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早知道

作者: 武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面临各种紧急状况,如心脏病发作、遭受意外伤害或等。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相应的急救常识,就能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 做好应急准备,不怕突发状况

我们每个人都应建立个人应急预案。这份预案中应记有详细的紧急联系人信息,包括家人、朋友和医务人员的电话号码。此外,还要记录自己的慢性疾病患病情况、过敏情况、正在服用的药物及剂量,以便在紧急时供医疗人员参考。预案中,重要处方药和医疗设备的清单也不可或缺,如有需要,应列出胰岛素笔、心脏除颤器、氧气罐等。预案不能仅限于电子文档,还应有一份实体副本,并将其放在家中、办公室和车内的显眼位置,以便家属及医务人员在紧急时能顺利查找。

参与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培训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许多社区中心、红十字会或者医院都提供此类课程培训,我们平日里应积极参与,先学会基本的急救技能,再进一步保持技能的熟练度,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熟练操作。

急救包的配置同样不容忽视。一个标准的急救包应包含创可贴、纱布、绷带、消毒液、抗菌药膏、止痛药、冰袋、一次性手套,若条件允许还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包应放在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还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所有物品都在有效期内。

▲ 急救有序,冷静处理

在突发紧急状况时,我们首先要确保患者气道畅通。食物、呕吐物或其他异物都可以阻碍患者呼吸,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窒息。施救者需要迅速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如果患者已无意识,应将患者置于稳定的侧卧位,以防止舌头后坠或呕吐物阻塞气道。若患者气道仍然受阻,施救者可能需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或使用专业的气道开放工具,如喉罩或气管插管打开气道,保证患者能够顺畅呼吸。

第二,处理呼吸问题。如果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施救者要为患者做人工呼吸。在进行人工呼吸时,施救者应确保空气能够进入患者肺部,而不能仅仅吹到喉咙。每次吹气后,施救者可通过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人工呼吸是否有效。施救者要重复进行人工呼吸,通常每分钟10—12次,与胸外按压同步进行,为患者模拟出正常的心肺功能。

第三,关注血液循环。检查患者有无脉搏,若有脉搏但呼吸停止,可能需要施救者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患者血液循环。施救者应将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骨的下半部位,另一只手叠放在前一只手上,然后用身体的重量向下按压,使患者胸骨下压至少5厘米,然后迅速放松,让患者胸骨回到正常位置。按压频率每分钟应不少于100次。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若超过6分钟没有接受急救,则其脑细胞开始受损,一旦超过10分钟,存活可能性极低。心脏骤停的症状包括突然失去意识、无心跳、无呼吸等,施救者要能够精准识别,抓住“黄金抢救”的4—6分钟,确保现场安全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同时寻找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找到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则应继续按照机器的语音指示操作,否则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注意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救护人员接手。

应对紧急情况,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更要防患于未然。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制定个人应急预案、熟悉身边的医疗资源等,都能够在危急时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