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下的同题书写
作者: 陈昱晓
李昉和李至在唱和诗中用匠心独运的思路来打破寻常人们的期待视野,将审美距离一次次地横亘在读者与诗作之间,有其独创性,有其新奇处。此思路与俄国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李昉和李至的唱和诗置换于西方文艺学的天空下,旨在分析二李唱和诗中的陌生化的原因以及表现。
一、结构方面的陌生化现象
“詹姆逊还指出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诗歌与散文不同的陌生化方式,即通过选择改变个别成分的‘微观’陌生化和通过组合改变排列顺序的‘宏观陌生化。”(《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对文本进行扭曲和延迟,可增强读者阅读的有感性。诗歌结构的陌生化并非诗人为了追求新奇而进行的无意义尝试,而是在诗歌发展历程中,为了突破传统、拓展诗歌表现空间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它使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让诗歌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通过陌生化的结构,诗人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世界,读者也能够在诗歌中发现更多未知的美好与深度。在李昉和李至的唱和过程中,对于诗歌结构进行陌生化处理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同一组诗之内,采用不同的律诗结构,以此来达到唱和的目的。例如,李昉在组诗《将就十章更献三首词虽愈拙诚即可矜或歌执事之风猷或导鄙人之情志愿宽捷给稍赐披寻》的其一和其三中均采用二六的诗歌结构。其一如下:
曾逢禅客话真如,福逐缘生信有馀。
谢傅儿孙皆干蛊,郑家姬妾尽知书。
稳辞高位身心泰,中立明庭势利疏。
只恐欲闲闲不得,绛弱重引入宸居。
其三如下:
野性从来只澹如,奉身求足不求馀。
清风明月三间屋,赤轴黄签一架书。
午睡爱茶鱼眼细,春餐费笋锦皮疏。
比惭多病仍多告,犹拟分司洛下居。
李昉在这两首诗中用开门见山的结构,均是将思想中心放置首联,定好全诗基调,其余三联均是对首联诗意的延伸。其一首联“曾逢禅客话真如,福逐缘生信有馀”就交代对自身生活的之情,又在余下几联中从圆满和美的家庭氛围和位高权重的社会地位来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惹人艳羨。其三首联“野性从来只澹如,奉身求足不求馀”说明自身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剩下三联就展现了自身理想生活状态。这种结构可以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明晰诗歌的思想。
李至在组诗《小子祇自夜来风气又作肿连颐颔热发心脾无以豁其烦襟徒自乐于酣咏旋书在纸不觉成篇又获五章皆依前韵达诚而已何足为诗而惜经苦心忍作弃物入门遽绝既缘知己之获伸束手终降尚以疲兵而再战三思无取一笑有馀昔汉室大将军有长揖之客今我朝大丞相有属和之生皆一时之美也不亦可乎》的其二、其三、其四中采用的是纵横式的诗歌结构。其二如下:
自怜何幸少人如,不幸如人亦有馀。
贱日身安长欠学,荣时眼病却多书。
含毫终是冥搜拙,展卷仍惭博览疏。
最抱平生一般恨,累茵独享若为居。
其三如下:
夏口曾游意豁如,看山寻水二年馀。
头陀碑字残须补,崔颢诗牌暗又书。鹦鹉洲中芳草遍,鹭鸾亭畔野烟疏。
可怜陶侃当时柳,犹有孙枝绕旧居。
其四如下:
此心未足便何如,官职于君不啻馀。
辇下十年前进士,省中四品次尚书。
曾陪国相裨时少,亦掌王言属思疏。
终乞分司洛阳去,就泉依竹水南居。
李至以时间为线索,写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情状,在历史的长空中聆听古迹的回声,这是属于纵横式结构中的横式结构。同时,这种横式结构对应诗题中的“昔汉室大将军有长揖之客今我朝大丞相有属和之生皆一时之美”,今昔对比,表达对李昉的爱戴与尊敬之情。
在上述中,李昉采用了二六式的总分诗歌结构。读者在不断理解余下三联传达出来的每层含义的同时,又不断将目光侧重于首联的主题上,造成一次又一次的阐释循环,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往返交错,相互作用,得出较为符合历史环境的解释。李至所采用的纵横式的诗歌结构,这种诗性思维有利于对自我进行透彻且准确的剖析。这种结构性的对比对情节造成延宕,对审美高潮进行制动,迫使读者的阅读感受延长,冲击力大为增强。诗歌结构的陌生化使得读者体验进阶为曲线化,避免了直上直下的阅读感受,极大地丰富了作品情节,滞缓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提高了作品的可感性。
二、诗歌立意的陌生化
在李昉和李至的唱和交往过程中,不乏对同一主题进行反复书写,以“穷形尽相”的态度大大丰富了组诗的内容,以此达到立意的陌生化,使得组诗的格局更为开阔。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叙述视角的变换会带来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变换立意,有利于形成文本迷宫,从而获得阅读感受的丰富与驱动,驱逐由文本中的唯一叙述视角所带来的自动感与机械感,有利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文本和进一步地欣赏事物。例如,李至的《东海徐公挽歌词》这五首组诗主要是为祭奠徐玹而作。其一立意于总体概述徐玹一生的命运,其二立意于讲述徐玹挚友兄弟情谊,其三立意于赞许徐玹的学问和治学态度,其四立意于讨论徐玹的著述,其五书写悼念之情。李至在叙述的过程中做到有意识地变换叙述视角,通过几个局部视角来观照、描述徐玹,使得读者对徐玹的整体概况的认知经受“阻滞”,产生交错式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徐玹有着鲜活的感受。再如,李至的《所苦之中无以遣闷更题新竹别献五章幸赐披览》这组诗虽每首均提及竹,但运用了多重视角的转换:其一中的“旧根今岁移才活,新笋前春出便过”,突出竹的好养易活、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其二中的“乾繂坠莎何用扫,嫩根撑砌莫嫌妨”,写竹子各个阶段的生长形态及养护建议;其三中的“蜗牛舍畔幽丛小,行马门中翠影寒”,写竹子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其四中的“三冬翠色终难犯,五月秋声早已闻”,写竹子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其五中的“疏丛宜少不宜多,多后盘根不奈何”,又写栽种竹子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所产生的后果,给人警示。五首诗融合一体,又各自为章,将竹子的生长形态、自然习性、环境美化、精神节操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诗歌立意的陌生化,完成阐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0.pd原版全文
诗歌立意的陌生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立意手法,升华了传统组诗中对于某一事物的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单一叙述形式,打破常规的语言习惯和使用方式,创造出新颖、独特、富有张力的诗歌语言,使读者在文本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和“变形”。这种方法可以使得诗歌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奇的阅读和审美体验,从而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李昉和李至在诗歌创作中对于语言的凝练以及所产生的意境有着深层的思量,诗歌语言虽浅白如话,平易畅然,但绝不是未经锻炼堆砌而成。陈言出新意,平易求新奇,正是二李诗歌中语言锤炼陌生化的着力点。其主要可分为修辞方面和用韵方面。
(一)诗歌修辞方面
李昉和李至的诗歌的风格虽大体有平淡之感,但在修辞的运用上却时有新意,给人机警之意,可供后人欣赏模仿。二李诗歌修辞方面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李昉和李至往往利用喻体本身特征来使事物更为活灵活现。在形式主义者们眼中,日常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变得自动化、习惯化,人们对其意义的感知变得麻木,因此需要打破这种语言的自动化,使读者重新关注语言本身的质地、节奏、韵律等形式要素。诗人通过对叙事语言进行扭曲、变形、重组等操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遭遇阻碍,从而延长感知的过程,进而更加敏锐地感受到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而比喻则是对叙事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李昉《小园独坐偶赋所怀寄秘阁侍郎》中用世人皆知皆用的“青钱”来形容砌苔的大小,后半句用“绿玉”来指竹林的繁盛茂密,使人更为形象可感;李昉《将就十章更献三首词虽愈拙诚即可矜或歌执事之风猷或导鄙人之情志愿宽捷给稍赐披寻》其三中用“鱼眼”来形容茶烟的大小。诸如此类,诗人积极运用喻体特征指代客观事物,以此达到陌生化的目的。
二是李昉和李至常常用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来组建唱和诗的内容,然而这些寻常事物到了二李的笔下与通感和拟人糅合一体,让文学摆脱了日常语言的平庸与乏味,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此达到二李诗歌修辞层面的陌生化。例如,李昉《独赏牡丹因而成咏》以拟人化的手法对牡丹的姿态进行润色,以触觉写视觉,这种由通感和拟人带来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得词性更为灵活,并真切仔细地体现二李心绪的流露,打破读者原有“机械化”或“熟悉化”层面的同时,也产生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二)诗歌用韵方面
本节以李昉和李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二李诗歌的韵脚分布和频次按照平水韵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在广韵十六摄中进行类比分析,旨在分析二李用韵的基本概况,以期总结出二李所处的宋初时期的官话语音特点以及二李诗歌中用韵的个人化特征。
1.二李诗歌基本为平声韵,且无入声韵,具有地域特色
赵蓉和尉迟治平的《晚唐诗韵系略说》中归纳整理出晚唐诗歌用韵共二十六部,其中,平声占十七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至宋初,平声韵部所占比例较大,使用次数较多。二李在诗歌用韵中,除唱和诗即李昉在《对海红花怀吏部侍郎》所用寘韵为去声,李至在《奉和对海红花见寄之什》中所用夺韵为上声外,其余诗作均用平声韵,并且在四声押韵方面较为严谨,不同韵之间界限较为分明。此外,河北地区属于北方官话区,语调较为平缓,少有重音。李昉是河北正定人,正定话的声调特点为:“古入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古入声清声母字今多数读阴平。”(贺巍、钱曾怡、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属于典型的北方官话。同时,朱秀兰在《石家庄市区方言语音和古音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河北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地域方言分阴阳平声,没有入声音调的存在。这恰好佐证了在二李诗歌中无入声韵存在的地域合理性。
2.二李诗歌中没有江摄和曾摄,且多用宽韵和中韵
以《广韵》十六摄为标准对二李诗歌进行分类,可得二李诗歌中没有涉及江摄和曾摄的诗作。在王力《汉语诗律学》中,根据三十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宽韵和中韵是指韵书中包含字数多和较多的韵部。窄韵是指韵书中包含字数少的韵部。险韵则是指险僻难押的诗韵。二李用韵较为保守谨慎,且多用宽韵和中韵,少用窄韵和险韵。二李在诗歌中常常一韵到底,诗作中间基本不换韵,因而在韵部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宽韵和中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符合二李将日常生活中随处风景入诗的习惯,将表达内容丰富化、扩大化。
二李诗歌用韵方面的陌生化,通过打破常见韵脚搭配、运用特殊韵部以及创新韵脚疏密安排等方式,结合自身的家乡地区特色和用语习惯,增强自身诗歌韵脚的艺术独特性和感染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让诗歌在韵律层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不断激发读者对诗歌语言艺术的探索热情。
古添洪在其《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中正式提出运用西方系统性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阐发中国文学的宝藏。这种阐发理论,互证互释,开启洞察古典诗歌独特魅力的新窗口,成功地打破了读者对诗歌的常规期待,延长了读者对诗歌的感知过程,让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不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开启了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本文正是从此角度出发,分别从诗歌的结构、立意和语言三大方面来探讨二李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以期打破人们对于二李诗歌中的心态趋于清净内向而乏飞动壮阔之势的固有印象,用发展的、跳动的审美认识来看待二李诗歌,从而激发读者源源不断的审美感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