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药只是一敷便可吗
作者: 杨彪
在保护健康、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起着关键作用,是守护身体不可或缺的“武器”。现代药品分为内服、外用两大“阵营”,平常我们主要靠口服药来预防、治疗疾病,外用药则通过作用于皮肤表面,专攻局部乃至全身病症。中药同样也有内服和外用两种类型。除了煎煮内服,中药外用药的神奇之处也不容小觑。它能通过皮肤将药效精准送达病灶,化解病痛。当下,很多人在使用中药外用药时,常认为只要将药物敷于皮肤表面即可,但事实上,中药外用药只有外敷一种使用方法吗?
● 1个定义认识中药外用药
中药外用药,是中医治疗手段里极为重要的一类。从应用范畴来看,它主要用于人体的体表或是特定黏膜部位,具备消肿、止血、止痒等多种疗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它具有强大的药理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凭借自身特性有效杀灭细菌、病毒,遏制炎症反应,从根源上减轻身体因感染引发的痛苦;另一方面,对于受伤创口,它能加速愈合,促使身体组织更快修复。
依据功效的不同,中药外用药可以分为以下4个主要类别。止血生肌药,能快速止血,并为创口愈合营造良好条件,推动肌肤组织再生;消肿解毒药,专注于化解体表产生的肿块、毒素,恢复局部的正常状态;燥湿杀虫止痒药,专攻皮肤瘙痒问题,不管是湿疹、癣症,还是蚊虫叮咬,都能解决;排脓祛腐药,则在疮疡病症里担当重任,能清理创口内的脓液、腐肉,为新生健康组织生长铺路。
● 2步预处理是关键
使用中药外用药前,预处理可是关键步骤。就像煎内服药一样,中药外用药也需要进行浸泡和煎煮这两个重要环节,这样才能把药物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使用前,我们先将草药放入代煎袋浸泡30分钟,注意不要清洗,这是保留药效、确保汤汁纯净的小窍门。然后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保持微沸。还有个关键点,要两次煎煮,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最后把两次煎液合并,这才算大功告成。
● 4种方法解锁中药外用药“技能库”
1. 熏洗:双重呵护法
具体操作时,要把调配好的中药放进锅中煎煮,让煎药过程中的蒸汽及散发的热量作用于患处。煎煮完毕后,用药液对患处进行熏疗或湿敷。这种用药方式不仅能把伤处表面的脏东西、病菌清洗掉,还利用中药缓慢渗透的特性作用于内部,由表及里,一举两得。
实操要点:煮好药液加热至沸腾,趁热倒入容器,用蒸汽熏患处,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2. 泡洗:下肢的“温泉疗养”
中药汤汁会使日常泡脚进行“华丽升级”。简单来讲,就是使中药成分,顺着下肢经络及穴位分布,向足部、膝盖等肢体容易出现毛病的部位输送。此外,泡洗还能有效改善睡眠、驱散一天的疲劳。
步骤精要:药液加热后及时倒入足浴盆,并加入适量温水,确保液面漫过脚踝、小腿,最好是可以漫过膝盖。建议时长15分钟为宜,水温35—40℃最佳。如需深度治疗,可以进行全身药浴,以10 : 3的比例加入适量温水调和至40℃,药浴20—30分钟至微汗,同样每日1—2次。
3. 外敷:精准“靶向治疗”
把中药研磨成粉末,或萃取为药汁,再结合特制的敷料、贴膏,敷在患处。对于外伤淤青、肌肉酸痛、炎症红肿等,都可以用外敷法来解决。它借助中药强大的渗透能力,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用。
细节把控:外敷的频率和时长要谨遵医嘱或依说明书而定,常规每日更换1—2次。治疗过程中,如遇皮肤过敏、红肿热痛或其他不适症状,要立刻停用并咨询医生。
4. 中药包:便携的“健康锦囊”
将多种功效的中药巧妙混合在一个小布包里,使用便捷、易于携带。常见的有驱蚊中药包、提神醒脑包、预防感冒包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健康小帮手。
简易运用:将所需药材放入布包,束紧袋口,根据功效选择安置方式。驱蚊包可放在床边或者户外显眼处;养生香囊可以随身携带,或者放在车内、办公桌等。
● 7项使用要点需谨记
(1)中药外用药安全性较高,但并不是无副作用,使用时要严格依说明书或医生指导,对药物成分有疑问或不确定适用性时先咨询医生。
(2)避免药物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防止刺激不适;皮肤伤口处避免使用,防止感染加重病情。
(3)泡洗时间选在饭后30分钟至1小时,避免空腹泡洗,以防消化不良或低血糖。
(4)熏蒸、泡洗时可适当按摩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位,可强化疗效。
(5)用药过程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请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6)煎煮后的中药1—2天内用完,不可长时间储存。
(7)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心脏病及低血压患者泡洗前要咨询专业医生;糖尿病患者泡脚水温要控制在35℃以内,不可过高。
中药外用药,承载着中医药千年的智慧,是呵护健康的良方。了解它的剂型、用法、注意事项后,生活里遇到小伤痛、肌肤问题、关节不适或慢性病,这些草药外用方就能发挥作用,既能免去打针吃药的麻烦,又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帮助身体恢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病情复杂严重时,务必寻求专业医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