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润心田 学中促成长
作者: 王洪芝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各部门强调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每学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定期开展一次心理讲座,每周开设一次心理课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体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当前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
(一)品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品质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小学课文《掌声》讲述了一个肢体残疾、内心自卑的女孩在课堂上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小女孩在得到鼓励和掌声后,变得自信开朗。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英子在得到同学们掌声前后的变化,从而理解她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爱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全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同时也构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借助小组合作阅读文章的形式,以及在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情境中开展活动,能够显著地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发展。此类教学策略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为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健康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三)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心理波动,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压能力的培养,使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合理挖掘利用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自己的教学内容,挖掘丰富的资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着众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如情感管理、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等。像《争吵》《将相和》等文章能够指导学生如何管理嫉妒情绪,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登山》《爬天都峰》等课文则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坚韧意志。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把语文阅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导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信心。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当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时,他们就能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挑战和逆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地进行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予以包容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时,他们能更好地展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很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流。
(四)拓展语文阅读的课外空间
语文阅读的视角可以扩展到课堂之外,如指导学生定期观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以培养他们对时事的关注,并将所见所感记录在“积累本”中。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收集来自课堂内外的优美词句,还能通过网络平台和书籍获取信息,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
将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让文字成为传递情感信息的媒介,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激发情感共鸣,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延伸、概括,最终实现情感的正面迁移,这就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一点。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从理解文本“文”进而领悟其中的道理“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阅读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让文本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个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