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店的刘老师
作者: 蟠桃叔一
西安厚德中学附近有家文具店,老板是我的中学同学刘春耕。我去店里逛过,发现学生来他店里买笔、买本子,不喊他老板,喊他“老师”。仔细一想,人家刘春耕本来就是个老师。
刘春耕人瘦、脸白、头发黄,有点发育不良的样子。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得病死了,高一时,开诊所的村医父亲突然离奇失踪。幸亏班主任很负责任,跑前跑后,问政策,寻领导,想方设法给刘春耕办了补助,这才助其完成了学业。这样一个人,自然性格上有些内向,话不是很多。
还好,1998年,刘春耕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2002年毕业,他回到曾经念书的淳化县冶峪中学教语文。第一节课,刘春耕在讲台上看着底下的学生,恍惚间,觉得学生堆里坐着一个当年的自己。回过神来,刘春耕哑然失笑,抓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说自己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春耕时节降生,所以叫“春耕”。他说他喜欢自己的名字,他的座右铭就是“不负春光,认真耕耘”。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回去了跟家里人说,他们的语文老师一看就是个教语文的,文气又和气,名字也起得好,刘春耕,不负春光,认真耕耘。
冶峪中学有个快退休的陈老师,一晚,跑到刘春耕宿舍闲逛,碰上刘春耕和几个学生在办手抄报。刘春耕看看表,说:“陈老师来得正好,可以做指导,我去教室转转。”—学生在上晚自习,他去一是抓纪律,二是解答学生的问题。陈老师嘴上说他是个学化学的,能指导个啥,身子却凑上去了。
刘春耕到了教室,停电了。那几年,电力不足,停电是家常便饭,学生们习以为常,纷纷从桌斗里掏出蜡烛来点上。一时间,教室里亮起的烛光像朵朵花开,映照着一张张少年的脸。刘春耕看在眼里,心底涌出了一阵幸福感,觉得一辈子在这里教书也挺好的。
然而,不多时,有个办手抄报的学生跑来喊:“刘老师,刘老师,出事啦!”
原来,停电时,他宿舍的几个学生在抽屉里寻蜡烛和火柴,就听“咚”的一声,像是什么栽倒下去了。等点亮了蜡烛,却见陈老师倒在地上,头上流着血,把白头发都染红了。
陈老师被送到县医院,没抢救过来,心源性猝死,终年59岁。事出在刘春耕的宿舍,陈老师的家属跑来闹,寻刘春耕和学校的事。刘春耕被闹得东躲西藏。人死在他宿舍,多多少少是有责任的,刘春耕于是被学校停课了,等待处理结果。学校停他的课其实也有保护他的意思。刘春耕刚走上社会,不免心慌,不知道这书还能不能教。
刘春耕吃不下也睡不着,眼睛一闭就是陈老师的影子在晃。他实在憋得不行,逃出县城,在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这时候,过来一辆班车,扬着三尺高的土,刘春耕想侧身躲一下,车却停了,卖票的把头伸出车窗,大声喊:“去西安不?”
刘春耕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跳上车,稀里糊涂地到了西安。这时候,随便逃到啥地方,他都是愿意的。
二
刘春耕到了西安也无处去,找了个公用电话亭联系了我。我接上刘春耕,在夜市摊子上坐定,要了啤酒和烤肉。刘春耕问我在西安做啥营生。我说在报社。刘春耕听了说好。
我说没有啥好的,当记者,跑新闻,起早贪黑,满西安城乱转,还被狗追得翻过墙,哪及刘春耕踏踏实实做人民教师。
刘春耕头一低,叹口气,说了他的现状。我问他如今有何打算,刘春耕说他现在是“戴罪之身”,等“判决书”哩。
我喝了点酒,就说:“别回去了,在西安寻个事,难道还养活不了自己了?要不来我们报社应聘吧。”
刘春耕一愣,说:“我一个教书的,弄不了别的吧。”
当晚,刘春耕睡在我的住处。我当时才参加工作,住城中村的出租屋。夏天,热,我只能引了他到楼顶,铺了凉席睡。看着漫天的星斗,刘春耕睡不着,眼睛一直睁着。
第二天,我要上班,刘春耕跟我告辞,说他同学也见了,也散心了,如今他要回去。后来才知道,刘春耕其实没有回去。那晚我说的在西安寻个事做,说到刘春耕的心里去了。和我告别后,刘春耕在街上买了一份报纸和一张西安地图。翻到报纸的招聘版,好家伙,好几个学校招老师哩。
不敢耽搁,刘春耕跑到最近的一家,人家跟他要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他说没拿,人家说他态度不端正,还眼一斜,问他平时上厕所带手纸不。很显然,没戏了。
跑到第二家,一上来,刘春耕就解释证没拿,但是希望给他一个试讲的机会。这是家新开的补习学校,正缺人,不拘一格选人才,就让刘春耕先试讲。刘春耕一上讲台就说,他出生在淳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春天开始耕种的时候,他降生了,所以叫春耕。他说他很喜欢自己的名字,他的座右铭就是“不负春光,认真耕耘”。
讲到这里,他看底下听课的负责人露出一丝笑模样,就知道应该问题不大了。果然,试讲完就签了合同。刘春耕觉得这是自己的贵人,马上鞠了个躬。
补习学校比一般学校节奏快很多,刘春耕白天上5个课时,晚上上3个课时,还要抽空做课件、出考卷。累是累,但是工资高,月底一算,是他在淳化教书工资的3倍。有了钱,刘春耕给自己买了部手机,当时手机已经开始普及。
这时候,冶峪中学对刘春耕的处理结果也出来了:调换学校,秋季开学时去偏僻的农村中学报到。
刘春耕本来都想好了,万一淳化的教师编制保不住,以后就在西安当聘任制的老师算了。面对这样的处理结果,刘春耕选择辞职,去西安。倒不是完全为了钱,好像在西安忙忙碌碌,可以让自己忘掉一些东西。
等刘春耕再回西安,不想那个补习学校因为资质问题,不久被勒令停办了。刘春耕只能四处找学校投简历,最后落脚到了厚德中学。试用期顺顺当当地过了,刚上了一礼拜的课,又出问题了。
刘春耕的嗓子突然哑了,发不出声,没法讲课。他刚开始没当回事,喝胖大海,吃润喉糖,不行,就上医院打针,还是不行。学校暗示:“刘老师,学生耽搁不起啊。”
刘春耕能说啥,只能主动离职。你说气人不,离职也就几天吧,嗓子自己好了。刘春耕厚着脸皮回到学校,说还想过来继续教书。
校方很客气,说:“不好意思啊刘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把坑填上了。”
从学校出来,刘春耕垂头丧气,这时候手机响了,是他的初中同学曹国强,两人很要好。曹国强没上高中,早早走上了社会,如今做一个文具品牌的一级代理商。他计划在西安的学校周边大量开文具店,一是商品直接进入市场,二是用店打广告、打牌子。他鼓动刘春耕跟他干,说把最好的旗舰店给刘春耕。
刘春耕说:“隔行如隔山,我只是个教书的。”
曹国强说:“谁天生会做买卖?你教书都能学会,还学不会卖本子、卖笔?”
刘春耕说容他想想。第二天,还是到一家培训机构去面试。路上,刘春耕的嗓子又不对劲了,顿时心灰意冷,也不去应聘了。晚上,刘春耕哑着嗓子给曹国强打电话,说他愿意做生意。
曹国强果真把旗舰店给了刘春耕。巧不巧,这家店就开在厚德中学大门口。开业第一天,刚剪了彩,厚德中学的几个领导进来了,问哪个是负责人。刘春耕赶紧上前。那几个领导都认识他,笑了:“呀,是小刘老师,有缘分呀。”
刘春耕说:“当不了德中的老师,就开个文具店,继续为德中广大师生服务。”
几个领导鼓掌欢迎,说一是祝贺新店开业,二是来送一下《告学校周边经营户的公开信》。
刘春耕接过公开信,说:“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几个领导告辞,刘春耕送出门,一个副校长随口问他嗓子好了没,刘春耕苦笑道:“不教书了,它倒好了。”
等刘春耕再返回店里,曹国强竖起大拇指夸道:“到底是人民教师,刚才那几句话很有水平。这店,你绝对能开好。”
三
开店也不是啥难事,稍微用点心就好了。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嘛,主顾基本都是学生。刘春耕以前教过书,知道咋跟学生打交道,也教店员要跟学生交朋友,先交朋友,再做生意。
某天,来了个“社牛”学生买本子,说自己是VIP顾客,要老板给优惠。刘春耕看他胳肢窝夹了一本语文书,就说,要是能背出《岳阳楼记》就打五折。那学生背不出,又不甘心,说老板要是能背出来,他就不要优惠了。刘春耕哈哈一笑,从“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嫡守巴陵郡”一口气背下去,一个绊子不打,背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这学生就嚷起来:“上当啦,你不是老板,你是个老师,教语文的老师!”
也不知道咋传的,全校的学生都知道了,一进店就喊刘春耕“老师”;后来知道了他姓刘,就都叫他“刘老师”。来买个铅笔橡皮,还考刘老师呢,说“我寄愁心与明月”,刘春耕接“随君直到夜郎西”;说“烟笼寒水月笼沙”,刘春耕就接“夜泊秦淮近酒家”……刘老师也有被难倒的时候,但是绝大部分时候难不住,刘老师是实打实的老师。有些学生有不会的语文题目,不问自己的老师,偏偏跑来问刘春耕,刘春耕很耐心地给讲明白。
一晃,又十来年过去了。刘春耕没有结婚,还是一个人,至今还开着文具店,只是店的规模小了些,店面隔出一块,转租给了奶茶店。
刘春耕倒是一直没变,永远是文具店的刘老师。厚德中学的学生一茬一茬换,但是都喊他“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