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盛放
作者: 秦可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幼儿期正是关键的“播种期”。正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为此,我们要种一颗叫兴趣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硕果累累;建一艘扬起希望的船帆,让它挂云帆、济沧海,驶向希望、未来和远方;筑起牢不可破的素养基石,让它引领幼儿走向健康、成长和幸福。
一、种一颗满是兴趣的种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从幼儿时期就得到顺利发现、激活、利用和发展,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实际上,孩子入学以前,认识多少个字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才是第一任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的汉字书写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书写汉字感受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培养形象思维;书写会让幼儿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创造力等,这绝不是机械认识多少字能解决的,而是从小播下“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力思维”的种子,培养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能力。
例如,在“泡泡和我做朋友”的综合活动中,起初,笔者并没有想到幼儿会通过空中飘浮的泡泡而联想到刷牙时、洗碗时的泡泡,这是兴趣带给幼儿的空前感悟,也是幼儿带给笔者的一种感悟与惊喜。活动中,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泡泡的形成、泡泡的形状、泡泡的颜色的探索,幼儿既思考出了创造泡泡的几种不同方法,也以发现的眼睛联系到了生活中存在的泡泡,整个活动在幼儿空前的参与度与极高的热情中完美结束。这一切正是以激发幼儿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典型实例,只有当幼儿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为了这种欲望不断思维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困难中冲破桎梏,抵达理想彼岸。以此而论,相对于机械性知识的填充,这种把幼儿对学习的永久兴趣、对未知的探索能力作为重点的衔接才应是幼儿教育机构与家长的倾注点所在。
二、建一艘满是希望的帆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它包括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幼教工作者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主动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真正做到以儿童本位,素养导向,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健康、幸福地发展。
(一)改变环境先适应
大班末期的作息制度可适当更改,如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每周逐渐增加上课或智力活动次数。改变课桌的安放,以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另外,为了激励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在班中开展竞选小组长和值日生的活动,以培养幼儿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二)体质增强花儿壮
大班末期,适当增强体育锻炼能使幼儿较快地适应上学后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强体育竞技的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
(三)走进小学增荣誉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附近的小学,让幼儿体会不同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
让天使快乐茁壮,让希望如花儿般绽放,这是教师一生无悔的追求。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条漫长而任重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环境的幼小衔接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让春日的花蕾在盛夏绽放出熠熠光辉。
三、筑一道牢不可破的素养城墙
关于幼儿教育,新课标指出,要搞好“幼小衔接”,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小学1-2年级课程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不难看出,新课标倡导的是儿童立场、素养本位、课程视角、游戏精神,只有如此,才是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拔苗助长的教育,不是功利性、世俗性教育……当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和做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部分家长到大班只看重幼儿的知识储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却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细思,这种教育的片面性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幼儿在小学入学后会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的现象,以至于养成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并因为思维的开发性弱而在后期难度较高的学业中出现吃力的现象。所以,六七岁背着过重书包,能背几首古诗的幼儿园娃娃,真的是在起跑线上远超他人的那群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并且是可怕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儿童本位,素养导向,多播下兴趣的种子,扬起希望的风帆,筑起素养的基石,让幼儿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歌声里飘荡着快乐,舞蹈里跳跃着欢笑,故事里洋溢着幸福,这才是教育者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