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蛇年春晚 赛续中华文脉
作者: 孙浩岂诚然,尼尔·波兹曼在流行文化背后发现“娱乐至死”的隐忧,但近年春晚的演变不仅打破了这种预判,还将其升华为一种凝聚了集体情感的新年习俗,一种唤醒了文化自信、承载了身份认同感的传统符号。
在共赏春晚的团圆仪式中,在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在即时性、互动性、定制化的海量文化密码中,我们心心相印,编织起一张张共鸣、互动的情感之网,感悟着对往日、当下、未来的共同思考。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今年的春晚,从最初的戏曲选段到如今的国潮歌舞,从简单的舞美设计到高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充分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本质与内涵。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导演在呈现出非遗技艺、节庆民俗等非遗元素的同时,又融入传统文化的颜料,涂抹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好一场文化盛宴!你看,李子柒身着“金色蝴蝶”之衣翩然而至,尽显东方雅韵;你品,打铁花、庆阳剪纸、扬州绒花,铁花飞溅如星辰坠地,剪纸纹样随舞者衣袂流转;你思,屏幕上再现了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榫卯相扣,斗拱交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岂不妙哉?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只是春晚,还有越来越多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艺作品出现,从诗词、典籍到非遗、曲艺,持续俘获着大众的心。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从历史文献中汲取养料,讲述了先人的深邃思想与处世之道,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价值;《诗词大会》“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古代文化,审美理念与时代精髓同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国漫崛起”的希望。可见,这些文艺作品都展现出一种博大深沉、自信昂扬的文化气象,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更使众人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究其实质,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既需要源头——传统不枯竭,也需要河道不堵塞一不断革新,才能使它永远向前奔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稳步前进的力量源泉。只有继承,我们才能让下一代获得民族精神的滋养;只有守正固本,我们才能使先人之远香,至今仍酣。
因此,如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中所说:“文明就是传达。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寿终正寝。”新时代青年不但要守护文化根脉,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还要拥抱时代浪潮,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数字素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化身为传统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4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