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作品中的女性观及其局限性

作者: 孙佳琳 王子宁

李渔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别于同时代大多数人对女子的规训和苛责,她们学文知理、大胆前卫、敢爱敢恨、充满追求。同时,李渔对女性也有他自己的审美标准,体现着他独到的女性观。

一、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

李渔作品中体现了他特有的女性观,他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有着独特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对外在美、内在美的评判标准,以及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一)对外在美的追求

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李渔认为选姿第一,在肌肤、眉眼、手足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审判标准。例如,在肌肤方面,李渔认为“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其中的“色”即肤色,他认为妇人的肤色以白色最为难得。这也体现了李渔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整体审美,他们喜欢的是那些养在闺阁之中从不风吹日晒的富家小姐。再如,在手足的选美标准上,李渔认为相女子应最先相手,手关乎女子一生的灵巧与笨拙、荣华与枯槁。

除了女性的长相外,李渔对妆容也有着一定的标准。他盘点了女性发髻的演变,强调嗅觉对女性美感的作用。同时,他不认为涂脂抹粉是对女性容颜的污染,相反,美人略施粉黛,更能增娇益媚。可见,李渔对女性的外在美有着一套完整的评判标准。

李渔对女性外在美的标准在其作品《连城璧》中有所体现。书中何小姐顾盼生姿的眉眼、三寸不到的足、柔若无骨的腰肢、纤纤的玉指,以及自带的幽香,这些外在美的描述都符合李渔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

(二)对内在品质的追求

李渔认为女性对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外表上,还要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学识修养,要通达明理,也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涵养。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首先认为女性要有态度,“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这里的“媚态”不是妖媚,也不是迎合和引诱,而是一种风采神韵,就如他所写的春游避雨的村妇,不骄不躁、气度非凡、涵养深厚。

其次,李渔肯定了女子的受教育的权利,他认为女子的技艺以吟诗作画为上等,之后才是丝竹歌舞;他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与男子因官得祸后慨叹不要读书做官同理。李渔说:“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妇人读书习字,所难只在入门。入门之后,其聪明必过于男子。”他还对女子如何学诗提出建议,“欲令女子学诗,必先使之多读,多读而能口不离诗”,他将此应用于自己的女儿身上,他的女儿能诗会文、熟于作诗,是对传统封建思想的一种突破。

李渔作品中的女性观及其局限性0

李渔赞赏富有才智的女性形象。例如,《风筝误》中聪明伶俐的淑娟,她善于化解矛盾,能言善辩又察言观色,很会哄父亲开心。爱娟恼怒,对柳氏母女二人出言不逊,淑娟则会劝导:“你与妹子原是和气的,不要为这几句闲语,就成了嫌疑。”再如,《意中缘》中妓女出身的林天素,她女扮男装参加杨云友的择婿考试,诗书作画样样精通,顺利通过了考核。林天素这一人物形象,打破了人们对妓女以色示人的刻板印象,充分看出李渔对女性智慧的肯定与赞扬。

李渔作品中的女性观及其局限性1

(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李渔在作品中力求女子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他在《风筝误》中借韩琦仲的择妻标准,将自己喜爱的女性标准表露出来:“但凡妇人家,天姿与风韵两件都少不得…就是天姿、风韵都有了,也只算得半个,那半个还要看他的内才。”李渔借着韩琦仲的口立志,提出了内外统一的审美要求。这一点也体现在李渔对自家姬妾的要求上,他说“使姬妾满堂,皆是蠢然一物,我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是何异于入狐狸之穴,舍宣淫而外,一无事事者乎?”李渔不仅要姬妾的美色,更要她们了解自己想什么、要什么,能和自己聊到一起,能与自己精神互通。这与现代的择偶标准类似,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思想。

二、对婚恋与贞洁的矛盾心理

李渔持有超前于时代又无法完全脱离时代局限的女性婚恋观和贞洁观,他既提倡自主、自由,又反复强调“守贞”的道德准则,体现着矛盾又

复杂的心理。

(一)矛盾的婚恋观

李渔对于婚嫁的观点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推崇封建制度下的父母之命,如《十二楼》中的《夺锦楼》,讲的是钱小江与妻子边氏在为女儿选婿上意见不合,闹到官府,最后以“官为民之父母”为理由公开选拔良婿;另一方面李渔又主张婚恋自由,塑造了大胆追爱的女子,如《合影楼》中屠珍生和玉娟不顾家人反对,即使有高墻相隔也要相爱,并最终圆满的结局。李渔对自由恋爱充分肯定,这无疑是挑战了封建教条的权威性。

同时,李渔也揭露了当时婚姻制度的弊端。由于古时闺阁女子甚少出门,很多时候都是在新婚当天才见到男方第一面。对此,李渔在《连城璧》中感慨道:“美妻嫁了丑夫,才女配了俗子,止有两扇死门,并无半条生路,这才叫做真苦。”他控诉了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礼教秩序森严的时代,李渔对同性之情也进行了歌颂。在《怜香伴》中,崔笺云在庙里偶遇曹语花,二人互生情愫,崔笺云设局将曹语花嫁给丈夫做妾,为的是自己与曹语花可以长相厮守。崔笺云和曹语花同性相恋重在“情”,而李渔是重情之人,他说:“人为情死,而不以情药之,岂人为饥死,而仍戒令勿食,以成首阳之志乎?”以情未得而生的病,只有情才可以解,李渔在作品中给了女性自由,给了她们选择爱情的机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8.pd原版全文

李渔作品中的女性观及其局限性2

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连城璧》的序言却把李渔包容同性恋当作缺点,“甚至把同性恋当作‘义夫节妇’来表彰,大唱赞美诗。这些都属集中败笔,反映了李渔思想上落后的一面”。从重情论的角度看,这种看法恰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李渔作品中进步的一面。

(二)矛盾的贞洁观

李渔的贞洁观也分为两个角度:未婚女子的贞洁和寡妇再嫁。李渔认为闺阁之中的未婚女子要洁身自好、从一而终,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坚守和继承。在《合影楼》中,路公让女儿锦云与屠珍生悔婚,得知锦云因此病体越重,最终本着“从一而终”的想法,无论如何也要让女儿锦云与屠珍生完婚。然而,贞洁的道德标准从不约束男子,他们可以嫌弃发妻、另娶新欢、填房纳妾,却要求女子从一而终,给她们套上道德枷锁。

但从女子再嫁的角度出发,李渔又是极力肯定女子再嫁的。在《连城璧》中,寡妇曹婉淑看上了吕哉生,主动找媒人去说媒,诱得吕哉生对她念念不忘。吕哉生在妓妇的设计下错娶了还拥有“完璧之身”的乔小姐。但李渔也没有因为贞节问题就让曹婉淑退缩,反而替她请了一位能说会道的殷四娘做中间人,帮助曹婉淑与吕哉生完婚。在寡妇再嫁的观点上,李渔给足了她们底气,让她们有机会、有胆识去追求自己心中所爱。

三、李渔女性观的局限性

李渔从小被儒家经典、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影响,即使是这样,他所提出的女性解放观点与当代女性观是有一致性的。然而,站在当代视角去看李渔的思想,还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

(一)鼓吹女子缠足

李渔提倡女子缠足,对“三寸金莲”赞赏备至,“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用之在夜者也”。当时的社会审美也是如此,同一时期的小说在描写女性形象时,“三寸金莲”的十分重要。例如,《金瓶梅》中一段对优质女性脚部的描写:“正露出一对刚三寸、恰半叉、尖尖趫趫金莲脚来。”“趫”字的意思一是敏捷,二是壮,美女拥有着又小又尖又有劲走路的小脚。这些中国封建时代某些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刚好能对应上李渔的审美趣味,他夸赞兰州女子之足,“大者三寸,小者犹不及焉,又能步履如飞,男子有时追之不及”,足以证明他对金莲的喜爱。

(二)对女性持赏玩态度

李渔固然有很多为女性打抱不平的新兴思想,却依旧带有不少标榜封建男权的思想,享受着妻妾成群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比如他在生活中流露出对女性的赏玩态度。

上文说到的李渔鼓励女性读书习字,但他又说:“只须案摊书本,手捏柔毫,坐于绿窗翠箔之下,便是一幅画图。”窗框的封闭构图就是天然的画框,这样的场景十分符合李渔的生活美学。李渔在这里不论女性读书的见解和学识,更在乎的是女性执笔坐于窗前便形成了观赏所用的画,观画本质上便是一种赏玩的方式。同样,李渔对女性习字这件事格外宽容,所谓“识得一字,有一字之用”,这种宽容本身也是带有一种居高临下俯视的感觉,带有一种封建男权制度下强者对弱者的同情或是纵容。

李渔的女性观有他进步性的一面,也有很多产生于男权社会的局限性。然而,我们要顾及李渔所处的时代,不能用现代的开放思想和女性主义去看待和批判他,人无完人,在那个时代他能有这样的进步思想,我们应该对他的观点抱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在封建社会中,李渔的先进女性观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女性问题,因此他能有替女性发声的思想实属不易,十分令人钦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批准号:20ZD23)的研究成果。

李渔作品中的女性观及其局限性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9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