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的了解你的心

作者: 朱倩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化程度和个人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学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的人格

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化程度和个人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作为一个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国家的未来、祖国的花朵———中学生作为人类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也基本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学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语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此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增长与心理健康成长同步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在教育和培养学生过程中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 心理教育实施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类情绪萌发的最初阶段。中学生作为人生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特定阶段,抓住他们接受能力强、对周围人和事物敏感程度高、情绪波动大、好奇心强、自尊心强等特点,有的放矢地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他们的自身特点相结合。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与他们的成长过程相结合,便于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又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及行为方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上好语文课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合理的、科学的行为。

在实施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的逻辑性和实践性很强,必定会有学生产生一些抵触和厌学情绪,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得到心理健康辅导,有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为偏颇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影响长大成人后的性格、人格,使其行为违背常理,成为有心理疾病的不健全的人,甚至走向极端或犯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讲究的,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1.所选内容要围绕大纲、紧扣课本;

2.在选择心理教育题材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贴切性,防止误导,以免给学生造成错误印象;

3.要注意内容的有据可查、准确无误;

4.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富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接受;

5.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中,可以用科学家在权威面前不畏困难勇于挑战崇尚科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来激励学生。在帮助他们克服挫折、泄气、沮丧情绪同时,培养他们不畏挫折、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坚强毅力。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识和韧性,认识到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要努力排除不良情绪,坚定信心,坚持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

培养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及能力,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决定行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即使不成大事,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工作中却能与社会和谐地生存、成功地生活。目前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群体,他们的心理与外界极端地不和谐、行为怪癖、不合群、易受挫、无法从困境中解脱,上网成瘾,不能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甚至走向极端:自杀、犯罪等等。这些现象都有着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在其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树立远大而又实际的人生目标。

2.把挫折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进取心态。例如:在“白杨礼赞”教学中,培养前人那不折不挠的精神,让他们逐步深入地明白前人克服艰辛,更重要的是体会人生的艰辛,知道人生就是不断地追求完美的过程。

3.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宽待他人、严于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个看似一个思想政治话题,好像是政治老师的任务。其实在语文课堂上一样能做到。譬如: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在生活中许多表述虽然不科学,但都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为人们所认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严密性与日常生活的不完善和不完美是既统一又对立的。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待生活和科学,学会宽容地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人,而用严肃的求学精神对待知识和疑问。让他们知道一个人是不够完美的,但群体合作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完美。培养他们容纳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共同改造世界的欲望,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尽量忽略、排除生活中的不满,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4. 用语文教育来促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让学生懂得世界生生不息的,这是人类长期知识积累与科学研究成果的总和。使他们懂得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语文课中这样的实例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等。通过这些例子的举证使他们从中悟出暂时和永恒,帮助他们知道不良的情绪是可以转化的、不满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让他们悟出依靠社会、依靠集体、依靠朋友的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使他们避免做井底之蛙,不至于产生迷信思想或怨天尤人的思想,更不会淹没在社会或生命的旋涡和误区不能自拔,及时地将他们的情绪引导到愉快而理智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来。

三   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实施和开展心理教育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只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使他们愉快健康地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追求完善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例如:平时课堂教学、分组讨论、综合实践活动等,只要适合时宜,任何语文教学的场合,师生接触的场合都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下一代———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细心地浇灌、用“心”去呵护。我们坚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有助于让我们的未来之花开得更加健壮,更加绚丽,更加光彩夺目。

上一篇: 深度学习 从孩子的发问开始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