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油画形式语言研究

作者: 梁泽飞

中国写意油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深邃内涵,与西方油画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技法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体系。从精神层面追,它深受中国传统写意美学的熏陶,同时也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中汲取灵感;在表现形式上,笔触与笔意、色彩与情感等方面独树一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视域的外化。在美术史研究上,中国传统写意美学源远流长,“意在笔先”等理念贯穿千年,为中国写意油画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根基。西方表现主义艺术则为中国艺术家在油画创作新的可能性中打开了新视野,其对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启发中国写意油画突破传统写实的束缚。

一、中国写意油画精神的溯源

(一)中国传统写意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以形写神”“意在笔先”,追求不同于西方造型理念的精神表达。从先秦道家的“大象无形”,到唐宋绘画对意境的追求,都体现了中国写意美学对精神境界的探索。这种美学观念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为中国写意绘画的精神内涵奠定了基础。例如,南宋画家梁楷和清代画家朱聋、石涛、恽寿平、郑燮的绘画,以简洁而夸张的笔墨,传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与精神气质,为写意油画提供了对物象进行主观表达与精神提炼的范例。

(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启示

西方表现主义艺术兴起于20世纪初,强调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反对对客观世界的如实描绘。例如,爱德华·蒙克的《呐喊》,通过扭曲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宣泄出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这种对主观精神的大胆追求与表达,与中国传统写意美学在精神表达上有相通之处,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它启发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写实油画的束缚,更加自由地运用油画材料和技法,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再如,朱德群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鲜明、夸张、对比强烈的色彩。他受到西方表现主义色彩观念的启发,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创作意图主观地调配色彩,强化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雪景》系列作品中,他以低饱和度的蓝、黄白作为画面大色调,通过色彩与笔触层次的对比与呼应,营造出雪、木、山、天、地之间的梦幻景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自我感受与思考。

(三)中国写意油画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油画传入中国,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本土的写意精神融入油画创作。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率先探索,使中国写意油画初具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既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的精神特质。

罗工柳回国后,其绘画创作发生了淡化叙事性、强化抒情性,淡化再现性、强化表现性,淡化写实性、强化写意性的整体性变化。他将传统绘画中的书法性用笔及“意象造型”等手法应用于创作实践中,在风景画的即兴写生中提出“笔中有神,色中有气”。罗工柳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的“罗工柳工作室”于1960年改为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他积极探索油画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结合,他认为油画应融入中国传统写意精神,通过笔触、色彩、构图等表达情感与意境,将民族文化内涵注入油画创作,使中国写意油画的精神内涵更加趋于丰富与成熟。罗工柳在1961年第4期《美术》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变》,文中特别强调“从外国到中国,这是一大变”,体现了他对油画民族化、写意化的思考。

二、中国写意油画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笔触与笔意

笔触是艺术创作者运用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在中国写意油画中,笔触不仅仅是塑造形体的手段,更承载着深厚的笔意,成为传达情感与精神的重要媒介。与西方传统写实油画追求细腻、平滑,以隐去笔触痕迹来呈现逼真物象的方式不同,中国写意油画强调笔触的书写性与表现力。

艺术创作者通过轻重、缓急、疏密、干湿等不同笔触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这类似于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用笔之道,讲究一气呵成、气韵贯通,使画面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艺术创作者以笔为媒介,将内心的情感、对物象的感悟融入笔触之中,让观者能够透过笔触感受到艺术创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绪起伏,实现心灵的共鸣。

(二)色彩与情感

色彩在中国写意油画中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它并非对客观世界色彩的如实复制,而是艺术创作者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有力工具。艺术创作者依据自身的感受和创作意图,对色彩进行大胆的解构、概括和重构,使色彩超越了其描绘物象的基本功能,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语言。

当表达热烈、欢快的情感时,艺术创作者会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营造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画面氛围;而在表现宁静、悠远的意境时,其则多采用淡雅、柔和的色调,如淡蓝、浅绿等,以色彩的和谐搭配来传达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不同于根据客观物象分析色温进行色调的再现,而是将客观物象变成供自我情感表达而参照的模特。例如,在描绘深秋山林的清冷时,艺术创作者可能会将原本的色彩降低纯度,主观地拉大虚实关系,用沉寂的冷色系描绘情感。这种色彩的夸张运用突出了艺术创作者内心的精神表达,让观者更能深切地透过画面走进艺术创作者的内心,感受到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色彩的主观性表达使中国写意油画摆脱了客观色彩的束缚,更自由地展现出艺术创作者内心多样的精神世界。

(三)空间的重构与平面压缩

在空间表现上,中国写意油画打破了西方传统油画的焦点透视法则,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和意象空间观念,对画面空间进行重构与平面压缩,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意境。

西方焦点透视追求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视觉真实的三维空间幻觉,而中国写意油画则更注重主观感受和画面整体的形式美感。艺术创作者通过散点透视,将不同时空的物象组合在同一画面中,使观者的视线可以在画面中自由流动,不受单一视点的限制。同时,艺术创作者对画面进行平面压缩,弱化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强调物象之间的平面构成关系。例如,在一幅描绘城市街景的写意油画中,艺术创作者可能会将远处的高楼、近处的行人以及街边的店铺等不同距离的物象以近似平面化的方式排列在画面上,通过大小、疏密的变化来表现空间层次,而不是依靠传统的透视原理来塑造深度。这种空间的重构与平面压缩,使画面更具装饰性和形式感,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构建画面背后的空间世界,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四)形象的简化与变形

中国写意油画在形象塑造上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如实描绘,而是通过简化与变形的手法提取物象的本质特征,以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艺术创作者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物象时,会对其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舍去烦琐的细节,保留最能体现物象神韵的部分。例如,在描绘人物时,艺术创作者可能不会细致地刻画人物的面部五官和身体的每一个细节,而是用简洁的线条和概括的形状来勾勒人物的大致轮廓和动态,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情等关键特征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同时,为了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和艺术观念,艺术创作者还会对形象进行适度的变形处理,如将人物的身体比例进行夸张,或者对物体的形状进行变形,使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变形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物象的深刻理解和主观感受,通过夸张、扭曲等手法使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从而引发观者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展现出中国写意油画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对笔者绘画创作的影响

(一)创作题材

在深入研究中国写意油画形式语言之前,笔者的创作题材虽广泛,但缺乏深度的文化挖掘。随着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笔者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宝藏上。古建筑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承载者,其独特的结构、精美的雕饰以及岁月沉淀的韵味,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创作素材。每一处飞檐斗拱、每一块古老砖石,都蕴含着先辈的智慧与审美,通过油画的形式将它们呈现,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与传承。

敦煌壁画中灵动的飞天、庄严的佛像以及丰富多彩的经变故事,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与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这个神秘而绚烂的艺术世界深深地吸引着笔者,于是笔者创作了《古韵新声:敦煌之映》(如图1)。在画面中,九色鹿作为敦煌壁画的经典形象,象征着善良与正义、勇气与智慧、和平与长寿。莫高窟九层楼巍峨矗立,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千年岁月的沧桑。画面右上方,反弹琵琶的伎乐天灵动飘逸,以独特的姿态飞舞在数不尽的仙山之中,展现了敦煌艺术的浪漫与奇幻。九色鹿、九层楼、伎乐天,三者交相辉映,在一个平面内共同描绘出敦煌艺术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这些元素的融合,打破了古今对话的结界,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油画语言下散发着新的魅力。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这一人类璀璨的文化遗产得以弘扬。

图1梁泽飞《古韵新声:敦煌之映》 1 9 6 × 1 3 8 0 m 2025

中国写意油画形式语言研究0

(二)艺术语言

在过去,笔者的创作常常陷入对客观物象逼真再现的泥沼,过于追求画面与现实的相似度,却忽略了艺术更为本质的情感表达与审美创造。《山林交响曲》这一写意油画作品的创作,成为笔者摆脱这种困境的重要契机。

在《山林交响曲》(如图2)中,笔者取材于秦岭,摒弃了对山林景色的如实描摹,转而从主观感受出发,运用所学的形式语言进行大胆创新。在色彩的选择上,笔者以冷色为画面主色调,用蓝色、绿色的交织,营造出山林的静谧与深邃。这不同于对自然色彩进行照搬,而是基于内心对山林之景的独特感受与意境表达。在画面构成上,点、线、面的巧妙组合成为营造氛围的关键。笔者用灵动的笔触形成点,表现大小树叶之间的韵律。同时,笔者学习中国画中的表现手法,用豌蜒的线勾勒树木的轮廓与山势的起伏,用不同形状的面来区分山林的层次。这些元素的运用并非为了再现客观物象,而是为了在画面中构建一个充满意境与节奏感的艺术世界,就如同交响乐中的各个音符,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共同奏响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艺术赞歌。

图2梁泽飞《山林交响曲》 1 5 0 × 1 5 0 c m 2024

中国写意油画形式语言研究1

通过对《山林交响曲》的创作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摆脱客观物象再现的束缚后,能够更加自由地运用形式语言,借助审美感知与主观能动性对画面进行重构。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让笔者的作品不再是现实世界的苍白复制,而是充满意境与情感的艺术表达,真正实现了从描摹现实到创造艺术的跨越。

中国写意油画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融合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与西方油画技法,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其精神溯源、表现形式及当下发展态势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写意油画既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又不断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创新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写意油画应继续坚守本土文化根基,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语言和深刻的写意精神内涵,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艺术舞台与国际艺术市场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