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的康复之路
作者: 王敏焱 徐秋景 叶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肺部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性的咳嗽、痰多、气短,患者在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慢阻肺通常由于长期吸烟或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粉尘等有害物质引起,严重时会导致肺功能下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愈慢阻肺,患者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慢阻肺“和平共处”,通过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调适促进慢阻肺康复。
▎呼吸训练助力康复
(1)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又称“深呼吸”或“横膈膜呼吸”)简单易学,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肺活量,从而增加氧气摄入量,提高呼吸效率。患者可选择舒适的位置坐下或仰卧,放松腹部肌肉,将双手放在腹部,通过鼻子深吸气,感受到腹部鼓起,双手随着腹部上升后,再通过嘴巴缓缓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将空气完全排出。每次呼吸应控制在3—4秒,以稳定的节奏进行。刚开始练习时,以每天10—15分钟为宜,后续可逐步延长练习时间。
(2)缩唇呼吸法:缩唇呼吸法可以减小呼吸阻力,保持呼吸道畅通,从而有效缓解气短感,是慢阻肺患者应对活动后气喘的好方法。患者可通过鼻子轻轻吸气,注意保持平稳,再抿起双唇,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呼气,注意呼气时间要比吸气长,通常是吸气时间的2倍。每次吸气2秒、呼气4秒,缓慢进行练习,患者应坚持每天练习5—10分钟。
(3)间歇性呼吸锻炼:间歇性呼吸锻炼可以提高耐力和肺功能,逐渐增强呼吸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使患者可以更轻松地活动。患者可选择一种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等,结合腹式或缩唇呼吸法进行锻炼。每运动3—5分钟,休息1—2分钟,采用间歇式方法逐步延长运动和呼吸训练的时间。注意保持运动中的呼吸平稳,不要过度用力或急促。以每周练习3—4次,每次15—30分钟的强度为宜,患者可逐步增加运动量,并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运动频率。
▎关注心理健康
慢阻肺患者因气短、活动受限,往往会产生焦虑、沮丧和无助感。长期情绪低落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慢阻肺症状,导致恶性循环。慢阻肺可能无法被治愈,但通过适当的管理,患者可以大大地提高生活质量。学会接纳这一现实,并将康复过程视为长期的调整过程,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挫败感。慢阻肺的康复进展是缓慢的,家属可以通过为患者设定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来增强患者的成就感和信心。
患者也可通过冥想和深呼吸来减轻焦虑感。每天花5—10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深呼吸练习或冥想,帮助放松心情,增强对身体的掌控感。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低落。患者可以尝试绘画、阅读、园艺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提升生活的乐趣。和家人、朋友交流,或加入支持小组也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极大地鼓舞患者,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康复过程。家人还可以在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帮助,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鼓励。家人和朋友可以鼓励患者加入互助小组或线上支持社区,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通过分享康复心得和经验,患者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的帮助,还能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
在慢阻肺康复的道路上,患者难免会遇到瓶颈和挫折,但只要不放弃希望,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就能不断靠近更好的生活。通过持续的努力和自我管理,加上家人和专业人员的支持,慢阻肺患者可以逐步掌握疾病管理的主动权,提高生活质量。