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职业世界规划精彩人生
作者: 赵学兵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生涯教育五年计划”要求初中开设必修课,每学年不少于16课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职业结构不断变革,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快速发展、兴趣与能力逐渐显现的时期,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萌芽的关键阶段。然而,目前初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滞后,存在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机会等问题,且家长观念上往往过分关注学业成绩,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为其是高中或大学阶段的事情,对初中生职业规划缺乏足够支持与引导。
二、研究现状
众多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憧憬,但普遍缺乏具体职业目标和规划,易受外界因素干扰。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可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和方向,激发学习动力与兴趣。例如,有研究指出初中生可通过参与多样化课外活动、利用心理测评工具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与潜能 。同时,广泛搜集职业信息,如阅读职业介绍书籍、观看行业纪录片、访谈专业人士等,能构建起对职业世界的全面认知 。在目标设定上,应结合短期可实现目标与长期导向目标,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
目前关于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多聚焦于理论层面,如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方法等。在实践教学方面,虽有部分教师尝试开展相关主题班会、课程,但系统性和有效性仍有待提升。部分研究提出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人物专访、情景演绎榜样人物故事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与理解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活动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
(1)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意识。让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多种职业类型,包括传统职业和新兴职业,拓宽职业视野。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主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初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定初步的职业目标或职业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的讨论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目标设定和计划执行等能力。
(2)引导学生探索职业倾向。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认知,包括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所需技能和发展前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前适应社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目标与行动计划。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和灵活性的职业规划,并在未来能够适时调整。
(3)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①讲授法:讲解职业规划的概念、重要性、基本步骤等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初步的理性认识。②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职业的特点、自身兴趣与职业的关联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深化对职业规划的理解。③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成功或失败的职业规划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职业选择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④实践活动法:安排学生进行职业人物访谈、职业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职业世界,增强对职业的感性认识。
(4)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结果,设定自己的初步职业目标。职业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具有一定挑战性且可实现,例如 “我希望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能够救治很多患者”。让学生思考为了实现这个职业目标,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分别需要做哪些准备,制定简单的行动计划。例如,初中阶段要努力学好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积极参加与医学相关的科普活动;高中阶段争取考入重点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阶段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参加临床实习等。
(5)家校协同提升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让学生多与家长交流自己的职业规划想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完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如医院、图书馆、企业等),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同时,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提供家庭职业探索工具包。
(6)社区联动,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实践,如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实习活动,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职业导师制”。到所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等。 初中阶段也可以开展“工作周”实践活动,让学生适当参与企业的一些简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