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巡礼:“清明上河图”还留下些什么

作者: 高申

《东京梦华录》中,开封被形容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开封的热度,在一众名城中久居不下。

“开封城,城摞城。”这是开封人常说的口头禅,话虽简短,却抓住了古都开封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所谓“城摞城”是形容古代开封的几座城址的叠压状况。据考古勘察,战国魏的大梁城、五代的汴州城、北宋的东京城、元明汴梁城和清代的开封城,虽然形制、面积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位置却变动不大,基本上都集中在今日开封市区的范围内。

由于黄河水的多次冲淹,“清明上河图”时代的东京汴梁城已被深埋于地面之下八米左右,而明代的汴梁城遗址则在地下五米左右,清代开封的地面也在今日地表之下三米左右。这种“城摞城”的现象,是其他古都所不见的。

而今,当我们与开封古城邂逅时,见到的一定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开封城垣。它可是目前我国现存的第二大古城,城垣总长14公里有余。这一长度,虽不比全长35公里有余的南京城垣,但比13.74公里的西安城垣、10.28公里的荆州城垣等都要长些。

如今的开封城区内,处于“清明上河图”时代镜头焦点的古迹,应该是北宋的皇宫大内。但其实,北宋款“紫禁城”位于地面之下八米深的地方。而在这千年前的皇宫基址上,既有两潭不太深的湖水,又矗立着一座被称作“开封地标”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名声赫赫的龙亭。

龙亭

龙亭地处明清开封城的西北部。此中的“龙”,是清代官员民众心目中的天子,而非宋金臣民所拥戴的帝王。怎么回事?前文不是说,这里是北宋的皇宫大内么?难道“龙”也穿越了?

实际,这片名曰“龙亭”的古迹,是唐代宣武军衙署的所在。到了五代时期,由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设在开封,于是在“龙亭”一带,依次建造或修缮了建昌宫、行宫、大宁宫、皇宫。进入“清明上河图”的北宋时代,这里是皇宫大内。金中都失陷前,此地成为金朝皇宫。到了明初,太祖朱元璋将第五子分封于汴,并在宋、金大内的旧址上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奢华府第,这便是周王府。

周王府是明代河南省内规模最庞大的府邸之一。待到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周王困守孤战,历五个月不能解围,遂密令官军扒开黄河,以水淹李自成。岂知黄河决口,一发不可收拾,全城一片汪洋,周王府亦毁于一旦。笔者初知这段往事,还是阅读姚雪垠先生创作的小说《李自成》。

清初,当地官员在周王府废墟上建起贡院,用以河南省科考。1692年,又在贡院内的一座假山(名为“煤山”)上建造小亭,以供奉皇帝牌位。每逢节日大典,地方官员都要来这里朝贺,遂把这个亭子叫作“龙亭”。由此可见,这“龙亭”与北宋的帝王没啥关系。

1734年,河南巡抚王士俊把“龙亭”一带扩建为万寿宫。整个建筑群由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朝房、万寿宫等组成。山上的小亭改建成一座宏伟的大殿。这便是如今保留下来的“龙亭”古建群落了。

说来说去,“龙亭”内尽是清代的文物,然而北宋皇宫的如烟往事,又是如何出现在这“龙亭”之内的呢?

而今龙亭大殿东侧,有一通古怪的石碑,名叫“叙五岳真形碑”。碑上五种图形,象征着五岳。这块碑建造于1800年,原置于龙亭大殿正中,不久即被迁至台下,然碑座却留在殿内。后来,某个道士把这雕有十三条盘龙的碑座围以黄幔,谎称是赵匡胤的御座;而殿前石阶上雕刻的坑凹,也被说成是赵匡胤骑马上殿时踩出的马蹄印。这个说法,居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于是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此外,连接午门和龙亭大殿的,是一条35米宽、480余米长的大道。在大道东侧为潘家湖,西侧则为杨家湖。过去,两湖一清一浊。据说当地民间传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乃湖底原为北宋潘美和杨业两家的宅邸。杨家世代忠良,所以后来的湖水清澈;而潘家奸诈邪恶,于是后来的湖水浑浊。“杨湖清,潘湖浑,奸贼谋害忠良臣。”其实,两湖的形成时间,是在清代。至于水质为何不同,这或与两湖上游居民多寡相关。1982年,考古人员曾于潘湖内发现明周王府遗址,并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文物。

这样看来,“龙亭”一带确实没有北宋文物了。别急,你来“龙亭”景区的门口看看,这里有一对造像瘦削的石狮子。此狮,乃是“清明上河图”时代的遗存。看来,守在大门旁的“扫地僧”,才是经历世事变迁的“高人”啊。

铁塔

开封城区内的北宋遗存,可不止这对石狮子。作为“清明上河图”时代的地标建筑,“铁塔”至今依然引人瞩目。

其实,开封铁塔并没有铁。此塔原名开宝寺塔,因塔外壁镶嵌铁褐色琉璃砖,浑似铁铸,故俗称“铁塔”。铁塔位于明清时期开封城内的东北隅,紧临明清城垣北部和东部转弯处。

“铁塔”不但非“铁”制,而且初建时也非“铁”貌。此塔原为一座木塔,是由北宋著名木工喻浩主持建造,于982年动工,历时八年方告完成的。根据当地的史料记载,木塔为八角十三层,高约120米,造工精细。若史料准确,此高度远超过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100米左右),甚至比洛阳北魏永宁寺塔(147米)低不了多少。

据说,当木塔建成时,塔身向西北倾斜,世人不得其解。后经喻浩解释,“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这样一座斜木塔,在昔日开封诸塔中,确实是最高的,“其土木之宏壮,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国,未之有也”(说此话者,或不知世间有过洛阳永宁寺塔)。因此,该塔被时人誉为“天下之冠”。由于建造在开宝寺的福胜院内,故被称作“福胜塔”。只可惜,该塔存世时间很短。至宋仁宗时期,斜木塔尚未扳正,便遭雷击焚毁。

此后,宋仁宗下诏,在开宝寺内重建一塔。但害怕又遇雷击,所以依照木塔的模样,改用琉璃砖瓦砌造。如此一来,“铁塔”便问世了。“铁塔”也是八角十三层,但总高降至55米有余(看起来安全多了)。

重建的铁塔,外侧镶嵌花纹砖多达五十余种,图案有飞天、麒麟、坐佛、菩萨、狮子、花卉等。塔外八面转角皆下悬铁马,迎风作响,最上为八角攒尖顶,上立通高2.65米的葫芦式铜质大宝珠。塔底层四面各辟一室,唯北室设梯道可盘旋至顶。支撑铁塔的力量核心是塔心柱。各种外壁砖瓦构件通过蹬道与塔心柱紧密扣接,浑然一体,形成强有力的抗震

体系。

自出现之时起,铁塔便成为“清明上河图”中的重要取景地。后来,“铁塔行云”也成为汴京八景之一。“至汴而不登铁塔,诚为虚此一游”。待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千年古塔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塔

看罢铁塔,还有一座宋塔等着见你,这便是开封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繁塔。依当地人的说法,这个“繁”字,应该读作“婆”。给出的理由是,该塔所在地为一处高台,而旧时周遭居住着繁(音婆)姓人家,故名繁(婆)台,遂称塔为繁(婆)塔。

繁塔始建于974年,是一座六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初建之时,繁塔九级,高约七十多米。待铁塔重修后,竟然比铁塔还要高出二十米左右,于是成为开封城内最高的一座塔。如今,开封民众中,还流传着“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的说法。元朝时期,繁塔已“百鸟喧啾塔半摧”。待到明初,由于就藩开封的周王有“不轨”之举,繁塔也遭“株连”,被以“铲王气”之名削去六级,仅留下三级。到了清代,当地官员在残塔上筑起一座六级小塔,从而形成状若“编钟”的独特塔形。如今,这座塔的实际高度为36.68米。

繁塔结构复杂而奇特。塔壁很厚,均为空心。每层塔室各不相通,正门不能登塔,须从北面进塔。从左右两侧夹道攀登,能直达三层。如进入二层或塔巅,需沿塔外壁盘旋。里攀外旋,如入迷宫,初次登塔,使人难以捉摸。

繁塔全身内外遍嵌佛像砖。在艺术史研究者的眼里,繁塔一砖一佛,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共108种,近七千尊,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尤其是十八尊伎乐砖,是研究宋代乐器的形象资料。而在古建学者的眼中,六角形的繁塔,是佛塔由早期的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产物。

包公祠

游罢“龙亭”、两塔,也许你会问,“清明上河图”时代的文物,就见不到别的了么?在开封市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批宋代的文物。在1987年重建的包公祠内,也矗立着一件宋代的古碑。

此碑,名曰“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刻有北宋一朝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任职年月。在这些姓名中,唯有“包拯”二字出现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历代人尊敬的印证。

相国寺

此外,还有一座梦想中的宋代大庙,也在开封城区内。

倘若不是那部脍炙人口的明代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相国寺”的名气或许没有这般大。当笔者初次探访开封时,在参观地点的首选名单中,便毫不犹豫地列上了“相国寺”,这就是受“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影响。实际上,在如今的相国寺内,早已找寻不到宋代遗迹。但绝大多数参观者,还是冲着梦想中的那座宋代大庙而来。

相国寺的名称,出现于唐睿宗时期,也就是唐玄宗父亲在位之际。而在这个名称出现的一千年前,此地为战国时代魏公子信陵君的宅邸。到了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一座名为“建国寺”的庙宇,就建造于信陵君的故宅之上。多少年后,这座屡毁屡建的庙宇,终被唐睿宗下诏更名为“大相国寺”。

相国寺与帝王的缘分,绝不止唐睿宗。到了五代后周末年,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待他回军开封时,其母杜氏正躲在相国寺内“避难”。据说,赵匡胤亲临大相国寺,把老娘接了出来。

正是这样一座寺院,在北宋时代顺理成章地被皇家御用。极盛时期,相国寺占地五百余亩,建筑极其宏伟。时人称赞相国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到了“清明上河图”时代,相国寺的建设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彼时,寺内珍藏着许多艺术瑰宝,如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的文殊维摩像,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所做的净土院大殿佛像,著名画师石抱玉所绘的“护国除灾患变像”,知名画师高文、崔白、李元济、高益等创作的大量壁画,以及王惟一制作的针灸铜人等。

只可惜,这些珍贵文物,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目前留存的相国寺,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的。其主要建筑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均为清代遗物。在八角琉璃殿内,供奉着一尊银杏木雕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尊造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精美绝伦。此外,钟楼内尚有清代巨钟一口,重达万余斤。“相国霜钟”,曾名冠清代“汴京八景”之首。但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此钟是唐末流行瘟疫时,由相国寺方丈募捐铸钟,用以镇妖压邪的。至于古钟如何兴废变换,大概与民众话题无关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