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三维建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 李晓军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其校本化实施需立足儿童认知规律。本研究以政策导向为根基,聚焦小学低段学生认知特征,构建“生活化内容重构、游戏化实施赋能、协同化资源整合”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两年校本实践验证,该模式有效破解了课程目标悬浮化、内容碎片化、实施形式化等困境,为小学低学段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诉求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地位显著提升。然而实践监测显示,低学段课程实施面临四重矛盾:其一,目标偏差,政策要求的系统性目标与学生认知具象化之间的矛盾,容易产生课程存在“超标设计”的情况;其二,内容脱节,劳动实践的生活化本质与校园场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易呈现“真空化”特征;其三,资源割裂,小学低段学生年龄小,安全风险高,整合社会资源如企业、社区等参与劳动教育时,面临组织协调、安全保障等诸多问题,导致社会资源难以有效融入校本课程;其四,评价单一,劳动教育的成果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量化评价,对于小学低段学生,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他们在劳动态度、技能掌握、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表现是一个难题。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需“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要求低学段以习惯养成为重点。这些文件为课程开发提供了顶层设计依据,指明“生活化·游戏化·协同化”的实践方向。

二、“三化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生活化内容的重构策略

(1)目标设定生活化:聚焦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依据低年级特点分层推进。一年级侧重个人物品管理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书包整理、书桌收纳并掌握学习用品定位能力;二年级升级为家务劳动体验,通过扫地擦桌等基础家务熟悉家庭劳动规范,确保目标与实际生活深度衔接。

(2)内容选取生活化:内容选择维度贯穿三大生活场景:家庭场景设置"厨房小帮手"单元,指导学生辨识厨具并掌握水果沙拉等简易餐点制作;校园场景开展绿植养护实践,让学生在浇水除草中理解生态维护;社区场景推行环保志愿活动,组织垃圾分类宣传与环境清理,构建多维劳动认知体系。

(3)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实施维度采用情境模拟与实践操作结合模式。通过创设超市购物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商品分类与结账过程中同步提升整理能力、计算技能及社交礼仪;组织餐厅服务等真实劳动体验,从餐具摆放与餐桌整理等细节中深化劳动价值认知,实现生活场景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游戏化实施的技术路径

针对低段学生注意力特征,可构建以下六大游戏教学模式:

(1)情境创设法:结合学生兴趣与生活经验,创设主题劳动情境,将技能学习融入游戏。如设计"森林值日生"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垃圾分类、工具使用等任务,开发"动物王国大扫除""太空清洁工"等探险式主题活动。

(2)任务关卡法:将劳动技能分解为阶梯式挑战关卡,设置阶段目标与奖励。以编织课为例,分设基础打结、编织手链、样式创新三阶段任务,每完成一关可获得积分奖励,形成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3)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场景中体验职业角色。如"小小超市"游戏中,学生通过扮演收银员、导购员等角色,了解商品整理、收银操作等服务流程,培养劳动规范意识与社交能力。

(4)竞赛游戏法:设计竞技性劳动活动提升技能与协作力。例如分组开展系鞋带比赛,通过接力形式激发竞争意识,既提高操作熟练度,又强化团队配合意识。

(5)情景模拟游戏法:构建虚拟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模拟厨房环境设置油锅起火、开水溢出等突发状况,引导学生掌握灭火器使用、燃气关闭等安全应对措施。

(6)积分奖励法:建立劳动积分体系,完成任务或取得游戏成果均可累计积分。积分可兑换劳动工具模型等实物奖励,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持续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协同化资源的整合机制

通过多维资源整合形成"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

(1)场地设施整合:整合校园闲置空地改造多功能种植园,划分蔬菜花卉种植区;合并美术教室与手工制作室,开展陶艺木工等课程,实现空间资源共享。

(2)师资力量整合: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吸纳劳动专职教师及美术、科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分别指导手工造型、种植原理、劳动记录等环节,发挥专业协同优势。

(3)课程内容整合:在语文课堂融入劳动主题诗文解析,科学课结合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生长,实现学科知识渗透与劳动实践融合。

(4)家庭资源整合:邀请家长开展烹饪课堂传授传统美食制作技巧,组织生活技能讲座分享清洁整理窍门,拓展学生劳动知识维度。

(5)家庭实践延伸:设置每周家务劳动任务清单(清洁/整理等),建立家长记录反馈机制,构建家校协同培养模式。

(6)家校社基地共建:联动农场开展种植采摘农事体验,联合社区实施垃圾分类宣传与环境清理,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强化责任意识培养。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动态评价机制

短期评价(每周 - 每月):教师每周记录课堂表现并形成观察日志,每月结合教学日志进行教学调整。同步开展家长问卷调研,动态掌握学生家庭劳动实践情况,实现家校教育策略联动。

中期评价(每学期):期末整合三方评估(学生自评、教师评定、家长反馈)形成劳动素养发展档案,同步审计课程保障体系运作效能,编制学期质量报告指导课程迭代。

长期评价(每学年 - 跨学年):建立年度数据追踪系统,纵向对比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曲线,评估课程体系持续影响力,为校本课程升级提供实证支撑。

(二)安全防护体系

工具选择:严格匹配小学低段学生生理特征,采用钝头安全剪刀、轻量化园艺工具等符合人体工学的专用器械,确保握柄尺寸适配儿童手掌,材质通过国家安全认证。

材料安全:建立教学材料准入制度,手工材料须具备CMA认证检测报告,种植类化学品实行"专柜储存-教师调配-定量取用"三级管控,严禁学生接触原液药剂。

四、结论与启示

“三化融合”课程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生活化为内容根基,重塑劳动教育价值坐标;以游戏化为实施抓手,激活儿童学习内驱力;以协同化为资源纽带,拓展教育实施场域。该模式为小学低段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其创新路径对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实施具有三重启示:课程设计需立足儿童认知规律,实施过程应强化主体体验,资源整合要突破校园边界。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推动“五育融合”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

[3]王晓燕.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段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