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得到最好的吗
作者: 林特特一
几天前,我在一位大学同学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她老家春茶上市的消息,便迅速联系了她。我熟悉同学的家乡,对那边的茶叶了如指掌。同学告诉我,最好的茶400元一斤,次好的是200元一斤,都是家里至亲亲自种的,无农药,喝着放心。而同等档次、同样质量的茶叶,在电商平台上的价格起码要翻倍。
“400元的,我要最好的。”我不假思索。没几天我就收到快递,确实是好茶,一芽一叶,泡在玻璃杯中,赏心悦目。
喝着茶,我问朋友敏要不要也来点儿。“我要200元的吧,”敏第一反应,“我再想想有没有要送的人,有就再买一斤400元的。”
我感到诧异。最好的茶和次好的每斤只差200元,如果它们的价格是4000元和200元,我会选择后者,可现在是400元和20 0元,有本质差别吗?对于唾手可得的“最好”,为什么不要?尤其,敏爱喝茶。
“自己喝,不用那么好。”敏回答。类似的话,我听敏说过很多次,“自己吃,不用那么好”“自己穿,不用那么好”。但总有一些时刻,“最好的”就摆在面前,不吃不喝不用吗?此情此景,敏会说:“留着送人。”
我不由得想起敏的妈妈。她是付出型人格,一辈子爱操心、爱张罗,最好的都给了别人。“别人”包括但不限于儿女、兄弟姐妹、丈夫、亲戚、朋友、同事……好东西永远想着留下来送人,次好的,甚至不好的,留给自己。敏成年后常常提起一件事:“有一年,有人送了我家一个大蛋糕,我妈想来想去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事由和要送的对象,直到不得不吃才打开盒子,但蛋糕已经发霉了。”
“我”不配得到最好的。东西分三六九等时,“我”都要把第一等的留出来,以备不时之需,即便还想不到要给哪个人或有什么“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切都可以理解;当物资不再匮乏,保持该习惯只会委屈自己,让自己永远隐藏欲望,“我想,但我不能”。
二
我和敏学历相当,且是广义上的同行,对应的家庭经济情况、生活水平,几乎没差别。能力范围内,我什么都想要最好的,除非,我尝试过,最好的和次好的或是其他某一等级的没有质的区别,否则,我不会让步。我能吃苦,但不过苦日子;我能奋斗,但绝不受委屈。
想起敏的妈妈,就不得不提我的妈妈。
我妈是家中长女,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四个弟弟妹妹。我姥姥从青年到壮年期间,一直在生儿育女;我姥爷青壮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生意。因此,我妈从16岁开始,当她的哥哥下乡插队,她便当家管钱,安排一家人的生活。她说了算,她便有资格要求大家尊重她。公私合营后,她在我姥爷一手创办的工厂中做会计,有了正式的工作和收入,她就更有话语权了。
我妈有种天生的配得感。她总津津乐道于一件事情。在她的少女时代,的确良衬衫是个稀罕物,我姥爷从外地出差回来,给她带了一件。我妈穿上衬衫,在镜子前转了一圈,表示满意,她扭头问我姥爷:“你买得起两件吗?”我姥爷点头:“当然。”“那为什么只给我买一件?既然是好衣服,我穿着又合适,总得有个替换啊!”我妈说得在理,我姥爷也能承受,下一次出差,他果然又带回一件。“从此,我是镇上唯一一个拥有两件的确良衬衫的姑娘。”我妈今年70岁了,说起往事,仍旧得意。
当我既是女儿又是妈妈时,才懂得我妈的得意。她得意的,不只是争取到一件衬衫,更是老父亲对她的“娇纵”,对她的振振有词以及“我配”“我值得”“我想要,我能要,不过分,我就能要到”的默许和认可。
或许,配得感也是一种家教。
我曾谈过一段恋爱。去异地旅游时,男友能买得起卧铺,却偏要买硬座,吃苦省钱。
行至半途,我苦劝无效,独自补了张卧铺,“先睡为敬”。下车后,对方以“你看我,就……”为开头,想发表言论,被我制止。下一次再出门,买票时,他问买卧铺还是硬座,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他马上答:“你是不会坐一夜硬座的。”
是啊,我为什么要吃这种没必要的苦?这是跟我妈学的。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去一位长辈家吃饭。这位长辈什么都好,就是舍不得让来客吃点儿好的。更有甚者,听说第二天要来客,当晚便火速包饺子,把各种“来历不明”的碎肉、碎菜包进面团里,第二天招待小辈,一举两得,既做了饭,又打发了剩菜,来访者无不苦不堪言。
那次,我妈在。我妈咬了一口饺子,马上意识到不对,她客气地问长辈:“这里面是什么肉?”长辈支支吾吾,我妈没有继续追问,只是停下筷子说:“我吃不惯,不吃了,以后您也甭给我做这种馅儿的饺子。”
一次尴尬换来无数次不将就。后来在长辈家,只要有我妈在,“来历不明”的饭菜再没端出来过,因为长辈知道,我妈真的不吃,且敢于指认,敢于表达。
不喜欢,便不合作;不舒服,便直接指出。我不会刻意刁难你,但想得到我的配合,就要让我满意,而不止是你满意。因为我配。
这是我妈教我的。
三
权利靠自己争取,哪怕熟人之间,哪怕至亲面前。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妈一度到我家帮我带孩子。她对我的要求是,一定要有一张适合她睡的大床。我在网上看了又看,选了又选,最后我妈拍板,买下一张好床。她睡得舒心,睡眠好,才能扛下为子孙服务的重担。
同一时期,敏在坐月子,她住在婆婆家。敏的妈妈照顾敏,婆婆照顾孩子。敏的妈妈委曲求全,一开始睡阳台,阳台睡不了后转战小区的地下室,对敏谎称有朋友在附近住,借住在朋友家。
因为休息不好,敏的妈妈身体透支,险些病倒。等敏得知真相,很是伤心,为身在北京却无法让母亲住得安心、母亲因她而活得憋屈狠狠哭了一把。最终,月子结束,敏和母亲带着孩子搬出去另住才算解决问题。其实,如果不是敏的妈妈坚持,敏早可以用钱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辈大部分人经历过资源极度的匮乏,等经济情况好转,依然吃苦在前,能省就省,能忍就忍,好东西都给别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主动吭一声,已养成习惯。
我妈是其中的异类。她当然经历过物资的匮乏,作为家中长女,她也曾通过个人奋斗、苦心经营,陆续把四个弟弟妹妹从镇上带到县城,又带到省城。但只要条件允许,她从没有亏待过自己,也不允许别人亏待她,她获得了尊重,更获得了舒适:能吃苦,懂享受。
这深深影响到我。
我妈做了一辈子会计,退休时,好几家公司找她发挥余热,做点代账的活儿。我妈拒绝了,理由是,退休金够花了,工作一辈子了,够了,现在要去好好享受生活了。她去上老年大学,学工笔画、英语,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因为珍惜、珍重自己,没人敢怠慢她。
四
前段时间看综艺,某太太问丈夫:“我配得到一杯咖啡吗?”这句话成为网络热梗。说实话,真的有配得感的人根本不会问,只有在别人不给我时,我会告诉他,我配,那是我应得的。
“我们今天该怎样教育孩子?”“ 我们今天该怎样对待自己?”“我们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牵涉孩子怎样对待自己及我们。”
敏和我就以上三个话题聊天,回顾了各自的成长历程和配得感教育。敏说:“嗐,省什么省,又不是买不起,我也来一斤最好的茶叶吧。送人的时候再买好了。我为什么要在能力范围内退而求其次呢?”
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