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作品在大陆地区的传播

作者: 王茹

在20世纪80年代,港台通俗文学作品成为大众通俗文学的先导,引领了大众阅读通俗文学的热潮,这是此一时期读书运动的一个特征。[1]琼瑶和金庸等港台作家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读物。这批港台通俗读物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所宣泄的情感,大都与人类广泛的基本需求,如爱情、安全、竞争、报复等密切相关。[2]正是因此,琼瑶、金庸等人的小说一进入大陆,就受到大陆读者的热捧,催生了“琼瑶热”和“金庸热”。

琼瑶从196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开始,到传入大陆地区的80年代,这期间,其作品在台湾已经流行了二十年之久。琼瑶小说在早期还被一部分学者认可,并与严肃文学作家发表在同样的刊物上,还可列入严肃文学的行列。但是到70年代后,琼瑶小说日渐模式化,其中商业元素也逐渐增强,又被评论者定性为典型的言情小说,所以在80年代,琼瑶小说传入大陆时,就已经作为通俗文学和言情小说引进了。

据笔者考察,琼瑶作品传入大陆,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981年下半年,当时,福建省大型期刊—《海峡》杂志创办,该刊以较大篇幅登载台湾作家的文学作品。《海峡》杂志第一次连载了琼瑶的长篇小说《我是一片云》。[3]具体来讲,《海峡》杂志是一家以雅俗共赏为自身定位的文学期刊,重视介绍海峡两岸的一些通俗文学作品,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海峡》于创刊之初,就刊载了琼瑶的小说,可见当时大陆地区的研究者和读者在一开始就已经把琼瑶小说默认为通俗文学。

花城出版社是最早出版琼瑶小说专著的出版社之一。花城出版社原社长范汉生回忆当年的状况时说,当时国家对港台文学作品的出版是有相应规定的,到了80年代慢慢放宽,特别允许花城等6家出版社出版港台文学作品。但是实际上早在1985年就有多家出版社推出了琼瑶作品,而1986年,已经有超过20家以上的出版社同时出版了琼瑶小说。花城出版社1986年推出了琼瑶小说《菟丝花》,非常畅销,几经再版,还是销售了几十万册。那一年的二十几家出版社到底印了多少部琼瑶小说,每部印了多少册,已经无法完全统计和计算。而且当时租书店盛行,各个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租书店,租书店完全按照一般大众读者的口味来准备书籍,里面摆放的大都是武侠和言情小说,琼瑶的小说也是租书店的必备小说之一。因此,小说的传阅率很高,读过琼瑶的人数更加无法计算。[4]根据1986年11月13日《文学报》做的一份统计,当时仅广州地区就有70%的学生读过琼瑶的小说。[5]而笔者当时所在的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街头巷尾人们日常热议的小说也是琼瑶和金庸。由此可以看出,琼瑶小说当年在大陆的受欢迎程度,是其他一般作家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当时,中国大陆地区刊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的华文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期刊是《台港文学选刊》。据其创刊人之一、原主编杨际岚介绍,这本期刊以传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纯文学作品为宗旨,参照当时大陆地区文学界的主流意见,选择被文学界普遍认可的台湾和香港等地的有影响的经典严肃文学作品作为其刊载的对象。入选作家包括: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白先勇、陈映真、洛夫、痖弦、余光中、郑愁予、黄春明、张晓风等等。《台港文学选刊》于1984年9月创刊,迄今已经发行了382期。在这么多期的杂志中,琼瑶的作品入选过数次,分别是:1986年第2期,刊登了琼瑶的中篇小说《五朵玫瑰》;1986年第4期,刊登了琼瑶的中篇小说《黑衣人》;1986年第5期,刊登了琼瑶的短篇小说《风铃》;1986年第6期,刊登了琼瑶的短篇小说《黑茧》;1991年第3期,刊登了琼瑶的散文《敲三下,我爱你》;2001年琼瑶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在大陆热播之时,第5期刊登了琼瑶的随笔《白骆驼之爱》《国王企鹅》;2018年第6期,刊登了琼瑶的短篇小说《爱情,不纯砍头》。《台港文学选刊》增刊还曾转载琼瑶的长篇小说《失火的天堂》。值得一提的是,与琼瑶同时流行的金庸的武侠小说,未曾选载。虽然在当时一些学者和评论者的眼中,琼瑶和金庸同是通俗文学作家,这与后来金庸登堂入室成为经典、琼瑶被视为大众文化的命运是不太相同的。[6]

关于琼瑶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情况,据笔者考察,琼瑶的小说在大陆地区首次改编成电视剧是在1986年。导演史蜀君在1986年看到琼瑶小说《月朦胧·鸟朦胧》,看完之后,她说:“感觉非常新鲜,把政治背景社会矛盾都滤掉了,纯粹就是爱情,或婉转,或强烈,情话写得特别棒,她的小说就像一个花园,没有大树和小草,只有花,品种丰富,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狂风暴雨。”于是她立即决定把《月朦胧·鸟朦胧》拍成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于1986年完成,经过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有些地方电视台还反复重播这部电视剧。史蜀君说:“当时这样的电视剧太少了,那时在播的是《乌龙山剿匪记》之类的。长期以来,爱情就是被描写成服从于革命和政治的,它被推到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男女之间就是同志般的情感,奋斗奋斗再奋斗。”而《月朦胧·鸟朦胧》应该是中国大陆播放的第一部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电视剧播出后,远在台湾的琼瑶也看到了这部电视剧,她说对此剧很满意和喜欢,并在1987年寄来两个剧本:《烟雨濛濛》和《庭院深深》,希望史蜀君导演能继续拍她的电视剧。史蜀君决定将《庭院深深》拍成电影。由史蜀君导演,由宋佳、尤勇主演的电影《庭院深深》于1989年在大陆上映,不仅卖座还颇获好评。该影片还获得了第13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宋佳),第10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录音奖等奖项。这应该是由中国大陆地区导演和演员拍摄的第一部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7]大陆地区除了史蜀君单独拍摄了《庭院深深》之外,还有另一位大陆地区导演杨延晋根据琼瑶小说《失火的天堂》拍摄了电影《地狱天堂》。这两部电影在当时很有影响,还有一些研究者专门举办了国产琼瑶片座谈会。[8]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80年代的中国大陆地区,不仅琼瑶的小说很流行,琼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和电影也非常受欢迎。读者和观众的一致感觉就是既新鲜又亲切。新鲜的是,琼瑶没有把爱情和政治或革命联系起来,只是单纯讲述爱情故事,琼瑶带来了一股台湾味的清新恋爱风;亲切的是,爱情永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感情,以及琼瑶小说中特有的中国古典诗意美,所以琼瑶作品一经传播,到大陆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四面八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琼瑶有了转变,她不再以写小说和拍电影为自己的重点工作,而是转向改编小说拍摄电视剧。

琼瑶拍摄电视剧的情况大致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琼瑶拍摄电视剧的重要时间段是90年代,这一时期,她拍摄的电视剧数量多,影响也大,收视率很高。90年代,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开始进入大陆地区,而大陆地区也主动地与琼瑶合作。

从1989年开始,湖南电视台的台长欧阳常林代表湖南电视台与琼瑶合作。合作初期还是主要由台湾方面出资、提供技术和演员,湖南电视台只是协拍,双方的合作并不是特别充分。不过很快,欧阳常林受到港台电视剧制作模式的启发,成立了华夏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可以出卖电视剧的版权。1989年,华夏公司拍摄了“六个梦”系列中的前三部,收视率较高,观众反应不错。到1992年,琼瑶更加信任欧阳常林,将协拍模式改为合拍,这样双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到1994年为止,华夏公司拍摄了“六个梦”“梅花三弄”“两个永恒”共11部257集琼瑶电视剧。而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电视剧已经很丰富了,如《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一度风靡全国。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气象日新月异,娱乐天下正被各个影视公司瓜分。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琼瑶电视剧却依然稳据市场,每年有序推出自己的电视剧,成为中国大陆文化娱乐市场的一枝独秀。

1997年,欧阳常林将自己对当下市场的分析告诉了琼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意和构想。参照这个思路,琼瑶创作了一部悲剧《苍天有泪》和一部喜剧《还珠格格》。《还珠格格》大获成功,收视率最高曾达到65%,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收视奇迹。欧阳常林专门撰文介绍经验:突出新、精、快三个特点,扣紧制作、播出、广告、观众四个市场链条。《还珠格格》播出之后,媒体报道琼瑶电视剧的产业链条,并将之命名为琼瑶经济。[9]

琼瑶小说改编的、大陆地区拍摄的电视剧最经典的当属《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这些电视剧无论是内容还是拍摄形式或是台词,都和以往大陆拍摄的电视剧有很多不同。其中,琼瑶电视剧的一些经典台词现在会被一些人拿来,作为调侃之用。但在播出的当时,这些台词却给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感受。“当年琼瑶剧播出时台词是琼瑶剧的一大亮点,大段大段的台词以人物独白的方式大胆表现,有情感的宣泄更有内心的挣扎,近乎日记体的表述方式使观众得以触摸到人物心灵。中国于90年代开始逐渐步入了市场经济,言情不再是简单的爱情歌颂,而是彰显人的真性情甚至夸张地将人的复杂情感放大,而这些台词就是实现夸张的最佳法宝,一切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无法媲美语言的直白表述。”[10]“琼瑶体”和后来“甄嬛体”都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语言。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但也为娱乐大众发挥了一定作用。

琼瑶爱情故事在大陆的传播,《还珠格格》的播出代表着第二个高峰。除了普及程度和商业效用,它的影响力和它被解读的范围,都远远超出了一部电视剧的内涵。《还珠格格》风行,实际上是大众文化强行要求社会接受,因此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争议和反思,并成为激荡社会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坐标。[11]琼瑶电视剧成为一个经典的大众文化案例,琼瑶电视剧模式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之后的于正等导演从琼瑶那里受到了很大启发,拍摄的《宫锁珠帘》《宫锁心玉》《宫锁连城》等电视剧都获得了较高收视率。于正还因为过于模仿甚至抄袭琼瑶被琼瑶告上了法庭。

《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之后,琼瑶似乎销声匿迹了。然而2007年的《又见一帘幽梦》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琼瑶的影响力。除轰轰烈烈的为《又见一帘幽梦》举办的选秀活动“寻找紫菱”创了较高收视率之外,网络上也不乏讨论琼瑶剧的声音。还有网友恶搞的关于《又见一帘幽梦》的“十三晕”台词。《又见一帘幽梦》能够引起人们再次讨论琼瑶,除了恶搞、台词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收视率出乎人们意料。《又见一帘幽梦》在一片嘲弄的声音中,从电视剧排行榜的第三名攀升到榜首,并且以3%的收视率打破了近年电视剧在卫视播出的记录。这个结果说明:琼瑶仍然很有市场!这是一个奇迹,一边板砖横飞,一边收视率坚挺,这就是琼瑶创造的奇迹。

与此同时,琼瑶的小说仍是长销不衰。1989年,琼瑶先后授权作家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她的书在大陆地区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这种常态中还包括不计其数的盗版。直到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还很有信心地出版了琼瑶全集,大陆地区文娱市场日新月异,琼瑶并没有被淘汰,虽然声响时大时小,但这么多年来,琼瑶的爱情故事在人群中从未停止流传。2004年《琼瑶全集》的策划人钟擎炬认为,琼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将中国人的阅读从一个状态领到另一个状态”。[12]这一点,是其他作家无法企及的。

有人说琼瑶是“爱情教母”,在某些方面来说,琼瑶小说确实教给了中国广大青年如何恋爱的经验。谈恋爱,这一天经地义的人类的权利,终于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当中,也大大方方地出现在街头巷尾。如今,人们对在街头手挽手的情侣已经视若无物了,甚至看到在街头搂搂抱抱、接吻的青年男女也见怪不怪了,这是一种进步。琼瑶小说中虽有恋爱至上等误导人们的因素,但总体看来,她仍是提倡一种纯洁的爱情观,不重视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而是重视个人价值。对比今天一些女性发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赤裸裸的拜金表达,琼瑶小说所表达的爱情观,比如甘于为爱奉献、为对方着想等无私的想法是否更值得提倡呢?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潮流中,琼瑶小说的爱情观或许仍能带给当下这污浊空气一缕清新的风,琼瑶电视剧在让我们哭哭笑笑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些关于爱情的思考与反思。

注释:

[1] 参见汪涛:《1978—1998年读书热点解析》,出自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2] 参见汪涛:《1978—1998年读书热点解析》,出自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3] 马青、林姗姗:《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21.

[4] 参见马青、林姗姗:《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21.

[5] 数据转引自梁晶晶:《影视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传播》,山西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第21页。

[6] 以上内容是笔者采访杨际岚后,根据其所述整理而成。

[7] 参见马青、林姗姗:《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21.和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42672.htm#sub60766822012-4-6。

[8] 参见金明亮:《荆州地区电影艺术学会—举办国产琼瑶片座谈会》,《电影评介》1990.7.

[9] 参见马青、林姗姗:《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21.

[10] 林媛:《80后爱情理想中的琼瑶剧—论80后读者的接受心理与“琼瑶热”》,《文学界》(理论版)2011.5.

[11] 参见马青、林姗姗:《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21.

[12] 马青、林姗姗:《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