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满:只进不出是一种哲学

作者: 程卓宁

扑满:只进不出是一种哲学0
标题

扑满,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储蓄器具。通常是由泥土烧制而成,造型多为圆形或方形,顶部留有“一”字形小口用以投钱。因为没有取钱口,只能等钱币存满后将其打破取用,故名“扑满”。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只进不出、积少成多”的储蓄理念。扑满作为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器物,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符号印记。

扑满之始

据史料记载,古代扑满的最早雏形是产生于秦代的“钱缿(音‘向’)”。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关市律》中记载:“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意思是当时商贩在市场交易时,收到钱款必须当众投进“钱缿”里,以便官吏统计收税,违者罚缴一副铠甲钱。此处的“钱缿”就是扑满的雏形。《关市律》中记载的是当时官府的收税政策。散市后,官吏会对货款进行清点,并按比例收税,防止商贩克扣钱款、偷逃税收。虽然此时的钱缿已具备扑满的器形特征,但还不是专门的储钱器具,而是官府进行市场监督管理的一种“衡器”。再加上其与钱有关,故也被称为“衡钱器”。它的使用,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统一货币制度及方孔圆钱开始通行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先民假物为用的智慧。

到了汉代,因为缿的用途由监督税收演变成了民间用以储钱的罐子,其名称也随之改变。王先谦《汉书补注》云:“扑满者……即缿也。”《西京杂记》中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扑”意为“打破、击打”。这种储钱的罐子,在存满钱币后只有打破才能取钱,故称“扑满”。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而小小的扑满,何尝不是微缩的儒家经典?圆腹窄口,教人节制用度;陶土为材,暗合君子安贫乐道;待到钱满之日破罐取用,恰似“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入世哲学。儒家精神,就在某个孩童投币入罐的清脆声响中,完成代代相传的文明接力。

扑满:只进不出是一种哲学1
标题

风行

隋唐时期,瓷器烧造技术日益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美观耐用的瓷器大量涌入民间,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瓷制扑满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在湖南长沙铜官镇的唐代长沙窑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瓷扑满,其造型多样,有桃形、馒头形等。这些瓷扑满质地坚实,整体呈现肥硕浑圆的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唐代丰肥浓丽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词中也多处使用并延伸了扑满“满则扑之”的喻义。如陆游在《自诒》中云:“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是说贪婪聚财终将如扑满般破碎,而酒却不会辜负鸱夷(一种盛酒器具)。范成大的《催租行》中写道:“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说床头有个如拳头那么大的储钱罐,打破瓦罐取出攒下的三百文钱。其中“悭囊”就是指扑满,这些诗句都反映了扑满在宋代的广泛使用。

明清时期,钱庄的兴起使得扑满的功能逐渐退化,但仍然活跃于大众生活中,在储钱的同时被赋予了教育意义。

扑满:只进不出是一种哲学2
标题

扑满的哲学

扑满是东方储蓄智慧的物化形式,其圆润造型与单一投币口构成物理性消费约束机制。这种设计哲学根系于传统伦理中节制物欲的价值取向。器身破碎方能取钱的设定,赋予财富积累庄重的仪式感,反映出对物资储备的稳定性追求。

对比之下,西方储蓄器具历经功能迭代,逐步发展出可随时存取的开放式结构,这也反映了西方文化将储蓄视为资本周转环节的思维模式,强调资金流动与再生产的经济理性。

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逐渐完善,银行等现代储蓄机构兴起,扑满不再是储蓄的重要形式。然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扑满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现代的扑满不仅在材质上更加丰富,还在设计上融合了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出现了带有保险功能的现代扑满,既保留了扑满“聚财”的传统寓意,又增加了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在对儿童进行财商教育时,扑满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的重要道具。

从战国时期的古朴陶罐,到现代融合科技的创意储钱罐,扑满历经千年岁月,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既反映了节俭的美德,也提醒人们避免过度聚敛。它的发展不仅是储蓄工具的演变史,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发展史,见证了中国人对财富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