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经纬

作者: 杜寅海

智慧的经纬 0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浩瀚星河中,诸多名师佳作宛如点点繁星,其光芒熠熠生辉,隔着几千年的时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廊和精神空间。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靠一支笔走下来,并用美元润笔的中国文人,林语堂在双语写作和翻译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在海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林语堂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留下的“文化瑰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

林语堂妙笔生花,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可圈可点,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林语堂把高深的中国哲学文化编译到海外,将《道德经》《尚书》以及中国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中国文化典籍演绎成《中国的智慧》等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案头读物。经由林语堂先生的译笔,万世师表的孔子、道法自然的老子、逍遥自在的庄子、豪放洒脱的李白、忠贞不渝的屈原等人进入了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浓缩成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人格表征,使西方读者将其引为精神知音,让西方世界一探“智慧的经纬”。这种成功的跨文化书写艺术和传播方式在我们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尤其值得深刻反思。那么我们不禁会提出一个疑问,这本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的智慧文化的书,究竟是如何编译的呢?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是否有章可循呢?其中包含了哪些编译逻辑和文化意蕴呢?

一、思想流派的重要性

《中国的智慧》为什么将《道德经》安排在了最前面?为什么对老庄的思想的诠释写在书的最前面章节?那就不得不提到其重要性了。林语堂认为,“如果有哪本书可以说本身为我们阐释了东方精神,或对理解中国人的行为特征非常重要,包括实际上‘那些隐秘的方面’,这本书就是《道德经》如果有哪本书提出反对现代人五花八门的活动和无用的忙碌,我又会说是老子的《道德经》。这是世界哲学中最深刻的书籍之一”。道教和佛教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作者认为,对于这个好斗的现代世界的即时问题而言,读老子的著作要比读孔子的著作更为重要。

重要性原则无疑是林语堂在编撰《中国的智慧》一书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中西方社会都处于混乱状态,人文学科也面临着低迷的境况。林语堂在《中国的智慧》开篇第一部分《中国的玄学》中就提出“我认为,现代世界的混乱是因为生活节奏哲学或者任何与其相似的遥远思想的完全缺失,而这些内容可以在老子和他出众的门徒庄子那儿看到”这样的看法。林语堂深刻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对于生命的节奏、内在平衡和和谐的追求变得非常重要。西方社会在面临工业化、现代化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时,缺乏一种能够指导人们生活节奏的哲学体系;而中国的智慧恰恰提供了一种与这些社会问题相呼应的思想体系。所以,林语堂将老庄学派“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等道家思想编排在最前面,以求用中国智慧唤醒读者对当时混乱社会的思考。

曾国藩曾经潜心苦读《道德经》《南华经》这些道家与佛学典籍,想要凭借这些智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然而,书籍只是他心灵之旅的一种工具,真正使他个人转变的是他心态的变化。他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又领军作战,用法家的严刑峻法来治军治民。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双重影响,让他的思想变得僵硬。而且他性格刚硬,让他在旁人眼中显得缺少宽容与器量。久而久之,他难以与周围的人达成共识,最终被排挤出去。在深刻的反思中,他汲取了道家的无为与辩证的智慧,真正领悟了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的哲理。他领悟到,那些性格过于刚强之人,往往难以承受外界的挫折,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失去了人性本有的弹性。相反,那些看似柔弱却能脚踏实地的人,却能在社会的洪流中捕捉到机遇,成就非凡人生。

此外,林语堂还介绍了儒家、墨家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道家强调自然规律和无为而治,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节用等思想,这些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因此,林语堂极可能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重要性和代表性进行编排。他也许想将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智慧的内容放在重要位置,以便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到这些文化的深邃。

二、体裁呈现有分类

体裁是指所有艺术作品的类别和样式。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提出的审美任务,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林语堂《中国的智慧》之中就有摘选了不同体裁的作品。

首先是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道德经》《孟子》《庄子》等,这都是先秦时期的散文。全书前两部分《中国的玄学》和《中国民主文献》,所选取的是来自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文章以及《尚书》中的选篇,均属于先秦散文。其中,老子、庄子、孟子、孔子等人的文章属于先秦诸子的哲理性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记专人专事;而《尚书》中的选篇则属于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

其次就是诗歌,属于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能够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第三部分《中国诗歌》,包括了古代诗歌、民间诗歌、戏剧诗等多种类型。其中,有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古体四言诗歌,有屈原代表性的楚辞《大招》,有“诗仙”李白的多首代表诗作,体现出中国诗歌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风格及其特色。此外,林语堂还选取了中国人所熟悉的孟姜女的传说,并且以“鼓词”即中国民间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用诗意的语言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忠诚,是对人性中美好的部分的赞美。林语堂选取的流行的中文戏剧选段《尼姑思凡》,属于戏剧性诗体,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式雅谑和非宗教态度。其语言运用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唱词生动、形象、夸张,独具特色,既符合戏曲表演的特点,又能够深入人心。其诗意的唱词颇具感染力,反映了古代女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人性的觉醒与追求。仅在《中国诗歌》这一章节,就囊括了多种诗歌类型,可见林语堂选材之广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1.pd原版全文

随后,第四部分《中国人生活随笔》,林语堂介绍了中国优秀且典型的短篇故事以及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其中,这些短篇故事又包括与《圣经》故事类似的审判故事、有趣的民间故事、典型的鬼怪故事以及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些都在以故事化的口吻向世人颂扬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在中国文学史上,《浮生六记》堪称奇书。与此前的小说或散文相比,它在题材或形式上都显得别具一格,无心立异而自成特色。以一个毫无名气的作者,随意抒写一些家常琐事,却能压倒翰墨老手的刻意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一种耐人品味的文学现象。书中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洞察上。林语堂将《浮生六记》编译进来,以现实中的爱情和婚姻为生活主线,重现了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读来让人甚是感慨,让西方读者体味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通人的百态人生。

智慧的经纬 1

最后,第五部分《中国睿智与智慧》,选取了古代文本中优秀的哲学家寓言、中国诗人家书、鲁迅先生的醒世语以及流传广泛的百句谚语。这都属于篇幅较小但哲理深刻的文字,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读者读起来颇受启发,耐人寻味。寓言故事,它们短小精悍,却储藏着深刻的道理,传播着领悟人生的真谛;家书,则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传递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名言警句,是智者的智慧结晶,闪耀着人类思想的火花;而谚语,更是民间智慧的体现,是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生活实践。这些思想内容都会代代相传,让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启示。这些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留下的财富,能为后人提供指引。如此,这些寓言故事、家书、名言警句和谚语可以归结为文化传承的瑰宝或中国人千年传承的智慧。

三、历史阶段有先后

林语堂在《中国的智慧》一书中,确实在某些章节中采用了按照历史阶段或时间顺序的编写方式,系统地展现中国的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这样的编写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和变迁。

总的来看,《中国的智慧》这本书从其历史阶段编写原则来看,大体上是从古代到近代的顺序进行叙述。例如,开篇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汉唐的文化繁荣,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最后涉及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等。

首先,本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此引出孔孟老庄等哲学家思想流派。这些时期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阶段,林语堂通过对这些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进入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林语堂关注到这些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变迁。他想将这些时期的诗、词、戏剧、谚语、家书等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以及这些时期在哲学、宗教、思想和生活状态等方面的进展,介绍给西方读者。

最后,林语堂将视角转向近代以来的中国。考虑到近代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变革时的文化反应和转型的时代背景,他也关注到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文化运动以及与现代世界的接轨过程,于是将鲁迅醒世语和一些引人深思的谚语介绍给西方读者。林语堂《中国的智慧》一书中鲁迅醒世语与百句谚语所传达的中国智慧涵盖了社会批判、人性反思、道德教育、为人处世、生活智慧以及社会观察等多个方面。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这样的编写方式,林语堂在《中国的智慧》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连续性和变迁过程。线性的历史阶段的排布能够让读者产生通顺的阅读感,不会产生从古代直接到近现代再到古代的转变,能够减少时代转变带来的割裂感,使得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自《道德经》之玄妙,至孔孟庄之儒道深邃,诗词歌賦之韵律悠扬,寓言故事与生活随记之趣意盎然,再至家书谚语之生活哲学,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智慧的博大精深。这份智慧,宛如涓涓细流,渗透于生活每一道缝隙,难以言喻其全貌,却又无处不在,熠熠生辉。对于渴慕探寻古老中华智慧之光的你,或许正面临书海茫茫,无从择取的困惑。而林语堂先生的《中国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指引着迷航者前行的方向。它引领你初步领略那些经典智慧的轮廓,进而指引你深入研读,逐步沉浸于那浩瀚的智慧海洋。

林语堂先生,不仅为翻译之大家,更是编译之高手。他在翻译中华智慧之时,不止于文字的简单对应,而是深入思想流派的精髓,考量多种体裁,遵循时间脉络,精心挑选文本,巧编巧译,使翻译与编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于《中国的智慧》一书中,林语堂先生别出心裁,各章节错落有致,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智慧和独特魅力。他以生动的笔触,引领读者领略超然的智慧、道德的源头、盎然的诗意、人生的哲理与千年的传承,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此书,实为向外界诠释中华文化瑰宝,彰显其不朽智慧的上等佳作。

智慧的经纬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