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区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音乐文化探析

作者: 马强

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一般指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以及雷州文化。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广东汉族民系区域文化只分为广府、潮汕和客家三种民系及文化类型。进入2000年后,以中山大学司徒尚纪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张应将雷州文化与潮汕文化区分开来。200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第5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强对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侨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至此,雷州文化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固定与其他三大区域文化并列出现,广东四大区域文化概念正式形成。

一、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广府音乐文化

“广府”是古“广州府”行政区名的简称。唐武德四年(621),朝廷设立广州总管府。“广府”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粵语为主要方言,广府文化区主要包括广东珠江三角区二十八个市、县,以及香港、澳门和海外等部分地区,是广东省第一大民系,也是广东文化的主要代表。

广府音乐在民歌方面主要包括各类粤语方言歌、咸水歌、渔歌等;舞蹈音乐主要包括舞龙、舞狮及飘色等;曲艺方面,粤曲是用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此外还有龙舟歌、木鱼书等;器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音乐、八音锣鼓及岭南古琴艺术等;戏曲方面,有粵剧、木偶戏等形式。此外,还有宗教音乐、祭祀音乐等其他音乐类型。广府音乐文化可通过广东音乐、粤剧及咸水歌三种代表形式来说明。

(一)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中心,流布于广府及各粤语方言区,是一种小型丝竹合奏乐形式,在乐器搭配上有“五架头”(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和“三架头”(粵胡、扬琴、秦琴)两种典型形式。不同丝竹乐器的默契配合,展示出华丽多姿、活泼热情的艺术形态,是广东地方民间合奏音乐的重要代表。广东音乐约产生于明清时期,进入近代,发展到艺术高峰。广东音乐既有明快爽朗、热情如火的活泼性格,又有低婉哀怨、郁愤沉思的内省气质,在装饰音使用上富有粵语音调特点,深受粤地群众的喜爱,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同时在世界各华人社区也十分风行。

(二)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粤语方言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的粤语方言区。它最初的产生约在明末清初,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昆腔传入广东。至清朝咸丰、道光年间,粤地本土戏班开始使用南绑子和二黄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两大声腔系统,以及广东本土民间曲调。粤剧的表演艺术风格质朴深情,舞台道具不追求奢华复杂,化妆简洁但浓艳,戏服以广绣风格居多,华丽精细,同时在表演时常融入南派武功,极富岭南地方特色。由于粤剧有着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体系,因此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三)咸水歌

咸水歌是查民(或称查家人)所唱的歌,其“咸水”意指海水。咸水歌约起源于唐代,被称为“查家人的《诗经》”。咸水歌具有很强的即兴性质,多为自编自唱,常用“啊”“啊咧”“妹好啊咧”等衬字、衬词、衬句。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行船劳动,咸水歌均是查家人必不可少的情感表达和娱乐消遣方式,尤其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中,咸水歌还发挥重要的仪式功能。

(四)广府音乐文化主要特征

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敢为人先,是广府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这正与广府人的文化性格相同,而这些特征在广东音乐和粤剧两种艺术

形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广东音乐最初的演奏形式主要集中在粤剧过场音乐、经典唱腔,以及民间小曲小调,后经吕文成之手,在创作和演奏中加入了大量江南丝竹的风格元素。20世纪20年代,广东音乐曾应用于无声电影,在电影开场或者影片放映之中演奏。广东音乐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当时新出现的唱片技术的支持。近代知名的上海大中华、新乐等多家唱片公司为广东音乐录制了许多唱片,使得广东音乐在海内外迅速流传。为适应唱片商亚运作的需求,广东音乐在创作和演奏中大量吸收全国各地民间音乐的精华乃至西洋乐器、流行音乐的有益营养,不断兼收并蓄,发展创新,进而成为近代享誉国内外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的代表。

相比于“百戏之祖”的昆曲与“国粹”京剧,粤剧在名气和地位方面或许有所不及。但是,粤剧对中国近代香港电影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香港电影《庄子试妻》即为粤剧电影。由于早期粤语电影观众大部分是由戏曲观众转化而来,而许多影视从业人员最早也从事于粤剧行业。因此,香港电影在创作之初就深受粤剧表演体系的影响。长期以来,粤剧、广东音乐及岭南画派共同享有“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之称。其中所体现出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正是广府音乐的最为代表性的文化特征。

二、中原古韵、恪守乡音的广东客家音乐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居住群体中的一个稳定且独特的分支,它是汉族族群中唯一一个不以地名命名的民系。客家群体主要分布在赣、粤、闽三省交界地区,桂、湘、川、渝、琼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等地。广东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粵北,其中,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

广东客家音乐在民歌方面包括岭南客家的各种号子、山歌、小调等,民间歌舞包括采茶歌舞、花鼓舞、灯彩音乐等,说唱音乐以竹板歌为代表,戏曲方面包括采茶戏、广东汉剧等,器乐方面有广东汉乐、客家筝等艺术形式,同时还有祭祀音乐和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音乐类型。广东客家音乐文化中较为代表性的音乐品种有岭南客家山歌、竹板歌、广东汉乐和广东汉剧等。

(一)岭南客家山歌

岭南客家山歌是岭南客家人民在山间劳动及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感和表达交流而出现的一种歌唱品种,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方式,均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其中独唱和对唱两种最为常见。山歌的歌词大多数以七言四句构成一段,一、二、四句尾字常为同韵平声字,第三句的尾字为别韵仄声字。岭南客家山歌音乐优美,在演唱时常加入颤音、滑音、倚音等进行旋律润饰,使歌声婉转曲折、丰富细腻。

(二)竹板歌

竹板歌作为客家传统曲艺形式的代表,因表演者以竹板打节奏进行说唱而得名,又被称为“五句板”。在广东,竹板歌以梅州、河源、韶关等客家居住区流布最多。竹板歌的表演以单人演唱形式居多,也偶有对唱、合唱、乐队伴唱、舞台剧等形式,但表演时均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竹板歌的唱腔较为固定,但板式变化多样,可随歌词内容因时、因地、因物随时变化,其演唱腔调顺应客家方言的音调特点,演唱内容可悲可喜、灵活多样,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是广东客家民族器乐合奏的代表形式,最初由客家先民从中原带入,有“中州古乐”之称。广东汉乐留存了中原音乐的古音调,并与本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同时吸收潮州音乐的一些成分,在演奏形式上主要分为五大类:一是丝弦乐,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代表的合奏形式;二是清乐,也称为“儒乐”,追求宁静淡雅的气氛,具有室内乐性质,一般为三件乐器演奏;三是汉乐大锣鼓,也称八音,是一种喜庆、热闹的吹打乐;四是中军班乐,是具有仪仗性质的合奏乐;五是庙堂音乐,一般是用于宗教法会的吹打音乐。

(四)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在客家地区最早被称为“外江戏”,据梅州大埔县县志记载,其戏曲演出活动距今有三百多年。1956年,外江戏被正式定名为“广东汉剧”,是广东四大地方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在保存中原古地的传统戏曲音乐精华同时,又吸收了客家本地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杂耍技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东汉剧角色行当齐全,表演风格丰富多彩,唱腔旋律优美流畅,念白富有古韵,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周恩来总理曾盛赞广东汉剧为“南国牡丹”。

(五)广东客家音乐文化主要特征

学界一般认为,客家音乐是中原移民文化的产物。客家族群里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的说法。从这些俗谚中可以看出,相比于继承祖辈的物质财富,客家人更看重精神文化财富的传承。因此,恪守传统、传承乡音,在保留中原古韵的同时与岭南土著文化相融合,是岭南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有研究认为,包括岭南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山歌歌词与古代汉族民歌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保留了较多的中原文化古韵。器乐演奏方面,在同一支曲牌的演奏上,广东音乐通过“加花”技法丰富了音乐的活泼流畅感,而广东汉乐在演奏中注重保留传统风格,较少运用“加花”技法,显示出淳厚古朴的风味。

正是如此,以岭南客家山歌、竹板歌、广东汉乐为代表的客家音乐传递着客家人上千年来的深厚历史,古朴真挚的民风,以及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音乐色彩风格,充分显示出岭南客家音乐的魅力风采。

三、传承唐宋、闽粤交融的潮州音乐文化

潮州文化区主要集中于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潮州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潮州音乐是对流行在潮汕地区各种民间音乐的总称。器乐方面包括潮州音乐(狭义,主要包括锣鼓乐、丝弦乐和笛套音乐)、潮州筝艺术等;歌乐方面包括潮州方言歌、潮语地方曲艺等;戏乐方面包括潮剧、潮州木偶戏等;舞乐方面包括锣鼓管弦伴乐、吹打伴乐等;庙堂乐方面包括潮州佛乐、潮州道乐、潮州功德乐等。潮州音乐文化的代表形式有潮州音乐(狭义)和潮剧等。

(一)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流行在粤东潮州、汕头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潮州音乐主要形式有三种,其中,锣鼓乐属于广场乐,丝弦乐和笛套音乐属于室内乐。

1.潮州锣鼓乐

潮州锣鼓乐主要包括大、小锣鼓,以及苏锣(低音锣)鼓和花灯锣鼓四种形式,因其使用不同的主奏乐器而相互区分。

2.潮州丝弦乐

潮州丝弦乐是对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以及潮州外江乐的统称。其虽属丝弦合奏类,但有时也兼有部分吹管乐和打击乐器。

3.潮阳笛套乐

潮阳笛套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在潮阳区域各种器乐形式,狭义则专指潮阳笛套古乐。

(二)潮剧

潮剧是使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戏种。在明代,潮汕地区已有戏曲表演传统;进入清代后,其被称“潮音戏”“潮州戏”,也被民间百姓称为“白字戏”;1949年以后,根据全国地方戏曲统一称谓,其被改称“潮剧”。

潮剧声腔在历吏发展中曾使用过两种体制,一种是曲牌体,另一种是曲牌滚唱体制,是在曲牌本身乐句之外附加一些曲调,起到烘托情感气氛,或加强音乐对比等作用。在清代,板腔体出现后,潮剧逐渐向板腔体过渡。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又逐渐加入“作曲”手法,推出许多新型现代潮剧作品。潮剧现存剧目有两干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主要地位。潮剧演唱以真声为主,唱念用古谱“二四谱”,伴奏音乐与潮州弦诗乐和锣鼓乐联系密切,韵味十分浓郁。

(三)潮州音乐文化主要特征

潮州音乐文化在广东四大地方音乐文化中可算历史最古老者。广东其他三大地方音乐大都追溯至明清时期,而学界一般认为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

在唐代,文化艺术十分繁荣,佛教文化也达到空前的盛况,全国上下寺院林立,在潮汕地区也有许多名刹,如潮州著名的开元寺和灵山寺均始建于唐代,这两大寺院也成为潮汕地区法乐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时期,潮州地区有部族发生动乱,岭南道行军总管陈元光在平定动乱后,力推“乐武治化”政策,认为武正可以镇压管控,乐正可以抚慰教化百姓。自此之后,潮州乐化之风大开。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宪宗贬至潮州,在潮州做刺史的八个月期间,力主推行先进的中原文化。韩愈本人喜爱音乐,在其多篇祭文中,如《祭鳄鱼文》《祭界石神文》《祭大湖神文》,都曾提到潮州在当时音乐文化发展的盛况。

到了宋代,潮汕地区读书尊儒的风气已经形成,琴乐在潮州学子中十分盛行。宋代统治者推崇雅乐,在潮州也出现了祭拜孔子的大成乐。南宋末年,宋帝不断向南逃亡,部分行军官员和亲属落户潮汕地区,其中包括宫廷乐师吴丙。后来,吴丙于潮阳定居,将南宋宫廷音乐传入潮阳。经过不断的演变,南宋宫廷音乐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潮州本地特色的地方音乐。

因此,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融合唐宋中原古乐和潮汕及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在由北向南的传播过程中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是潮州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四、粤西独秀、多源汇集的雷州音乐文化

雷州文化区主要集中在粵西雷州半岛地理单元,其范围涵盖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因古雷州府所在地而得名。雷州半岛地处我国大陆板块的最南部,素有“天南重地”之称。雷州半岛居民以雷州话为主要方言,其音乐文化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在民歌方面有雷州歌、姑娘歌(姑娘歌一说为曲艺)等;器乐方面有雷州音乐(狭义)、矿洲八音、安铺八音等;戏曲方面有雷剧、木偶戏等。此外,还有祭祀音乐和宗教音乐等音乐类型。雷州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形式有雷州歌、姑娘歌和雷剧等。

(一)雷州歌

雷州歌是以广东雷州方言演唱,主要流行在粤西雷州半岛一带的地方性民歌。雷州歌文辞通俗易懂,音乐线条简洁直率,歌词内容涉及半岛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历史文化和人文教化方面尤为注重,深受半岛人民的喜爱。雷州歌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歌词形式与唐诗七言绝句形式相仿。有的歌每句前可加二至三字,称为“歌垫”(引子)。雷州歌韵脚众多,用韵有较严格的要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雷州歌格律。

(二)姑娘歌

姑娘歌是流传于雷州半岛一带的民间歌唱形式(一说为曲艺),约产生于明代晚期,到清代已十分盛行。姑娘歌以雷州方言演唱,是一种无伴奏的清唱形式,曲调简洁质朴,歌词具有很强的即兴性质,其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祭神演唱、斗歌对唱、歌舞表演唱。在表演方面,姑娘歌多由一男一女对唱,男称“相角”,女称“姑娘”,以扇、巾为道具,边唱边舞,实际上这种表演已带有戏曲的雏形元素。

(三)雷剧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雷州话为唱、白的地方戏曲品种。据文献记载,雷州歌演变为雷剧的第一个剧本为《断机教子》,为清乾隆年间进士陈昌齐所写,距今已有约三百年历史。雷剧的流布以广东雷州半岛为中心,辐射广西、海南、茂名等地区。雷剧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同时兼用曲牌体。唱腔有真声、假声和真假声并用,板式灵活多变。

(四)雷州音乐文化主要特征

雷州半岛早期土著居民以俚、僚两族为主。正所谓“俚僚贵铜鼓,唯以高大为贵”(裴渊《广州记》)。目前,在广东省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铜鼓便出土于雷州半岛,雷州半岛所在的粵西地区也是广东铜鼓出土的最主要集中地。唐宋以来,中原汉民的不断迁入,以及流放到雷州的文人贬官,对雷州音乐文化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现今雷剧音乐中经典的sol—do—re旋律带有西北音乐的味道;同时,有研究者认为,最早于明代出现的雷州歌其源头可追溯至闽南。这些均显示出雷州音乐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本土和外来的多重影响。

因此,多重文化基因是雷州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中既包括中原、桂系、闽南等外省文化,同时也受到广东其他三大地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这些音乐形式最终在雷州本土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广东四大民系在历史中的产生时间和产生条件各异,因此有着不同的文化自主意识和文化色彩性格。而广东四大民系文化所展现出的区域音乐文化,也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而令人称赞。广府音乐体现出广府人开放包容、进取创新的时代风格,而客家、潮汕地方音乐文化则常带有古中原的崇文厚礼之风。雷州地处我国的最南端,中原文化传播至此的距离相对较远,雷州音乐文化也受到省内外多重文化影响,其文化基因较为复杂。广东四大区域音乐文化与本土的民系历史、地方语言、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审美心理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岭南地方音乐文化,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系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3年度规划项目“雷州半岛地方音乐史书写研究”(项目编号:ZJ230N10),2024年度湛江市非资助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雷州半岛早期音乐文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B01009),湛江科技学院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根源计划—赋能音乐舞蹈与半岛传统文化创新,助推乡村振兴”(项目编号:2024ZKDCYW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广东四大区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音乐文化探析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1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