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景气回归 人工智能投资布局时点已至
作者: 梁杏近期,人工智能行业迎来曙光。产业链多方验证,目前英伟达NVL72机架交货已成规模,算力网络有望带动通信网络同步升级,上游光模块、PCB、组装等环节报表端或迅速改善,人工智能行业已展露较强布局性价比。
英伟达指引乐观产业链多方印证需求旺盛
英伟达近期召开了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FY26Q1营收达440亿美元,同比增长66%;数据中心业务收入390亿美元,同比增长73%。虽然存在一定因素困扰,英伟达仍然指引第二财季营收为450亿美元,波动2%。
关于Blackwell,英伟达表示需求旺盛。Blackwell在第一财季数据中心收入中贡献70%,各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每周都在部署近1000台NVL72机架,预计第二财季将进一步提升出货规模。此外,各大云服务提供商已开始对GB300系统进行样机测试,预计量产出货将在本季度后期启动。这些信号表明H100主导的Hopper时代结束了,AI在硬件层面正式进入新纪元。
Blackwell的需求也传递到产业链上,ODM厂商纬创5月的营收达2084亿新台币,月增55.87%、年增162.1%,这是纬创首次单月突破2千亿元大关。由于半导体代工厂商交付GPU之后,下游的ODM、PCB、光模块企业生产周期较短,因此当Blackwell起量后,相关产业链或快速兑现业绩。
云厂资本开支高企 算力基建持续
云厂商是算力最主要的需求商,也是算力提供商。云厂商分布在全球的数据中心组建成为全球算力网络的血脉。而数据中心的内部,则是服务器、交换机作为主要硬件。
以往,通用服务器占比较高。由于AI大模型崛起,AI服务器开始迅速起量,因为相比CPU,显然GPU更适合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于是,各大云厂商数据中心成了英伟达GPU最主要目的地,云厂商的资本开支也成为英伟达GPU需求的前置信号。
从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看,北美云厂商都维持了高增速资本开支,微软资本开支214亿美元,同比+53%;谷歌资本开支172亿美元,同比+43%;Meta资本开支173亿美元,同比+104%;亚马逊资本开支243亿美元,同比+80%。此外,他们的指引也比较乐观。目前,云厂商的算力基建仍然处在上升阶段,中短期内有望持续。
国内方面,尽管受到GPU供应限制,但阿里和腾讯也在积极储备算力。据兴业证券研究所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资本开支为246亿元,同比增长121%。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2025年第一季度,腾讯的总资本开支同比增长91%至275亿元。
软硬件多重催化科技类ETF或成下半年关注重点
软件层面看,尽管Deepseek R2尚未发布,但大众怀有较高期待。海外方面,OpenAI及各大云厂商在持续更新自己的产品,GPT-5的发布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谷歌Genimi已推出多项功能,包括图像生成、深度研究等,微软、亚马逊等厂商的AI产品用户也显示出强劲增长。展望未来,基础模型的进步可以直接推动各类垂类模型、AI Agent的性能表现,如消费电子终端、人行机器人等更多赛道也有望受益。
从硬件层面看,海外方面,伴随GB200 NVL72放量,英伟达Blackwell产品出货有望持续加大。国内方面,第一季度英伟达对H20计提了大量损失,直接证明了国产GPU市场规模之大。为了规避出口限制,英伟达对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进行了多次降规降配。
尽管如此,英伟达在国内销量依然没有滑坡:一方面是从系统层级英伟达具备多项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诸如NVLink、CUDA等;另一方面是国内的需求方并没有很多的替代选项,国产GPU厂商受到IC制造、软件生态等多方面限制,而英伟达仅需要考虑台积电的产能而已。H20被禁之后,国产GPU厂商有望承接部分订单,填补国内算力缺口,进而带动国产半导体等产业链成长。
展望未来,AI的发展对几个产业链注入了较大成长性,第一是GPU设计及服务器组装,GPU的放量将直接带动相关厂商的业绩;第二是通信相关硬件,包括PCB、光模块、铜连接等。GPU的算力在不断成长,通信的效率和带宽也需要同步提升;第三是各类软件厂商,旗下产品有望持续迭代;第四是半导体制造,GPU的增长也有望带动半导体制造商业绩,半导体相关厂商有望受益。
展望下半年,硬件放量确定性较强,软件的更新也有望持续发布,AI的浪潮或在中长期持续,建议关注相关ETF产品。
(作者系某头部公募量化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