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探析
作者: 石新春 胡海龙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德育和法治的教育目标,教师还要改进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独立的、勇敢的过程。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比较片面,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一定要极为慎重。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情况,有一些学生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偏见,教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意识,懂得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尤其是要让学生通过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之后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新课改下的生活化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理念。通过此种理念,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变以往枯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建情境,保证感受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密切相连,教师要做好运用生活因素的准备。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他们难以理解抽象化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入手,通过引入生活案例,加强师生互动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授与校园有关的内容时,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设计好参观路线,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带领学生观看学校内所出现的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回到班级内,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思考:“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整个学校哪些地方是你不认同的?”借助这类问题让学生大胆发言,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去爱护校园、如何去保护环境。
(二)开拓资源,落实生活因素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必须开展与生活化相关的活动,既要和课文的内容相结合,也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生活化的含义。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重视程度决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有些内容很抽象。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知识具体化,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例如,教师在教授“中秋节”相关内容时,可以收集我国各民族过中秋及中秋习俗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在过中秋节时有哪些习俗,并进行记录、总结。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秋节的含义,还可以了解什么叫团圆,这是刻在我国人民骨子里的情感,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内容。
(三)改进策略,设计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价值,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生活化情境。有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语言和描述,会让学生理解起来极为困难,这时教师就要以简单为主,帮助学生用最简洁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某一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个周末你做了什么?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感受到和周末的某些情况相关?借助这类内容让学生积极思考。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拓宽教学资源,改正传统教学理念的不足,争取为学生打造一个不一样的生活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