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丝巾

作者: 李菊

母亲离开我们快五年了,但每当看到她送我的那条漂亮的红丝巾,眼前就会浮现她的音容笑貌,往事不禁涌上心头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是家里的老大。母亲一共生了五个女孩,村里人都叫我们“五朵金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生孩子就意味着生活更苦,但父母还是很开心。只有爷爷奶奶不高兴,因为在老人心里,只觉得有了孙子的人生才算是完美的人生。母亲没能让奶奶如愿,所以奶奶对母亲并不友好。母亲坐月子,奶奶把自家老母鸡生的蛋藏起来,不让母亲吃,更别提有其他滋补品了。孱弱的母亲只能偷偷流泪,她觉得这事不能让父亲知道。父亲是生产队长,每天起早贪黑带领村民在田间干活儿已筋疲力尽,再让他为这等小事跟奶奶枢气,伤了一家和气。母亲不想让父亲难做人,只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母亲识大体的情怀,我是后来才明白的,她宽以待人的心态,早早地在我们姊妹心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小时候家里穷,天天喝粥喝到厌了,我就缠着父亲要吃米饭,父亲总是安慰我说:“等礼拜天到了,就能吃到米饭了。”母亲在镇上的羊毛厂上班,平时住在厂里,只有周末才能回来一天。母亲回来了,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炒几个小菜,做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让我们大快朵颐。所以,我每天都扳着手指头数日子。可恶的是,礼拜天总是迟迟不来。天天喝稀粥的孩子,是经不起风雨洗礼的,我的两个妹妹因孱弱致病,都夭折了。自此,“五朵金花”缺了“两朵”。一想到她们,母亲就泪流满面。

虽然孩子多、生活清苦,但漂亮的母亲并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最初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围巾,一只带色的塑料发卡而已,但这样的母亲在我心里已经明艳动人了。日子慢慢好转后,母亲柜子里的衣服和丝巾渐渐增多,色彩也日渐斑斓起来,当然价格很便宜,都没超过百元。但给我们姐妹仨买衣服,她从不小气,总是把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我们成为同龄人羨慕的对象。母亲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衣着体面一些,不仅有自信,也是对人的尊重。”母亲对美的执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小就影响着我们。

母亲喜欢旅游。有一次,她从海南回来,没有带椰子、忙果等特产,而是买了一包五颜六色的丝巾,特别好看。周末,她把我们姐妹仨召集到一起,拿出丝巾对我们说:“老大皮肤白,围红色的丝巾更漂亮;老二皮肤黑,围浅蓝的丝巾能衬白;老三围绿色的更显气质;我上了年岁围粉色的显嫩。”好良苦的用心!看来,这些丝巾一定是母亲精心挑选的,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你看,我的这条,它红艳艳的,很别致。我戴着这条丝巾去上班,果然引起了女同事们的围观,她们纷纷夸赞丝巾和我相得益彰。尽管抽屉里堆满了各种丝巾,但我还是舍不得换下,天天围着它。它柔柔的,暖暖的,一如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五年前的一个冬日,我正围着这条丝巾在教室里上课。突然,手机震动了起来,是父亲打来的。我连忙把电话摁掉。可很快手机又倔强地再次震动起来。我还是没有接,但心里已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莫非母亲的病严重了?下课后,我立马回了电话。父亲说母亲不肯吃东西,只想睡觉,要我带她去医院着着。那天我课特别多,怕影响孩子们,心想要睡觉总不是什么大事吧,就安排儿子开车送他们去了医院。

一放学,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只见母亲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医生对我说:“你母亲不行了,回去准备后事吧。”我心如刀割。救护车上任凭我怎么呼唤,母亲都没有应我一声。从此天人永隔,我成了一个没娘的孩子,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丝巾还在我脖子上,可我却永远地失去了我的母亲。

我真后悔啊!要知道是这个结果,我一定会毫不犹豫请假的,这样,或许还能在母亲清醒时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后来,我把这条丝巾珍藏在抽屉里。每当我想母亲了,就把它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围一围。

丝巾还是那么红艳艳的,围在脖子上,柔柔的,暖暖的,一如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6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