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在挫折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 陈景雯

《小小的我》:在挫折中活出自己的精彩0

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社会的一个焦点,对待特殊群体的态度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温度。2024年的《小小的我》以极强的人文关怀视角,把焦点对准了特殊群体中的脑瘫患者,给我们一个机会去了解脑瘫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影片以相对平缓的基调,缓缓地展开脑瘫群体的日常化生活片段。刘春和作为典型的脑瘫患者,他个性鲜明又充满人格魅力,在他与外婆、妈妈的互动中,让观众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力量。影片通过采用长焦镜头、极端视角、手持摄影等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增强了观众与人物的共鸣;同时通过精巧的场景设置和空间层次,不仅具象化地展现了刘春和的精神世界,更体现了他面对艰苦命运时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一、题材:呈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如《新周刊》的评价“《小小的我》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让观众看到了脑瘫患者及其家庭真实又普通的日常”,影片主要围绕脑瘫患者刘春和的生活展开叙述,将脑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全方位地展示在大众视野之中,以多视角展现特殊人群的生活世界,关于他们的吃穿住用行、喜怒哀乐、目标理想、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等,相对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是一部带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影片。

影片细致地描写了刘春和在维护尊严、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抗争,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他的生活片段。他亲手打下投诉信,表明自己在公交车上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极尽所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想要为特殊群体获得社会的尊重。在收到辅导机构的面试通知时,尽管知道自己不能久站、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但依旧坚持完成了一节课,这是他为自己的理想、尊严所做出的努力。刘春和为了争取在咖啡厅工作的机会,他克服心中恐惧,艰难地在咖啡厅客人面前边走边表演报菜名,在众人面前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获得了工作机会,这也是刘春和迈向独立的一大步。刘春和向往浪漫的爱情,他对雅雅一见钟情,勇敢炽热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告诉观众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去学习开车、做牛轧糖、打鼓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都是刘春和在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刘春和用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印证一个不那么幸运的生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冲破身体禁锢的故事,即使面临社会中的诸多困境,但依旧在茫茫人海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除此之外,影片还关注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对于刘春和来说,外婆是他坚强的后盾;但对外界来说,外婆所代表的老年群体在生活中常常被忽视。外婆与乐团的老朋友们一起排练,梦想是登上舞台演出,却遭到了诈骗和欺骗,呈现了老年人在社会中法律意识的淡薄。这些场面恰恰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忽视,年轻人常常因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忽视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外婆与刘春和同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但他们为心中所怀揣的梦想所做出的努力,激励着屏幕前同样身处困境的人要有向上生长的生命力,要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主演易烊千玺在采访中说道:“我在前期看的那些关于康复的书籍里面,每本书都会提到医院治疗是一部分,家庭治疗是一部分,社会的治疗也是其中一部分。春和能在这儿得到一些温暖,其实也是所有渴望走入社会、渴望得到公平待遇的残疾人发自内心的渴望。”影片反映了社会上的不同人群对脑瘫患者的真实反应。比如,在外婆带刘春和与队友聚餐时,刘春和吹了几次蜡烛都没有成功,虽然队友表面上没有说出来,但眼神中透露出鄙夷,显然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他。在公交车上,司机突然刹车导致刘春和摔倒,司机的言语和车上乘客的冷漠都体现出对人们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在辅导班面试时,即使达到了录取标准,但是负责人依然以残疾人的形象会对小朋友产生不好的影响为由拒绝刘春和,揭示出社会对残疾人歧视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刘春和成功获得咖啡店录用资格后,这一举动看似展现了企业对脑瘫患者的包容,但实则是咖啡店因录用残疾人而获得了关注,借此扩大了店铺知名度,其背后的功利目的更是为了获取免税资格。在影片最后的发表会上,公司负责人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投诉信中的诉求,而是送给刘春和一袋米和一桶油作为补偿。这些场景反映出社会中一些无法避免的真实现象,人们对待特殊群体的正确态度和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人物形象塑造:突破自我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立体且生动,“坚韧且敏感的春和”“不完美的母亲”“乐观又含有遗憾的外婆”“阳光乐观但迷茫的雅雅”展现了人物内心情感复杂的多面性。刘春和因为患有先天性的脑性瘫痪导致他在日常生活中行动不便、不善言语,在日常生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刘春和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在身体和外界的重重打击下,依旧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不顾母亲的阻拦,坚持报考师范大学,在寻找工作时屡屡碰壁,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刘春和善良、孝顺,为帮助外婆实现登台演出的梦想,即使自己的身体很难达到演奏水平的要求,但依然全力以赴地练习。在外婆的陪伴和鼓励下,刘春和变得更加勇敢、独立。

同时,刘春和对亲情的渴望、现存亲情关系中的痛苦以及对母亲的爱与怨都交织在一起。刘春和希望母亲以一个正常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在刘春和看来,母亲的爱限制了他的自由,让他迫不及待地想离开这个家。他还有着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在第一次见到雅雅时,内心便生出了爱情的萌芽,但他心中认为他与雅雅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雅雅是他遥不可及的一颗星,但他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爱情的萌动,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刘春和的内心也有自卑、孤单和无助的一面,在公交车上面对公交车司机的言行,他下意识地选择逃避,拦住外婆与司机发生口角;在面试辅导班教师被拒绝时,他也是欣然接受,没有反抗。刘春和这个生动、真实的角色告诉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无论何种社会地位,无论身体是否健康,只要努力追梦,挑战自我,最终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外婆与刘春和以及她女儿的互动也是影片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动人之处。她是刘春和的外婆,同时也是刘春和很好的玩伴,带着刘春和一起打鼓排练、与人社交,无时无刻不陪伴在刘春和身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86.pd原版全文

外婆内心将刘春和与常人平等对待,会因为一些小事给予刘春和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在刘春和收到人生第一笔工资时,在刘春和自己做出牛轧糖时,不管事情大小她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夸奖。同时,外婆还会维护刘春和的尊严,在公交车上与司机争执,在辅导班为刘春和打抱不平,在乐团队友说刘春和是傻子时,外婆都会站出来说:“我再说一遍,刘春和是脑瘫,不是傻子!”她想要告诉所有人她的外孙只是一个生了病的正常人。外婆对刘春和充满期待和信任,在刘春和取得第一笔工资时叫他“有钱人”,在刘春和取得录取通知书时叫他“刘老师”,她在刘春和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总是给予刘春和鼓励和支持。外婆也是刘春和以及他母亲关系的调和者,她理解双方的难处,积极创造两人交流的机会,尝试消除两人间的误会。外婆的内心痛苦又内疚,认为自己缺席了女儿的成长,没有尽到当母亲的职责,对女儿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她对刘春和的关心也是弥补了自己对女儿的亏欠。

母亲陈露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角色,她关照和爱护刘春和的同时也为刘春和带去了伤害,她想要将刘春和留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但这份爱忽略了刘春和的情感需求,让刘春和觉得他是一只笼中之鸟。她内心自责、脆弱又敏感,她从不给刘春和过生日,害怕回想起难产的那一天,这种对生活的无力感,使她每日都处在崩溃的边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同样家庭的现状和复杂处境。与刘春和相映照,雅雅表面看似积极阳光,但是内心却处于迷茫的阶段。偶然的一次机会,她遇到了刘春和,通过慢慢地了解,她发现刘春和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自己所缺失的部分。影片通过雅雅与刘春和的相遇,展现了她对他的好奇、感情的升温,以及最终的逃避,由此映射出现实中对特殊人群的误解与偏见,鼓励人们给予特殊人群更多的温暖和支持。

三、视听语言:用纪实的视角呈现出挣扎和奋进

《小小的我》中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来拉近观众和人物的距离,使用手持镜头展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长镜头则展现人物生活的真实状态。刘春和的身体经常无法保持平衡,所以影片采用了与刘春和肢体动作相协调的手持镜头,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脑瘫患者的生活状态。比如,在影片开头刘春和站在天台上写遗书时,儿时躲在行李箱中时,以及在驾校飙车时,手持镜头的晃动将刘春和紧张、焦虑的心理直观地表达出来,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刘春和吃牛轧糖的镜头中,画面随着他摄入牛轧糖的量逐渐增多而抖动得越来越厉害,情感慢慢累积,情绪逐渐爆发,表现出刘春和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不甘。

除此之外,电影中长焦镜头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突出角色内心情感和复杂的性格,以及角色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在《小小的我》中也是如此,通过镜头的灵活切换,捕捉到刘春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像外婆对刘春和每时每刻的关心与保护。另一方面,在辅导班授课时,使用隐藏起来的镜头像是旁观者对刘春和猎奇、怜悯、恐惧、嘲笑的关注,这两种目光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意象化符号的使用也很独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刘春和引用袁枚的一句诗,苔花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稀少的地方,它与牡丹相比,并不华丽,但它却没有自暴自弃、放弃生长,而是努力盛开,绽放属于它自己的花朵。苔花正是对刘春和这一类人的写照,他们不被人们看好,在人群中渺小,但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也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无论自己多么平凡,都要在生命历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除此之外,刘春和卧室里的行李箱和骨架模型,是儿时的春和躲在行李箱中无意间听到父母说:“如果他真的走丢了,我们的重负就结束了。”那一刻,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心结,在他遇到生活中的挫败后,他都会将自己蜷缩在行李箱中,窄小拥挤的空间却让他拥有了久违的安全感;反观箱子外面,却是将他锤炼得千疮百孔的艰难人生路。房间中完整的骨架模型与刘春和的身体形成了对比,他抚摸着骨架模型,透露出对完整身躯的向往,夜晚他会抱着骨架模型进入行李箱中入睡,也许只有在那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刘春和吃糖时的场景也感动着无数人。那几盒包装精美的牛轧糖,是刘春和亲手制作送给母亲的礼物,但母亲因怀孕拒绝了这份心意。他望着糖果,将糖果不断放入口中,努力地想要将它咽下去,他发现自己连如此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于是许多情绪喷涌而出,此刻他对自己愈加厌恶,最终将充满爱意的牛轧糖变成自残的工具。牛轧糖对于刘春和来说不单单只是糖,包含着满满的爱的同时,也暗示着人生中所面临的考验。刘春和拼尽全力地去克服,最终还是事与愿违。同时,在刘春和要晕倒时着见了四肢健全的雷震子(刘春和曾经收养的一只三条腿的流浪猫),这也是他对来世能够拥有健康身体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使用从狭小到开阔的场景设置来体现刘春和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一开始最狭窄的行李箱,是刘春和在家中寻找安慰的私密小空间,父爱缺失、母爱不足,体现出他内心世界的柔软和脆弱。随着刘春和不断长大,他慢慢地走出这个狭窄的空间,进入校园学习,报考自己理想的院校,紧接着在暑假进入咖啡店打工,赚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资,再来,为了帮助外婆实现登上舞台的愿望,他走向舞台担任起鼓手的身份,直到最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让刘春和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丰富有层次的场景切换,记录了刘春和从敏感自卑到积极坚强的蜕变过程,记录了“小小的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大的世界”。

《小小的我》以平实的风格呈现出特殊群体的生存处境,客观冷静地展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认知和态度,有一定的反思性。影片不仅塑造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一刘春和,还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以他为代表的特殊群体。这些人内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公平对待,同时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刘春和的成长蜕变中,观众也能感受到亲情的力量。除此以外,影片通过长焦镜头和手持摄影,以及独特的场景设置,让观众更容易设身处地地理解特殊群体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这种不便所经历的艰难遭遇。刘春和身上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与美好,以及他面对挫折的韧性和对目标的坚持,给观众带来了积极奋进的力量。

《小小的我》:在挫折中活出自己的精彩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8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