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王诏如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导向影响,当前阅读教学仍存在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兴趣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整合多元文本资源、强化阅读策略指导、构建动态评价体系等路径提升教学有效性,旨在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多重目标。随着新课标对“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强调,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前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1.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导向
部分教师仍将“应试得分”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过度关注答题技巧训练,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培养。例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聚焦于“中心思想归纳”和“修辞手法分析”,而忽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意蕴。
2.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不足
教材选文虽经典,但缺乏时代性和多样性。教师对课外文本的拓展多局限于教辅材料,未能结合学生兴趣引入网络文学、科普文本等多元阅读资源,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窄。
3.阅读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评价方式以标准化测试为主,侧重考查记忆性知识,缺乏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策略和批判性思维的系统性评价。
二、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1.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
教师应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确保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首先,学科综合能力测试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方式。该测试可以涵盖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设置阅读理解题、写作题、鉴赏题等,通过学科综合能力测试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其次,作品展示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语文学科中创作的各种作品,如诗歌、小说、演讲稿等。通过作品展示,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指导。此外,实际应用项目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评价方式。通过实际应用项目,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展示其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例如,每当学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后,可以获得一张读书卡;当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读书卡时,就可以兑换一些小奖品或者参加特别活动的机会。这种形式化的奖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开发多元文本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的自主阅读就能形成习惯内驱力并取得成效,在阅读中激趣的方法有:第一,关联经典影视资源。初中生对影视剧很感兴趣,而与教材中不少经典作品相关的影视资料非常多,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单调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影像,不仅能让学生迅速集中心神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第二,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促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动态组织适宜的阅读活动,使课外阅读活动反作用于课堂阅读。第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是阅读兴趣的保鲜剂,更是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3.运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核心要素,而只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浮华与有趣,再好的教师及再丰富的信息化教学也无法教出好的学生。教学思想和观念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钻研的深奥知识,是要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教研活动,以实际操作来践行的教育真谛。比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这一课的教学时,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播放王菲所演唱过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视频,通过视频这种深受学生喜爱且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而又紧紧把握住教学核心要素教学手法,能够轻而易举地使学生明白这首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大概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深入教学,加深学生的认识及记忆,便可轻松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拓宽阅读资源、完善评价机制,方能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