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了18年,为让孩子们游向同一片海
作者: 优游富养与匮乏感
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能不能帮我表妹找个对象?她都二十八九了,还没谈过恋爱。”
朋友表妹性格温柔敦厚,乖巧可爱,钻进厨房,很快就能端出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学历优秀—本科就读于香港某院校,硕士毕业于世界排名前40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家里还有点“小矿”,唯一操心的就是她的终身大事。
她总是温婉地笑,对职业如对婚姻一般不急不愁。早先她进入一家通信类“大厂”工作,不久觉得累,便辞去工作。在家人的帮助下,她轻松进入一家很好的金融机构,却因觉得工作没意思,同样选择辞职。目前四处旅游,陪陪父母,过着“全职女儿”的生活。
“她的起点已经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终点了,所以没有匮乏感,慢慢悠悠是正常的,你们多给她一点时间。”我安慰朋友。这个女孩儿被富养长大,她这种从容、富足、精神上不受力的状态,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同样的青春,有人悠闲地啜饮着现磨咖啡,任海风惬意吹拂;有人手脚不停,用一杯速溶咖啡提神的同时,盯着屏幕上不停闪烁的通知;更有人,一辈子没喝过咖啡、没见过海,握一把破旧的桨,驾驶着生活的小舟艰难前行。
那些不同的人生脚本
让我们将地图不断放大,在无数个标注着“村”或“庄”的地方,藏着不同的人生脚本。
中部的某个小村庄,青壮年如候鸟般飞向城市,留下老人和小孩守着寂寥的阡陌。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却少了热闹的烟火气。
某间僻静的农屋里,一个男孩儿正在写日记,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我想妈妈。”他的父母在长沙经营一家装修建材小店,爸爸负责送货,要系着安全绳在10层以上的高楼装防盗窗;妈妈则守着店铺,记账看店。在孩子最重要的0至15岁的陪伴期,他们的陪伴几乎为零,能做的仅是在寒霜乍起时,打个电话问问秋凉。
被老人宠着长大的孩子,像倔强的野草一样生长。他同样有着属于青春期的拧巴和暴烈,火气来得又急又快,明明渴望全世界的温暖和爱,却用一种别扭的方式去争取。对那些有父母陪伴、衣食无忧的孩子,他的心情很复杂:有羡慕,也有嫉妒,甚至有一股没来由的恼—为什么不是我?
暑假去上海的叔叔家小住了几天,看见笑得跟花儿一样的小堂弟,有什么东西撕裂了他的心。堂弟住在上海市中心,他的老师毕业于名校,带他们参加英语戏剧表演,为他们辅导奥林匹克五大联赛……他知道,这一切是堂弟父母辛苦打拼的结果。
课堂上,他的老师笑容满满地给大家打鸡血:“高考后,会赢得属于你们的海阔天空!城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博物馆,还有风景如画的公园!”逆袭人生里,老师甚至为他们设置了婚姻的选项。他们都笑了,嘿嘿,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可能。
毕业后,他才知晓,城里女孩的爸妈不是吃素的。未来的“丈母娘”们在微信群里交换着各种各样的攻略防止女儿成为“傻白甜”。她们说京沪两地的孩子结婚相当于上市公司重组,“相亲宝典”里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名词:“世界500强”“资源交换”“藤校基因”……
穷举了世间金光闪闪的一切,却避而不谈一个词:真爱。
这一代父母的青春里,应该有过一往无前的燃烧。那时人们相信,上天造人,给了一个人四只眼睛、两张嘴、四只耳朵,然后把人分为两半。人穷尽一生,都是为了寻找到另一半……
在视频号无处不在、情感大师随时现身说法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在憨憨地执着?
这么近,那么远
当云端的飞鸟和泥地里的蜗牛偶然相遇,碰撞出的不是浪漫,是无法回避的真实。
不知道以上所说的男孩和女孩,是否真的有相逢的可能。他们更像是两个世界的缩影—有人得天独厚,有人举步维艰。
她就读于世界名校,而他考入一所京内一本已耗尽了全身力气。同学们出手之阔绰曾经惊到过他。有同学每月生活费高达1万元,一起出去玩时遇到心仪的商品基本不用看价格,他却倍感压力,时不时看看零钱包里的余额。
在他为英语四六级奋战时,有同学在构思拍短视频。有没有粉丝、赚不赚钱是次要的,要紧的是快乐。
毕业后,他的同学中,有的继承了家业;有的通过家族人脉进入私募股权行业;也有喜欢创业的,靠家里的资金创办自媒体工作室,签约知名MCN机构,财富自由触手可及。他们鼓励他:“兄弟,以你的才华,可以的!”他也尝试成为独立撰稿人,却在各大平台为了点击率苦苦挣扎。
这些对她来说,都不是事儿。毕业于世界名校的她,如果愿意,尽可以凭借校友资源进入头部科技公司,参与千万级项目。
就算他们机缘巧合凑在一起,后面还有一连串的问题,能抵挡平凡岁月里的粗粝吗?
做伴侣?教育背景不一样,育儿理念也不可能一样。
做朋友?她发微信朋友圈,“九宫格”里有维多利亚港,有伦敦大本钟,工资尽可以用来买化妆品或旅行。他得攒钱租房,把通勤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她时时刻刻感受到富足,他挥之不去的是匮乏。
他做每一件事,好像都要用尽全力,她却似水到渠成理所应当。他曾无数次怀疑过自己不够拼,把《资治通鉴》翻到卷边,试图从古人智慧里找到破局之法。她可不用操心这些。
这个世界,看起来把不同圈层的人拉得很近—比如,“ 改变认知就能改变自我,改变命运”“ 你与某某股神的距离在于……”对这些,他相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现在,对爱情,对婚姻,对生孩子,他更淡然了。如果遇见她,他会礼貌地加上微信,然后切换成“仅聊天”。
“您的生活挺好的,但我不想知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两个圈层的解冻,来自某一方的率先行动。
女孩的转变起始于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条公益人士募集资金的消息:“3000元可以做什么?在云南个旧,3000元能付3个月的房租,能吃375碗基础款米线,能让10 0 个孩子阅读喜欢的图书。”刹那间,她觉着自己的限量版手办,好像也没那么有意思了。
强化于她在城市里参与了一次公益展览,结识了一位为视障儿童开发有声读物的程序员。对方说:“代码不该只是变现工具,它也能成为照亮黑暗的光。”
震撼于刘慈欣的一篇小说《赡养人类》—共有六个地球,第一地球的文明要占领人类存在的四号地球,并进行“社会财富液化”,即按照地球最低生活水平为人类配给物质资料。于是,四号地球的富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准,忙不迭地四处布施。但有三个穷人,拒绝接受布施……
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层的隐喻。你的生活水准,是由“穷人”决定的。“穷人”在社会模型中处于“短板”,却是至关重要的。以为可以坐拥巨额财富安枕无忧吗?在更高层级文明的布局下,你也只不过是一叶浮萍……
“我好像找到了想要的方向。”
她忙碌起来。带着几个同学开了个小小的工作室,给快淘汰的电脑主机刷新系统,教孩子们用画板画出各类图形,组合成城堡、大楼以及光怪陆离的星球与星系。她给孩子们念《智人之上》《小王子》,一起在智慧的、柔软的云朵上飞翔。
当曾经读个单词都担心读不标准的小姑娘,用她改造的电脑敲出第一行代码,在社交媒体上用英语自信地介绍家乡的特产,没人会怀疑,破旧电脑发出的光会变成照亮时代褶皱的微芒。
媒体对这个毕业于世界名校、孜孜不倦做公益的女孩产生兴趣,采访了她。新闻效应的加持下,涟漪一圈追一圈,依次荡漾开去。
个人英雄主义难以改变这个世界,万千人的共识却足以消弭苍凉的喟叹,让世界光彩重生。
慢慢接近
男孩渐渐也有了变化。曾经捆缚他半生的单一、线性的价值观,一层层脱去。相亲时,女生们不只问他的工资与住房,还问起兴趣爱好,得知他能把100多种植物养得活色生香时,眸子里发出了光。
“过日子就像养植物,从心底里生出热望,才能鲜活快乐,长势好,一步步都有盼头。”
他的休息日比以往多了不少,得空他会去绿树擎天、有阳光洒落的山里骑行,或许,曾与同样酷爱骑行的她擦肩而过。
或许终其一生,“他”和“她”还是未能相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和“她”所代表的两个世界,至少开始慢慢接近,而不是远离。
当成功的定义不再是仰望高处,不再迷恋于把他人甩在身后;当爱情的定义不再是慕强,而是珍惜灵魂相似的人;当富有的人懂得向下张望,懂得悲悯与怜惜、分享与舍让;当竞争从互撕的角斗场变成合奏的音乐厅,我们将发现:爱是生命旷野里终将邂逅的浩大。
你以为这只是造福于弱者吗?不,这同样庇护强者自身。不爱的人会被自己的冷漠反噬,惜福者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幸福。
生命的多样性并不会让人产生恨意,让冰河破碎的根源是没有爱。有人在写字楼里敲代码,有人在田间地头躬耕,有人在咖啡馆里思考,有人在公园里自由自在地奔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要心存基本的共识和人性的温存,那些不同的轨迹,终将汇成同一片星河。
或许我们奋斗一生的意义,不是消除所有差距,而是让“比较”失去尖锐的棱角。希望未来,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从容地享受生活的馈赠,尽情游向同一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