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有”原则的小学英语生长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刘建香

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持续生长的欲望和能力。小学英语作为学生系统接触英语的起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成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有生成、有温度、有容错"三个维度探讨小学英语生长课堂的构建策略,旨在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真实发展。

一、生长课堂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生长课堂以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念为核心,强调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学习具有鲜明的生长特性,若教学仅聚焦知识输出而忽视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则易导致学习"消化不良"。因此,生长课堂需突破传统模式,以"三有"为原则,构建动态、互动、包容的教学环境。

二、生长课堂的实践路径

(1)有生成,以问题驱动思维,促进知识建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交织并进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的“生长”也必然依靠不断的知识生成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生长性课堂也是生成性课堂,它是师生实现情感、智慧、思维、能力无缝对接的重要结果。小学英语作为学生系统接触的陌生语种,每一个知识、每一项技能、每一个文化的习得以及每一次素养的提升,都是一次生成,一次生长。而要促进英语知识素养的不断生成,巧妙的“留白”“补白”必不可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或探究情境,或活动情境,让学生围绕靶心进行自主的、充分的思考和创新。

在教授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单元时,我创新性地采用了"旅行日志"的读写结合模式。课前,我设计了一个互动式数字地图,标注了本市著名景点的英文名称和特色介绍。

课堂伊始,我首先展示了自己上周参观科技馆的旅行照片,并示范朗读对应的英文日志:

"Saturday, May 18th, Sunny

Today I visited the Science Museum. First, I saw an amazing robot show. Next, I tried some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Finally, I bought a space-themed postcard. What a wonderful day!"

随后,我引导学生关注日志的三个关键要素:基本信息(日期、天气),活动描述(使用First/Next/Finally等时序词),个人感受。在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完成"虚拟旅行计划":每组选择一个景点(如City Park/Zoo/Library),并根据数字地图提供的信息,用思维导图规划行程轮流担任"小导游",用英语分享旅行日志。这样的设计将写作任务与单元主题深度结合,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真实语境来通过角色扮演增强语言运用趣味性,并且保留原文的框架式写作指导优势。因此学生不仅掌握了日志写作的基本格式,还能灵活运用旅游主题词汇,实现了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的转变。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

(2)有温度,以情境激发情感,增强语言体验:生长性课堂是师生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课堂,不单纯偏向学生一方,那样会从纯粹的教师中心走向纯粹的学生中心极端。实际上,生长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更高,不仅是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长空间,更是参与者、协作者、引导者,更多时候扮演学生的导师和挚友。因此,生长性课堂必然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交融的课堂,特别对于小学英语这种语言课程,更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才能从熟悉的语境中养成活用陌生语种的习惯和素养。

在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中秋节单元时,我特别注重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课堂伊始,我提着自制的灯笼走进教室,灯笼上写着英文祝福语"Happy Mid-Autumn Festival"。随着轻柔的《Moonlight Melody》背景音乐响起,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装有月饼的精致礼盒,并邀请学生用英语猜测盒中物品。

"Could you guess what's in this box? It's round, sweet, and we eat it on this special night."学生们踊跃回答:"Moon cake!"随后,我取出月饼,带领学生朗读包装上的英文说明,自然地引入"moon cake, reunion, admire the moon"等核心词汇。接着,我们玩起了"传灯笼说祝福"的游戏。音乐响起时灯笼在同学间传递,音乐停止时手持灯笼的学生要用英语表达一句中秋祝福,如:"I wish you happiness as round as the moon!"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了目标语言。最后,我播放了一段国际友人庆祝中秋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in different countries?"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既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三、有容错,以错误为契机,推动深度反思

“生长课堂”绝不是完美主义课堂,更不是为了把学生教成没有“问题”的学生。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不同学生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这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小学生对英语完全没有语言基础,也没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环境熏陶,对繁杂的单词、语法学习更没有经验积累,在学习过程中的“犯错”必不可免,教师应当学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形成批判性和判断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犯错、大胆反思、大胆纠正、大胆成长。

在教授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寓言故事时,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插图理解文本细节的能力。在讲解"There is a big lion sleeping under the tree."这个关键句时,一位学生朗读时误将"a big lion"读成复数形式"big lions"。

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1)图片观察任务: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How many lions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引导学生发现图中只有一只狮子,验证"a big lion"的单数形式。(2)细节推理活动:对比两幅插图:狮子被网困住时和小老鼠咬断绳子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Why is the lion so big but needs help?""Why is the mouse so small but can help?”从而让学生从图片细节中领悟寓言主旨:Even the small can help the great.在语言生成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根据插图情景,用There be句型描述:"There is a strong net around the lion."

"There are sharp teeth in the mouse's mouth." 让学生通过图片对比练习可数/不可数名词的使用

以上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语言形式,更养成了"读图识文"的阅读习惯,能够从视觉信息中提取关键线索,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既纠正了语言错误,又培养了思维品质,实现了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双赢。

三、生长课堂的实施效果与启示

实践表明,"三有"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语言运用能力。其核心启示在于:

从"教"转向"学":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从"结果"转向"过程":重视学习体验,允许试错,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从"单一"转向"多元":通过情境、活动、合作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生长需求。

结语:生长课堂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生命规律。小学英语教学应立足"三有"理念,为学生提供阳光(生成)、水分(温度)与土壤(容错),使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生长,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