,她在西安市西咸新区创办了陕西糖音果乐艺术中心,专门为中小学生教授吉他、电子琴、非洲鼓等音乐课程,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2019年3月,朱超敬结识了周至县楼观镇上三清小学音乐教师梁彦鹏。梁老师购买的电子琴需要调试,几天后,朱超敬来到上三清小学,调试完电子琴,她注意到梁老师正在上音乐课,孩子们非常可爱,而且对音乐充满渴望。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梦想促使她萌生了给孩子们教一首歌或上一节课的念头,梁老师听后很支持。她给孩子们教了《春天在哪里》,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
扎根乡村,享受音乐之趣
朱超敬只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孩子们就对她恋恋不舍。她的车刚开出校门,孩子们却簇拥在车两侧追问她何时再来。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便许诺:“我可能没办法成为你们正式的音乐老师,但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
回到市区后,朱超敬总会想起孩子们专注于音乐的神情。她想,周至的山水滋养了她,如今,孩子们需要她,她也该为家乡做点事了。
朱超敬得知上三清小学在校人数118人,六个年级共6个班级,仅有9名老师,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没条件像城里孩子那样报兴趣班。与家人商量后,她决定每周义务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2019年4月,征得学校同意后,朱超敬踏上了支教之路。
最开始,朱超敬教孩子们识谱、唱歌。《萱草花》《长江之歌》《向梦想出发》《挥着翅膀的女孩》……她一首首地教,孩子们会唱的歌曲越来越多,笑容愈发灿烂,校园里总是回荡着悦耳的歌声。
渐渐地,朱超敬觉得课堂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想给孩子们捐赠一些乐器。2021年,她出资3万元,为上三清小学援建音乐教室,并捐赠了20面非洲鼓和一架钢琴。9月23日,她再次来到学校,为学生们捐赠了50套音乐教材。后来,她陆续带来了更多的乐器,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分门别类授课,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每种乐器的独特魅力。
朱超敬不在意学生们进步的大小与快慢,她认为孩子们能在每周的某一个下午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最重要。她说:“我虽然不一定能引导他们走专业道路,但能让他们在童年接触到这些,就很好了。”
2023年10月,朱超敬和孩子们一同前往周至县博瑞养老院,开展糖音果乐“九九重阳”爱心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为老人们送去温暖,表演文艺节目,还捐赠了价值5000多元的生活用品。她借此机会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并让他们感受孝道文化。朱超敬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一群人的力量慢慢汇聚,便足以影响整个社会。”
双向流动,成就音乐奇缘
2024年10月,朱超敬因腰病住院两周,没去上课。她怕孩子们以为她不回去了,待身体稍有好转,便立即走进校园。看见她后,很多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有一个孩子一直把自制的手串藏在包里,只为再见她时,亲手给她戴上。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有的给她捶背,有的给她按摩腰部。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对她的深深依赖,使她感到无比幸福。这种被需要、被珍惜的感觉,成为她坚持不懈的最大动力。她说:“孩子们其实特别细心,在我付出爱的同时,他们也给予了我更多的爱。这种双向奔赴,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朱超敬发现孩子们有敏锐的观察力。看到她讲课讲得口渴了,孩子们主动给她的水杯添水;下课铃声响了,总有孩子帮她整理电子琴盖布、收拾桌椅。她说:“孩子们不是在观察你,而是在用心爱你。”
音乐课为孩子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挖掘了他们的发展潜力。他们从中获得自信,能落落大方地站到众人面前展示才艺。许多孩子变得活泼开朗,甚至有了人生小目标。有一个孩子说:“6年前,我刚上一年级,比较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但遇到温柔可亲的朱老师后,我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还喜欢与人交流了。长大后,我想当一名老师。”
孩子们愈发自信,对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朱超敬感到很欣慰。这段支教历程,她收获着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看到孩子们有所进步,朱超敬总会带些糖果分给孩子们,大家亲切地称她为“糖果老师”。慢慢地,她不仅是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老师,还成为孩子们无话不谈的贴心大朋友。孩子们有了烦恼,会第一时间找她倾诉,她总是耐心倾听,尽力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困惑。
除了教授孩子们音乐知识,朱超敬还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筹备演出时,她总是忙前忙后,甚至邀请多才多艺的同事,帮助孩子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通过演出,孩子们提升了自我认知,增强了自信心。学校演出队在镇上越来越有名气,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新生来报名,她心中升腾起无尽的自豪感。


每周一下午的音乐课,已成为朱超敬与孩子们之间最美好的约定。每次她刚把车停好,孩子们就从教室跑出来,兴奋地说:“糖果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好想你啊。”孩子们真诚的期盼,使她一路上的疲惫瞬间消散。
校长与梁老师看她实在太忙太累,劝她忙不过来就少来几次,她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家人不解地问她:“在山村当非正式的音乐老师,没钱没利,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她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及事业,这样左右兼顾确实很辛苦。但是她认为,孩子们带给她的快乐,和她在上课时体现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对她而言,上三清小学有特别的吸引力,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她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如今,上三清小学的孩子从100多名减少到40多名,但每周的音乐课,依然是朱超敬与孩子们之间的深情联结。她为农村孩子们带去优质的音乐教育,使身处偏远地区的孩子学会了使用口琴、葫芦丝等乐器演奏歌曲。她坦言:“答应了孩子们的事情,就要做到,要不然孩子们会伤心难过的。”
2025年4月,央视《遇见你》栏目对朱超敬进行报道后,她的同学、朋友纷纷给她发信息表示祝贺。她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微不足道的事,没想到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正能量。”大家对这件事情如此关心,越发激励她在支教路上继续走下去。
6年支教时光,朱超敬以音乐为媒介,为乡村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她用执着和奉献,点亮了孩子们的音乐梦想,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格外丰盈、有意义。
有人问朱超敬:“你打算将支教这件事干到什么时候?”朱超敬笑着答道:“我没有给自己限定时间,只要上三清小学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一直陪伴那些可爱的孩子。”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温柔。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