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凝视解读

作者: 苟超

电影中的凝视解读0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一个女人自述的口吻向一个男人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而她的一生和这个看信的男人有着千丝万缕般的羁绊。影片采用内省式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引入到一段充满情感纠葛、内心独白与回忆交织的历程中。在电影中,女主人公不断以凝视的姿态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人的表情以及内心深处的欲望,这种凝视既是一种观察也是一种内省,既透露了主观情感的渴求,又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距离。小时候,女主人公趴在窗边透过窗户观察着母亲与周围邻居的相处;少女时期,她更加大胆地选择直接凝视。正是在这样既现实又梦幻的情境中,电影以一个女人的视角,记录了她从少女到死亡孤独的一生,其间的凝视不仅是对外界的观察,更是一种对内心情感的映射。观众对于男主人公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女子一生的凝视中。正如拉康所讲,凝视是欲望的投射。观众在凝视主体的时候,自己也成了被凝视的客体。电影中女人与男人的认识、相知、遗忘,也触动观众的自我审视。

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先看到了电影的男主人公,他无意中打开了一封信,而这封信的开头就让观众见证了两个死亡: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写信者。正是这双重的死亡符号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悲怆的色彩,同时也预示了男主人公与这位陌生女子命运纠缠的深层联系。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与凝视主题相互呼应,既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揭示,也是对观众进行精神层面审视的邀请。本文将运用镜像理论中的凝视对电影进行解读。

一、凝视阶段的想象 少女的想象

1930年的冬天,当少女得知北屋来了新租客,第一次从窗外母亲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了新租客的身份:是一位有文化的作家。她的内心世界便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位“有文化的作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神秘而耀眼的光芒。紧接着电影中出现搬家的场景,少女被满院子的书籍所震撼,对于将自己仅有的十几本书视若珍宝的少女来说,对眼前拥有这么多书的人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甚至还有些羨慕。少女将作家想象成头发花白的老人。然而当她与作家第一次见面时,作家却骑着摩托车,身着皮衣,和蔼地和她打着招呼。这和少女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从镜像阶段的想象界可以得知,想象界的凝视总是混淆真实与虚构、自我和他人的时刻,会将自己的想象投射到被羨慕的主体上。这时,少女对这位年轻且时髦的作家投射了自己的好奇与想象,在第一次不小心撞到作家怀里的时候,她就爱上了这个自己想象中的男人。在电影中,观众经常看到少女对于作家徐先生所居住的房屋的凝视,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同时也是欲望包裹着的地方。当她多次见到不同女人成为过客在这里来来去去时,她更加好奇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他的居所也都充满了自己的想象。作家从来没有留意过这位凝视自己已久的少女或者与之真正对视过,他总是以少女眼中看到的样子出现,而他的出现貌似也只是在少女的凝视中。

随着时光流转,六年后,当阔别北平六年的少女再次回到这里,拿着行李忐忑路过这个自己想象的院子时,她的内心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稚嫩无助的小女孩,她比儿时多了份自信。她的这种自信来自自己与作家身份的某种接近,作为男人与女人的平等接近。就如前面女人所讲,或许徐先生已经不记得“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的寡妇和她那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包括之前母亲过年去给作家送饺子,被女儿说成巴结,都可以看出六年前少女在作家面前是一个不自信的身份。当回到北平上大学的时候,她的身份与作家有了接近,但作家在她眼中依然保持着那种高高在上的神秘色彩,成为她追寻

欲望、寻求认同的符号。

六年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尽管少女有所准备,但两人在胡同交会时,作家大胆地凝视着少女,而少女则是一个害怕不敢回应的状态。这是作家第一次凝视少女,这里少女在徐先生的眼中俨然也已经成为欲望的对象。之后两人的第二次见面,少女则勇敢地回应了这个凝视,后续故事的发展就如满足少女儿时的梦一样,第一次作为女人走进作家的屋子,凝视欲望的满足其实也只是少女想象中的欲望的满足。作家出差离开北平,再次回来已经将少女忘记了,而少女还是继续凝视着他的生活,想象着他的生活,直到自己怀孕不得已离开。

二、镜中之像 同一地点,不同审视

“柏拉图曾经说过,人应该关照自己的灵魂,它是人的本质。但是灵魂需要映象来认识自身,因为它就像人的眼睛,唯独看不见自己。”(梁金龙《电影中的镜子》)而镜子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段话不仅为电影提供了哲学思考的起点,也揭示了镜子在影片中的重要象征意义。镜子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使得角色能够在凝视中看到自我,同时也模糊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对于作家的屋子,这个空间在少女的一生之中承载了多重意义。她在三个不同阶段都进到这个屋子,而每一次进到屋子,都和自己当初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进到这个屋子是帮管家收被子,少女感觉这个房间是那样的暖昧,穿过那面放满书籍的墙壁,她小心翼翼地着着墙上的书。第一次来到镜子前,她对自我进行凝视,而这种凝视是对童年梦想的一种想象。她看着镜子旁边的娃娃,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优雅的可以与作家接近的人。少女在镜子前的自我审视是对自己凝视欲望的一种投射,自己身上的欲望透过镜子被自己看到。

第二次进到这间屋子,少女以一种类似女主人的身份进来,这也是她第一次和作家一起进到这个想象中的屋子,很明显的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她再次穿过满墙书籍的墙壁,触摸着书本。这是对想象中的欲望的一种真实的抚摸。第二次站到这个镜子前,少女是害羞的,也带有一丝美梦成真的焦虑。然而同时出现在镜子里的,还有远处作家对少女的凝视,在这个阶段彼此都是欲望凝视的对象。镜子有时是自我的审视,然而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我们会混淆自我和他我,想象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而透过镜子投射出来,镜子所反映的是自己想象中的自己,就如站在镜子前的少女想象着作家如她爱

他般爱着她。

第三次再来到同样的房间,已为人妇的女人以一种洒脱的姿态游走在这个房间里。在这个被欲望包裹着的房间里,女人将自己定义为过客,她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也早已预料。当作家再次告诉她要出差时,她则显得从容、洒脱、神秘。第三次站到镜子前,她习以为常地佩戴首饰,这时的镜子成为她观察别人的媒介,她看到作家在她的钱包里放钱,站在镜子前无论看着自己还是作家,女人都显得无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89.pd原版全文

三次在镜子前不同的审视,是一个女人对于自己一生的审视,从少女时期的想象到少女情怀的满足,再到为人妇的无奈心酸,女人的不同情绪在不同时期也看到自己欲望的态度。在这三个阶段中,镜子作为意象不断重现,其功能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第一次的照镜子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想象,第二次的审视则是对欲望的满足,而第三次对欲望对象的投射则是现实的回应。

三、他者眼中的凝视 双重凝视

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是少女对于作家,包括他所在房间的凝视,少女是凝视的主体。然而,他者对于少女的凝视也意味深长,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双重凝视模式。在胡同相遇时,作家第一次对少女进行凝视,两人擦肩而过。当欲望对象成为欲望主体,两者身份互换,作为被凝视的对象的少女是开心和雀跃的。然后作为被凝视的对象,这种凝视的时间是短暂的,在下一个凝视对象出现,原来的凝视对象就会被遗忘,欲望对象的缺席则是一切凝视的前提。

电影中的凝视解读1

在电影末段,女人最后一次从作家房间走出来,看见了满头白发的管家。管家凝视着女人,认出了少女时的她。作为一个自己生命中的过客,却被其清晰地记得,而作家作为自己一生生命的主体却丝毫认不出自己,女人心里是温暖且感动的。在作家与女人最后一次在餐桌前吃饭时,作家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女人凝视着讲话的他,期待自己心中想象的答案,然而作家还是一无所知。在影片结尾处,作家看完整封信,他打开房门,看着远处的房子,主观镜头摇晃地穿过院子,停留在了窗户上,同样看到了趴在窗户前凝视远方的少女,将这份感情停留在孩子最纯真的内心深处。

双重凝视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角色内心的矛盾,更在于反映出社会关系中身份认同的模糊性。正如拉康所述,“凝视颠倒了主客体”,在凝视的过程中,每一个被注视者都同时成为注视者,而这种互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正是现代人情感世界中最为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命题。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重凝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反思的隐喻。通过他者的目光,女人不仅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现实中无法逃避的命运轨迹。她明白,无论如何努力去凝视、去追寻,真正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渴望的,终究只有自己。而那不断变换的凝视关系,正是她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探求自我存在意义的一面镜子。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尽管叙事上充满了倒叙与闪回的手法,但在情感表达上却始终贯穿着“凝视”这一主题。作家对女人的一生似乎毫不知情,而观众却通过全知的视角见证了她从少女到成年的每一次凝视、每一次回眸。纵观这部影片,陌生女人的一生充满坎坷与孤独:孩童时期失去父亲的阴影、少女时代因母亲远嫁而留下的空缺、梦想的不断追求与破灭,乃至于儿子的悲剧性死亡,都在她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无论是少女时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还是成年后在现实面前无奈的沉沦,凝视始终贯穿着她生命的始终。儿子既可能是她用来弥补情感缺失的一种媒介,也可能是她对作家那段未竟情缘的另一种投射。正因如此,儿子的离去不仅意味着她对作家渴望对象的最终消失,更是她在面对现实残酷打击时,选择以死亡来结束一生孤独与彷徨的必然结果。

影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观察者眼中的生活,更让观众在双重凝视的作用下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观众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反思之中。观众透过银幕,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无数次的凝视与被凝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被遗忘的情感,都在电影的暗示下得到了再一次的重构与认同。

影片通过对“凝视”这一主题的多层次展开,使得人物在不断被凝视与凝视他者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隐喻与象征意义的精神世界。而这种凝视机制的运作,无疑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充满欲望、疏离与孤独的世界里,每一个人究竟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影片结尾,当作家读完整封信,打开房门,看向远处那扇窗户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忽略的那些感情痕迹,也看到了那段被凝视、被遗忘的过去。远处的少女依然静静地趴在窗边,眼神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未来的迷茫,更是一种纯真的执着与希望。这种永恒的凝视,不仅将她的情感永远定格在最纯粹的年代,也让观众在那一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记忆的珍贵。

在最终的回望中,观众不只是看到了一个陌生女人坎坷的一生,更看到了每一个人心中那无法磨灭的渴望与孤独。正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凝视既是欲望的显现,又是内心情感的写照,它将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也将我们与自我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相触。电影在这层意义上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永远明亮的镜子,让每一个观众在凝视中找到了自我,也见证了那段无法重来的岁月。

电影中的凝视解读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8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